你是一個遇事容易有情緒的人嗎?你會經常和情緒糾纏,並因此討厭這樣的自己嗎?
我們的社會傾向於污名化情緒。
大家覺得,情緒等於幼稚魯莽。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和很多人一樣,拒絕自己的情緒。
我渴望變成一個遇事沉着的“成熟”人士。
後來我發現,一則,我變不了。
二則,我也不必。
今天,我就想破除大家關於情緒的兩大常見誤區。
我敢保證,很多人還在用這些誤區生活。且,很多人的煩惱正是來自這些誤區。
破除掉這些誤區,你將開始接納情緒,進而轉化情緒。
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超越情緒。
01 誤區一 情緒是錯誤的
在醫學裏,對一個結核病人來說,如果它在發燒,那就證明它還有活的希望。
發燒代表,它的細胞還在和疾病做鬥爭。
但到最後階段,當身體好像“放棄了”時,發燒便會消退,而病人會很快死亡。
可以說,我們的情緒就像這場發燒。
當自我和外部世界發生摩擦時,情緒就會產生。
情緒代表了我們不願順從,渴望改變。
你仔細想想,不管是悲傷憤怒,或者內疚怨恨,都代表着,你對自己,對世界,還有所求。
比如,社會底層的人。
按理來說,他們被壓榨得最狠,最有理由憤怒。
但不是,如果你去觀察,你會發現,很多人傾向於溫順。
因爲他們已經認命了,放棄抵抗了,所以,情緒也就沒了。
再比如,學生被認爲是最容易意氣用事的羣體。
但在社會上被錘了兩三年後,很多人就擁有了一種平穩的成熟。
大家說,這是成長了。
但其實換句話說,也是放棄了,被磨平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麻木冷淡纔是我們該恐懼的事情。
而你的情緒,恰好是你對世界抱有的衝動和渴望。
當用這樣一種視角去重新解釋情緒,我發現,我從情緒中體驗到了新的東西。
以前我會討厭自己嫉妒,我覺得這是小心眼。
但現在,我從嫉妒中看到了,是我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嫉妒讓我明白了我真正的慾望,我渴望征服的對象。
以前我會認爲憤怒是幼稚。
但現在我覺得它是對不公的反抗,當別人說這就是社會,這就是規矩的時候,憤怒是問出的那句:憑什麼。
以前我會討厭跟男朋友吵架,因爲我們都在向對方釋放不滿。
但現在,我在不滿裏看到了愛與被愛的渴望。
我後來跟他說: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吵架了,只有兩個原因。
一是咱倆成長了。
另一個就是,我不愛你了。
還有一種情緒,在日常生活中不常體會到,但影視劇裏經常出現:
仇恨。
你會看到故事開頭,主角被反派殺了全家,那時候的他通常手無縛雞之力,只能對着鏡頭大喊:
我某某某一定要報殺父之仇。
他是在對征服者宣告:“你們已經征服了我,但我還保留有恨你們的權利”。
這是退無可退的最後一道反抗。
如果主角是個沒有情緒的人,他可能想,嗨,誰沒點兒難處呢,反派也有自己的苦衷。
算了算了。
那就直接劇終了。
仇恨暫時保存了個體的內在自由。
往往故事到後面,主角都會用仇恨建立起他在現實中的自由和尊嚴。
所以有時,理中客看起來很成熟,但同時它也代表着虛弱。
而被污名化的情緒背後,卻潛藏着強大的生命能量。
這股混沌的變化的甚至有時你無法掌控的力量,正是生的意志。
看到這裏,一定會有人說可是。
可是、
情緒影響到了我的生活
可是、
它讓我喫了很多苦。
沒錯。
第一步,我們通過肯定情緒的正向能量,接納了情緒。
第二步,我將解決,在接納的前提下,我們該如何更聰明地轉化情緒,讓它不至於造成傷人傷己的局面。
這時就要提到常見的誤區二。
02 誤區二 我可以壓抑情緒
很多人處理情緒的做法都是,壓抑。
一個字,就是忍。
但實際上,你問問自己,你壓抑成功過嗎?
要麼它會以你的身體爲出口,經常壓抑情緒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要麼它會以別的事情爲出口。
比如有時,我跟家人鬧矛盾,我選擇生氣時不發作。
當時是好了,可之後,我就會莫名其妙地,因爲小事找茬兒。
其實我不在意那些小事,就是我之前的情緒沒有得到釋放。
如果你談過幾場戀愛,你一定會對我說的這個感同身受。
壓抑,只會讓我們的情緒,用更不健康的方式爆發出來。
那不壓抑的話,我們該怎麼辦呢?
答案是,轉化。
其實,影響我們情緒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的認知。
比如,你的朋友迎面走來,沒跟你打招呼。
如果你認爲,他就是沒看着,那你就不會有情緒。
如果你認爲,他就是故意不理我,那你就會生氣。
很多時候是我們用了錯誤的認知方式,扭曲了現實,所以才產生了情緒。
轉化情緒就是轉化情緒背後的認知。
我個人感覺,我最常使用的兩種最不利於情緒的認知方式,你們可以看下,自己是不是也有。
一種是非黑即白。
如果我不特別成功,那我註定十分失敗。
如果我搞砸了一場演講,那麼我將搞砸整個人生。
如果我考試失利,那我將毫無價值。
這種思維方式非常脫離現實。
因爲生活裏不存在絕對正確的完美人士,也不存在完全沒用的傻逼。
如果我用絕對思維要求自己和別人,我就會陷入不滿,自厭。
另一種思維是有色眼鏡。
當我陷入某種情緒後,我就會帶着有色眼鏡看世界,我只會相信和我情緒相關的素材,自動忽視積極事件。
比如當你面試一份工作,被拒絕了。你會想,我總是找不到好工作,我一直在工作上的表現都很差。
因爲你的沮喪,你忽略了其實上份工作,你做得還不錯。你否認了,其實大環境也會影響個體遭遇,這不是你的能力問題。
有段時間我陷入了消極情緒中,我發的視頻,如果沒什麼人看,我就會想,果真,我就是菜狗。
如果有很多人看,我就會想,不過是播放量高,那麼多人比我高的不知道哪裏去了。
我在不斷通過消極認知餵養我的情緒。
所以,轉化情緒,就是駁斥你的消極認知。
當灰色小人說:看吧,就是這樣,完蛋了。
白色小人要找尋積極證據,和它辯論。
如果你能幫助你的白色小人,取得勝利。
那你的情緒,就會煙消雲散。
03 終極解藥:超越情緒
看到這裏,你其實已經能從容應對,絕大部分情緒困擾了。
如果你的期待是解決具體問題,那你直接可以叉掉,開啓你的美好新生活了。
如果你不滿足於這一步。
那我們可以再多留幾分鐘,看一下,在接納和轉化情緒的基礎上,如何根本上,真正意義地實現,超越情緒?
我們可以再一起重看一下日常生活中的情緒事件:
爲什麼我們會因爲丟了一份工作,就陷入內疚?
那是因爲我們認爲,我應該一刻不停地工作。
只有擁有體面的工作,我才配活於世。
爲什麼我們會因爲30歲沒結婚就感到焦慮?
那是因爲我們認爲,我需要結婚。
如果孤獨終老,那我可能過不下去,我會走上糟糕的人生。
你會發現,我們給自己設定了太多的“應該”與“需要”。
我應該賺很多錢,應該住大房子,應該被人喜愛。
我需要愛,需要讚美,需要關注。
如果我們實現了這些“應該”與“需要”,我就是個有價值的人。
當我應該做到的我沒做到,當我需要得到的沒得到,我就是個無價值的人。
於是,各種各樣的消極情緒就產生了。
但你有沒有想過:
這些應該和需要,到底是我們本來就應該,本來就需要,還是外部社會強加或植入給我們的信念呢?
上小學的時候,我曾因爲晚上睡不着覺而痛罵自己,我會氣到捶牆。
我把睡覺和自我綁定了。
一個連覺都睡不好的人,根本就是一個無能的人。
現在長大了,我發現,一晚上不睡,天也不會塌下來。
如何真正超越情緒呢?
那就是,去除掉外部世界強加給我們的這些應該和需要。
就是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才能非常有效地迫害你自己;只有你一個人才能真正直達內心地愛你。
你從來不需要這些“應該”與“需要”。
從生到死,無論發生什麼,你一直,從來,都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當你的自我不再依賴於外部世界時,外部世界也就無法真的傷害到你。
當你成爲自己的立法者時,你不會丟失情緒,只是你的喜怒將不再會被任何不值得的事物影響。
你的眼淚將只屬於你自己,它只爲你自己的原則和信念而流。
學會的股東,請扣個我悟了。
這個世界上我都可以決定自己的死亡,那誰還能來決定我,影響我,幹擾我呢?
答案是,沒有人。
參考書目:《伯恩斯新情緒療法》
作者在這本書裏的序言裏說,他寫這本書是想幫助抑鬱症患者自助解決自己的抑鬱問題。它算是對認知行爲療法的實踐與應用,理論比較簡單,重點是跟讀者介紹如何實操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