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經濟衰退時哪些工作更穩定?美國曆史經驗告訴我們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經濟衰退。一個定義是這樣說的:衰退是商業週期的收縮階段,伴隨着經濟活動的普遍下降。

經濟衰退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包括但不限於:金融危機、外貿衝擊、不利的供應衝擊、經濟泡沫破裂或大規模的人爲或自然災害(如疫情的大規模流行)。

經濟衰退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消費需求下降,失業率上升等等現象。

有時候,生產力(包括新科技的應用)的快速提升也會導致經濟危機,所以美國雖然花巨資研發了很多新知識新技術卻毫不猶豫地封存起來,就是怕引起社會的動盪。但是怕什麼來什麼,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快,逐漸進入到各個行業,能夠代替的人工工作在將來會越來越多。

比如最近紅得發紫的chatGPT,它表明人工智能中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所在的跨境電商行業已經普遍開始用這個工具來撰寫英文廣告文案,以及其它的一些工作。

還是我的風格,先說結論,後說細節。結論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候維持社會基本運轉的的剛需工作比較穩定,反則反之。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說說什麼是剛需工作。

  1. 醫療行業,包括但不限於:醫生、護士、藥劑師、牙醫等等。不管經濟好還是壞,人總是會生病的。
  2. 專業看護、治療和諮詢,包括但不限於:老年人看護,理療師,心理諮詢師,社工等等。
  3. 執法人員
  4. 公共事業服務和部分專業技術工人,包括但不限於:電力,供水,垃圾回收等等,也包括水電工,汽車修理工等。
  5. 一部分金融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會計師、審計師、精算師、理賠師、稅務和保險等。
  6. 教育,教育這個行業在各個國家都是比較抗風險的。經濟再差,老師們的飯碗都會相對穩定。

舉個例子,始於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時期,芝加哥的教師們雖然常常收到了欠條作爲工資,甚至直接不發工資,但是他們遇到的裁員相對少得多。並且在那個時候,教師們聯合起來成立了衆多工會,和資本家談判保護了自己的權益。

這些抗經濟衰退的工作通常符合三個條件:第一,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比如沒有了醫生,那人們生病了怎麼辦?第二,這些工作通常解決的是人們最主要而且迫切的痛點需求。第三,這些工作的從業人員通常需要專業的培訓和經驗,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

提一個問題:在經濟衰退的時候開一個水果店是明智的選擇嗎?當然不是,水果店在經濟低迷的時候可有可無,滿足的也不是人們主要且迫切的需求,准入門檻也低。

下面,我們來看看非剛需工作的例子。

  1. 建築行業。經濟衰退的時候融資通常比較困難,會導致地產開發項目被擱置。直接和間接相關的工作崗位都會隨之大量流失。
  2. 家居等非必要消費品零售。如果你賣的是高價的傢俱,服飾或者奢侈品,通常來說在經濟下行的時候這些商品的需求會明顯降低,因爲它們的需求並不緊迫。
  3. 汽車和其它機動車銷售。
  4. 旅遊業。
  5. 印刷及相關服務。

根據美國的資料顯示,在美國大蕭條時期,新車銷量下降了75%。其中,高利潤的高端車型的銷量幾乎消失。

事實上,由於歷史上的經濟衰退已經被研究得比較透徹了,以後的經濟衰退不會像以前那麼劇烈。各個國家應對經濟衰退都有不少手段和工具,人民因爲了解經濟衰退因此也不那麼恐懼了。

經濟衰退就是經濟週期的收縮階段,對應的是擴張階段。既然是收縮階段,那麼社會的消費需求就會越來越靠近基本面,維持社會基本面的工作都是比較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