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佈,總共8個方面31條。各方媒體自然是大力宣傳,稱之爲給民營企業家“定心丸”。諸多民營企業家也很配合地積極響應,紛紛表示“定心丸”很有效,立竿見影。看似一派歡欣鼓舞的景象。
對此,作爲關心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公民,我不禁要問一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靠發文件管用嗎?在我看來,可能起到一些作用,但絕不會達到發起者所想要的效果。
本世紀以來,類似的文件已經發過多次。2005年2月2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2010年5月13日,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19年12月22日,發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本次發佈的文件,從內容上看沒有超出以往曾經發布的文件,大同小異,並無創新突破。
由此可見,以前發佈過的文件,不曾真正得到很好的落實,原來存在的問題依然存在。而且,這些中央和國務院的文件,也未能阻止這幾年塵囂甚上的走回頭路歪風。自2018年吳小平發表了《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一文後,李光滿、司馬南等人輪番上陣,抹黑民營經濟,大肆營造不準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的輿論氛圍。這些人至今都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懲罰,怎麼能讓人安心呢?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自夾縫中艱難成長,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民營經濟“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廣爲人知: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今年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壓力下,民營經濟的作用尤爲突出。
民營企業家需要的真正的“定心丸”是什麼?是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正常的社會環境。如果政策變化多端,大起大落,就沒有穩定的預期,無法做中長期規劃和投資。如果限制重重,這也不準進,那也不準做,就沒有公平競爭可言。歸根到底,民營企業迫切需要的,是一視同仁,不再刻意區分什麼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這種一視同仁,要體現在法律上,而非政策文件上。
如果沒有法治來保障每一個企業的平等地位,任何政策都會被理解爲權宜之計。今天的經濟形勢需要民營企業來出力解決就業,就出文件表達一下鼓勵支持。等某天形勢好轉,走出困境了,會不會又要理直氣壯限制民營經濟發展了呢?
再說直白一點,這裏需要意識形態的重大理論突破。只要消滅私有制還是最終目標,那不管說50年不變還是100年不變,民營企業家永遠會感到頭上懸着達摩克里斯之劍,不知道哪天就會落下來。任何類似“民營經濟退場論”,或者對民營企業家的人身攻擊,都可能捲土重來,掀起滔天巨浪,因爲操盤者打的是原始意識形態的旗號,天然政治正確。
不實現意識形態理論突破,法治保障,發再多的鼓勵支持文件,也無法真正消除民營企業家的疑慮。但目前看,並無這種跨越式改革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