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醜聞
張大奕發過這樣一張圖,看似是曬出了品牌商送的禮物,但還曝光了一盒葉酸,也是用來備孕的。
還有另一張圖,網上的解讀是在暗示對方的婚姻狀況,原配肯定知道這些事了,但是估計蔣凡在家裏的表態很微妙,原配意識到必須藉助公衆的輿論,審判力量了,四月中旬。
原配去微博開撕,在輿論場合原配直接對壘,肯定沒人幫你,後面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如涵控股暴跌近10%,市值蒸發1.5億,公衆的戰隊如同預期,網上一片罵聲,張三的梗也由此而來。
但是傻子也能分析出來,背後一定有些原因讓張大奕有恃無恐,而作爲如涵這家上市公司的頂樑柱,這個背後的原因竟然能讓這個頂樑柱不顧公司重大估值變動的風險,不顧輿論的風險,毅然決然的發圖開撕,一輪又一輪的博弈。
背後的原因啊,網上給出一堆陰謀論,什麼阿里利益輸送啊,什麼背後操盤啊,什麼一切都是資本的佈局,然後諱莫如深都是扯淡,用一個字總結就是愛,張三戀愛腦上頭。
這個事件裏,公衆輿論的發酵和猜測,果不其然朝着離譜的方向去了,爲了強化事件的話題性,讓故事可以編得更加精彩,大家可勁給蔣凡扣帽子,蔣凡被捧得巨高,直接被營銷號們簡化成了阿里太子。
我們冷靜下來看看,阿里實行合夥人制,阿里的頂層設計也就是常委裏沒有蔣凡,阿里2013年收購友盟,創立友盟的蔣凡,也是那會兒被阿里收編。
阿里在17年成立的五新戰略執行委員會,纔有了蔣凡,而全委會那邊,蔣凡也是18年才介入,所以蔣凡不像網上所說是阿里的權力中心,畢竟權力中心基本都是老人。
所以在時間線上,我認爲蔣凡和如涵張大奕的利益輸送論,應該是簡單的陰謀論博眼球了。
畢竟16年阿里都投完如涵了,那接觸,訪談,盡調等等工作都是在15年那會兒完成的,那會兒蔣凡還沒有深入核心圈,更別說在戰略投資的立項和投資中有投票權了,再有早期張大奕帶貨確實是靠自己起來的,要承認別人在帶貨這一點的成績。
還有一個論調說蔣凡是太子都有錢,然後張大奕爲了追求新貴什麼,剛剛我們說瞭如涵資本化之路,張大奕和蔣凡誰更有錢,還真不一定。
阿里後來公佈只處罰不出名的公告,直接表示蔣凡和張大奕不存在利益輸送,但是個人家庭問題處理不當,然後給蔣凡降級,取消獎勵,取消合夥人身份等等。
但還是需要蔣凡繼續跟那邊虎視耽耽的拼多多繼續打仗,電商這塊的攻城掠地,市場時時刻刻的風起雲湧,在資本眼裏可比你個人家庭問題要重要多了,這事兒別說了,趕緊去一線打仗戰事要緊。
這一波對阿里其實沒什麼大影響,但是對如涵的打擊,股價連續下挫,資本市場的不信任體現在用腳投票上,畢竟你家就這麼一個柱子,現在還出了這麼大負面,以後還怎麼靠個人形象和口碑帶貨,而且一旦沾上婚姻有關負面輿情,就要伴隨着很久,影響很難剝離。
投了如涵a輪的賽富,賽富的閻焱在採訪中直接坦言,當時受傷很嚴重,這段視頻是當時的原話,桃色事件就給弄的,對是a和b,大家結果受傷是c。
而另一邊蔣凡本身其實也沒什麼太大影響,社會對於男性的估值還是在於其工作能力,社會地位,擁有了財富等等,並非道德水平。
張大奕的這個負面,穿透維護一夫一妻的這個公序良俗,其實也事關婚姻和財產這事兒。
站在資本的視角上,其實張大奕能夠有這麼多張牌可以打,也是因爲原配沒有什麼牌可打,雖然我們有着法律保障夫妻共同財產,但是在商業和法律的戰場上,蔣凡才是一切的軸承,如果蔣凡想搞什麼博弈,能動用的手段其實還挺多的。
所以這件事竟然還有一大部分人要看蔣凡是不是有良心,而對良心的監督,其實就要靠大衆輿論了,原配方面就是要介入輿論的審判。
但我們換個角度,如果真要比蔣凡和張大奕到底誰資產更多,那還真說不準。
這一點也反映了,張大奕在網紅這條賽道上,抓住了時代的脈搏,完成了階級跨越,坐在了資本的牌桌上。
這個故事如果僅僅進行到這兒,那我願稱之爲大女主劇本,因爲不管你們說張大奕的貨怎麼樣,公司股價怎麼樣,但其銷量,粉絲和影響力,都是實打實自己一點點幹出來的。
曾經6.8億美元身價的張大奕,在出這事兒之前其實更像大女主路線,沒想到在兩性問題上還是會上頭,現在讓自己進入了爭男人這麼狗血的劇情裏。
這個案例,真是屬於資本視角的怒其不爭了,就算之後如涵退市了,張大奕的帶貨水平依舊是一份非常可觀且穩定的現金流。
張大奕在商業戰場上和資本市場上依舊有無限的希望,但是因爲上投加入到了這場輿論的漩渦中,付出了巨大的沉沒成本,而這個負面影響短期之內是很難消除的,是女性中不要江山要男人的典型兒了。
商業誤判
張大奕的負面雖然是負面,但是對於如涵來說,一個企業的衰落,真正的勝負手,往往在於對於行業和趨勢的錯判,如涵犯了更大的失誤,就是對直播帶貨和視頻,錯誤判斷導入期,入局時間晚了。
16年雙11.張大奕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候說,比拼時長的直播模式會讓大家產生審美疲勞。
雙12之後這個模式會有所改變,因爲直播的轉化率在降低,我們現在馬後炮知道這是對直播行業的誤判,但是當時的直播確實就是又累又不討好,轉化率還低。
殊不知某一姐和李佳琦對直播判斷則是另一個極端,並且開始走入直播帶貨的歷史舞臺。
故事戲劇性的發生在2019年三月,張大奕去李佳琦直播間嘗試,自己的美妝產品,大概幾十秒吧,1萬份商品被秒空,張大奕感受到了直播帶貨的魅力。
如涵迅速調整,只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如涵旗下的網紅,包括張大奕快速開啓了在自己各個平臺的帶貨直播,但是市場跑馬圈地的階段已經結束了。
張大奕只能衝到第二梯隊,但是說實話成績也還不錯,不過後院卻起火了,也就是自己的老地盤守不住了,淘氣網紅也在新人輩出,顏值更高,銷售能力更突出,個人魅力更強。
除了老牌網紅雪梨交易指數第一,19年的前十有很多新面孔,張大奕的店鋪,落後至第13名,19年某一姐雙十一直播銷售額超過二十七億元,李佳琪銷售額超過十億元。
相比之下,同期的張大奕只看到她旗下淘寶店的戰報,也就是個人品牌成交3.4億元,而整個如涵gmv也只有六億元。
根據公開數據,張大奕網店的gmv和營收在18至19年增長放緩,張大奕這塊收入的能力肯定還是很強,只是增長放緩,但由於各種原因,其退款率卻一直處於高位。
雖然訂單取消率在18至19期間有所下降,但是退貨率在18至19期間大幅上升,上升翻了一倍,雖然我們知道有很多直播帶貨的主播用各種方式造假數據,但是我倒不覺得張大奕退貨率翻倍是因爲她故意要造假。
我們認爲大環境的變化因素佔比更大,而在17年,如涵開始自我改革商業模式,從自己賣自己的貨,轉變成旗下網紅幫別的商家營銷和帶貨,去除供應鏈去除庫存壓力,強化自身的平臺屬性。
20年的三季報顯示,新模式的kol增長至180人,自營網店的kol,縮減至三人,自營網店下產品收入大幅縮水。
但新模式說白了就是李佳琦和羅永浩的模式,還是得看自己網紅能不能搶得過別人的流量,而且直播帶貨馬太效應太嚴重,流量和蛋糕基本被頭部那零星幾個喫到了大部分,中間也就喝個湯,激烈的競爭,短視頻平臺獲客成本的上升。
都讓如涵從自營陷入了另一個巨大的泥潭裏,至此如涵的盈利被全面質疑,從IPO也就兩年,mcn第一股已經進入了遲暮之年,20年,如涵創始人提出完成私有化要約,也就是要退市了。
根據公告,創始人提議以每股0.08美元的價格,以現金收購的方式實現私有化,查了下當天股價,該價格比公司當日收盤價,溢價幅度纔有個10%,如果股價總是疲軟,換手低,流通股少,那肯定也不會有太高的溢價,私有化建議一齣,次日股價繼續跌了百分之六點一七,五個月後,如涵宣佈買方集團將以每股零點七美元現金,收購尚未持有的如涵控股。
所有已發行的普通股,交易估值約爲三億美元,隨後4月22號如涵控股宣佈已經完成私有化交易。
還記得上市的時候定價是多少嗎,12.5刀,如涵那會兒,估值在十億美元左右,本次私有化估值三億美元,縮水70%,除了市值大幅縮水。
可能有細心的觀衆發現了,此次發起私有化的三人是馮敏,孫雷和沈超,張大奕不在內,張大奕名義上是如涵控股的聯合創始人CMO,直接持股,但不在董事會名單中。
根據財報,截至二零年三季度,馮敏佔百分之二十五點三,孫雷佔百分之十二點六,阿里百分之七點四,張大奕百分之十三,即發起私有化的三人,已經佔了百分之四十二點七,以及總投票權的百分之八十七點八,按照私有化方案原文,按張大奕的百分之十三,直接算一下,張大奕的部分要支付三千六百萬美元。
退市分爲主動和被動,如涵就是前者,也就是如涵股東買回所有的流通股,從而使上市公司變爲私人企業,收購價會比交易價高一點點,而且這個公司往往還有很強的下跌預期。
畢竟如涵在2021財年第一季度,計提了某項獨家合作權的資產減值5320萬元,這項損失源自一位自2020年四月以來,飽受負面報道之苦的頭部kol,這句話寫的很有水平。
那這個張大奕和蔣凡的負面輿論的估值價格就很清晰了,就是5320萬元,是人家自己算出來的。
而這會兒的退市可能很多人也沒看懂,就是以爲公司不行了才退的,但是退市根本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簡單科普兩句,退市有可能就是簡單的不想公開我們公司的決策和戰略,也不想被外部股東投資人和監管部門所撤肘,或者也有可能就是想自己玩,自己賺錢自己分,而其他私有化,也隱含着背後股東們的希冀,比如在搞一搞套娃,把估值搞上去,重新上市,圈更多的錢。
漢堡王就是這樣操作的經典案例,退市不代表一個公司的死亡,張大奕依舊還有相當的銷售和盈利能力,只是搭上了時代的列車,規模夠大了之後,搭上了資本的牌桌,又因爲沒有趕上新時代的列車和負面輿情,商業誤判和兩性醜聞又匆匆下了牌桌。
不過這個過程雖然沒有達到更高的高度,錢還是賺到了,自身利益還是保障了的,而且此後的網店和直播帶貨量依舊可觀,自己的現金流依舊能打,資本的牌桌,不去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