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把李佳琦和薇婭歸爲一類,但是李佳琦的資本化路徑和上面的薇婭完全不同。
如果找個共通點,兩個人除了是站在時代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遠,那另外就是兩個人都真的玩命,願意犧牲健康,但又樂此不疲。
而這種高強度工作,幾年如一日,成爲一種習慣。
李佳琦真正聲名鶴立,其實在2019年雙11.當時的直播大戰,3千多萬圍觀,巔峯主播榜第一,39款商品每個都是瞬間蒸發,甚至有些商品服務器負載太嚴重,鏈接都打不開,現在都說是口紅一哥,但其實這稱號在沒直播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92年,他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很小的時候就經歷了父母離異,而教育背景上,雖然李佳琦19歲考入了南昌大學舞蹈專業,但是後來因爲工作原因提前離校,而他自己也坦言,自己就是高中學歷。
因爲專業原因,李佳琦比男生更懂化妝,而李佳琦在歐萊雅,做兼職的時候,其能量被釋放出來因爲銷量顧客反饋,還有店長反饋都遠遠超出預期。
李佳琦順理成章的繼續在歐萊雅工作,其實那會兒在當地就有口紅一哥的稱號,商場美妝品牌的美妝銷量就是它入局的起點。
李佳琦第二次人生轉變在16年底,李佳琦現在簽約的公司美one與該美妝品牌發起了一個BA網紅化項目,BA就是beauty advisory,是化妝品或者保健品專櫃裏面的導購。
當時從200個銷售中挑出七人嘗試線上銷售,李佳琦搭上了直播這條線,美one的老闆曾經說,我們跟每個人說的話都是一樣的,說你真的很不錯,你要繼續做,但只有李佳琦信了。
直播生涯開始,李佳琦除了正常羞澀和生疏外,他也感受到巨大的正反饋,直播間人數嗖嗖的漲,粉絲數量也在不斷往上跳,你的每句話都有一大堆人回應一大堆人捧着你,大家都在誇你,應接不暇的彈幕。
男主播太稀缺了,而且又是這麼能說會道又有經驗的,大量的流量扶持,以及那個正反饋鏈條不斷滾雪球。
李佳琦的原話就是,嗨到整個睡不着,其實要說能說會道或者顏值能打,在銷售圈子裏面挑一挑,肯定能挑出比李佳琦更厲害的更優秀的。
但往往面對一片藍海,很多時候不是看你到底是不是專業能力第一,更多看你是不是第一個進場跑馬圈地的人,往往第一批進場的人都是喫到最大蛋糕的人,那會兒淘系直播真是沒什麼水花,大家也都沒看到這裏面的風口。
如果說早入場是李佳琦的第一張牌,那李佳琦的第二張牌就是差異化。
你輸入在美妝這個垂類,男IP和女IP的比例,而且這個男得有天生有女性觀衆緣。
如果一個理工類院校要開運動會,一個班裏50個學生,48個男生兩個女生,然後運動會入場得找一個舉牌的女生,那不就是二選一了嗎?
而且除了這個差異化,在賽道上還有另外一個差異化。
還記得1516年那會兒什麼最流行嗎?微商,天天喜提瑪莎,喜提保時捷的,動不動微信ID前面又帶一個a點兒,a000點,天天在朋友圈刷屏,那會兒某寶連直播功能也纔剛有,還有一堆bug。
但以李佳琦爲代表的第一批以銷售爲形式的探索者們,不就是摸着石頭過河嗎?大家做好隨時被淹死的準備。
畢竟比上圖文時代,微商作爲最無門檻的商業化形式,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大家都覺得那條路纔是掙錢的路子。
但殊不知,直播帶貨還真有人看,看了還真有人買。
即時信息流對圖文單一信息流的優勢顯現,即時反饋加上不斷跳出的彈幕,如果能有更完善的話術體系和有競爭力的價格,那各方面的刺激都大大提高你做出消費決定的概率,這條鏈路被跑通了,李佳琦爲代表的第一梯隊面對廣闊無垠的新大陸,開始飛速寶馬圈地。
這讓李佳琦等人獲得了他們最重要的第三張牌,也是這個行業的行業壁壘,就是溢價能力。
觀看人數,彈幕粉絲的增長,其實帶來的是溢價能力。
你憑什麼和我議價我憑,我有這麼多流量,我不但能把你家產品賣出去,還沒什麼退貨,你的品牌說不定還能上個熱搜,第2天你的同款產品,電商那邊的銷售也會水漲船高。
比如某品牌在李佳琦直播間帶貨後,相關詞條的搜索指數逐漸升高,主播倚仗流量的馬太效應,讓品牌願意讓出來一部分利潤,但普通經銷商哪有這個能力,而我的溢價能力越高,我就能把價格壓得越低,那我流量就更多,我流量更多,那我溢價能力又更高,這個正循環就起來了。
再加上直播帶貨馬太效應,前途一片光明,流量的增加,銷售量和收入的增長,不斷衝擊着李佳琦的神經。
既然如此,我還喫飯幹什麼,還要睡覺幹什麼,每場直播六小時以上,從下午7點直播到凌晨一點,一年365天直播了389場,每天都不敢休息。
然後的故事你們就知道了,經典一次直播是三280支口紅,15分鐘賣掉1萬5千支口紅,五個半小時,353萬營業額,各種銷量冠軍等等。
到了這個位置就可以吐槽大牌男用,吐槽品牌產品有多差,既服務於自己良心的人設,品牌方也不敢說什麼。
但李佳琦也經歷過負面風波,比如不粘鍋的名場面,比如和楊冪直播那次口誤,被笑成口活一個。
但這些插曲都無法對抗時代的選擇,還是車軲轆話,中國加入WTO,商品經濟開始豐富之後,則是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中國在內循環和外循環雙循環的這個經濟結構下,內循環被迫加重。
而美妝國內市場的大蛋糕,在中國宏觀經濟的大變革下,也是在世界貿易分工的微調下,在十年裏瘋狂碰撞。
加上中國互聯網技術建設的完善,中國物流體系的相對高效低價,當然了還是因爲人便宜,以及電商產業的快速發展,之前像張大奕等人更多是踩到了圖文網紅,淘氣的飛昇。
而現在新的風口來臨,就是從圖文轉到了視頻和直播,而其實背後主要的脈絡還是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進步。
從3G到4G,從4G到5G,能想象之前看個視頻流量要花幾百塊,現在你看個視頻可能都不要錢,當視頻和直播這個即時信息流,變成任何人都能負擔得起的獲取信息的途徑,加上直播和視頻技術的不斷提升,從最開始的只有標清和高清,後來有了720P,1080P,再到現在的4k8k,直播視頻當然就起飛了,而在這幾條線的共同加持下,直播電商的造神運動也滾滾而來了。
李佳琦就是其中一例,還記得當初搞BA網紅化的那個公司嗎?
就是李佳琦背後的美one,最開始只是一個服務於網紅的服務商,在李佳琦案例全網成功之後,即使美one只依賴李佳琦一人,美one的估值也水漲船高。
公開信息顯示他融了兩輪半,美one投資人包括德同資本,時尚資本,新浪微博基金等等。
這裏時間線有一些交叉,微唸的新浪微博基金,就是李子柒那條線,在資本市場上稍微在這相遇了一下。
美one和李佳琦也沒有直接的股權關係,主要是靠雙方共同設立的公司來承擔分配蛋糕的軸承。
而且相對於李子柒那邊的針鋒相對,李佳琦和美one這邊肯定是分蛋糕比例都談好了,而且雙方都挺滿意,所以即使沒有進一步的股權全綁定,共同成立公司。
這個形式也挺穩,上海莊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美one佔51%,佳琦佔49%,這個時候李佳琦的粉絲會不會驚呼,這事兒和李子柒那事兒太像了,股權比例的數都一樣。但不是說一個51.一個49就能說明什麼,說個公理,資本市場的股權關係只是人和人之間利益關係的一種表現形式。
也就是說如果咱倆已經說好了,這個蛋糕怎麼分,那無論用投資參股還是成立合資公司,只要我們能達成咱倆商量好的那個分蛋糕的比例的表現形式,用哪個表現形式都行。
李子柒那邊雖然也是用這種表現形式,但他們蛋糕就沒分好,而且美one的公關負責人曾表示,美one是all in李佳琦。
李佳琦和美one的道路就相對更加純粹了,在整個商品經濟中,不做生產者,就當個渠道。
因此李佳琦和美one沒有自建一套龐大而又複雜的供應鏈體系,相對於薇婭的千尋那邊,一個看着更像重工業,也更像輕工業,只是自建供應鏈體系下,主播的抗風險能力就大一點,畢竟鐵打的供應鏈,流水的主播。
剛在講一姐的時候提到了,也正是因爲供應鏈和全品體系,才能在那邊一點不出鏡的情況下王者歸來,畢竟我的供應鏈服務於誰都行.
而李佳琦這邊輕工業體系就更依賴,這個銷售渠道了,也就是主播本人,所以如果李佳琦直播間沒有李佳琦了,那這個變化會對直播數據和銷售數據有多大影響,不斷刷新記錄,李佳琦其影響力來到了更高的層面。
我們再次說到資本市場,之前講薇婭影響到股價的場景了,李佳琦這邊有點相似.
2020年一月李佳琦和金字火腿合作,最後股價一路上漲,最終漲停,換手率高達百分之七點三四,成交量爲六十多萬手,一天內市值增長五點四八億元。
金子河腿也是老整活人了,之前就搭上過人造肉和網紅概念經濟兩大風口,風光的背後就是窗口期,到了窗口期一定有人在背後套現,就是說的開始走流程.
根據公司公告,19年六月至20年五月期間,金色火腿實控人其一致行動人通過深交所累計減持4千多萬股,減持比例達到5%,累計套現2.68億元.
想跑路減持就找網紅,這個走流程的操作,你們之後其他案例還會看到。
同樣的,上海新文化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李佳琦所在的公司達成了戰略合作,然後新文化股價連續漲停,幾日內市值飆升近二十億元。
新文化是一家以影視劇製作發行爲核心的上市公司,公告次日深交所向新聞化發出關注函,覈實說明公司是否存在借網紅炒作公司股價的動機,並向投資者充分提示風險。
傻子們的共識也是共識,只要有共識就能股價上漲,但是在資本市場上,還是要靠業績說話,就算綁定了一家李佳琦,新文化之後還是走了下坡路。
在整體影視寒冬的大背景下,影視行業無人能倖免,新文化只是其中一個縮影,網紅能讓公司在資本市場曇花一現,但救不了公司的業績。
到了22年四月,新文化發佈公告稱,公司自4月29日起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及其他風險警示,新文化變更爲ST新聞,但是李佳琦當然能幫助上市公司把股價抬起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除了在資本市場影響力,李佳琦也具備了可以和品牌掰一掰手腕兒的力量。
也就21年四季度歐萊雅事件,李佳琦直播間預售的歐萊雅某產品,價格比歐萊雅官方直播間用上折扣,價格要高,消費者普遍要求返還差價並大量投訴,而李佳琦等主播均宣佈,在給出妥善解決方案之前,將終止一切與歐萊雅的合作。
品牌和李佳琦爲代表的網紅的博弈,來自於其目的的不同,品牌是爲了完成銷量,但李佳琦這邊要保護自己IP的信譽和人設,而且直播帶貨這個賽道,雖然也要看哪個主播能說會道,但大家都不傻,還是看全品和價格。
雖然大家都罵品牌,但也引發了大家的思考,這一點上面講薇婭結尾那塊開了個頭,主播如果要靠最低價纔有流量,那主播的意義在哪?
直播帶貨的IP吸引流量的手段其實就是選品和低價,便宜成爲大家做出選擇的第一要義,但是便宜不會憑空而來,其實是品牌方爲了提升營銷效率,讓渡一部分利潤,而主播和消費者把這部分利潤給分了,造成消費者覺得在主播這買會便宜的錯覺,主播們的內卷低價形成了惡性循環。
因爲對於如果除了價格,主播之間沒有其他的變量作爲核心競爭力了,而就是因爲頭部大主播獲得了流量的優勢,繼而可以達到更低的價格,才繼續以價格當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實還是和消費者分享,或者是爭搶品牌讓出來的利潤而已。
那我們做個極端假設,當品牌慢慢發現我讓出來的利潤,也就是我花了錢,結果消費者全是衝着我的打折纔來買的時候,那我要主播幹嘛,我直接把利潤讓利給消費者,轉換成銷量和營銷效率的增幅不就行了?
這個命題,其實是品牌還與渠道長期的博弈
自從商品經濟發展伊始就存在,只不過現在的渠道表現形式,因爲我說的關於互聯網的基礎設施,物流建設,內循環外循環的調整發展到今天,渠道的表現形式變爲了直播和電商融合的形式纔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在商業中一直存在,只現在頭部主播馬太效應的加持下,能壓製品牌多久就不得而知了,這波帶貨不是什麼創新創舉,只是在商業進化的過程中,搭了個便車而已。
李佳琦也是站在了時代的滾滾列車之上,順着經濟發展的大勢,從底層一點點白手起家奮鬥至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