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認知水平越低,人越固執

很多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朋友遇到問題時,無論什麼角度給對方分析問題,提出建議,對方都會表現得極其固執,說什麼都聽不進去。每當這個時候,爭論一番毫無結果時,我們都會有一種挫敗感,甚至捶胸頓足,恨不得把對方的腦子扒開,把自己的腦子放進去。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思維就會沿着線性的方向一條路走到黑,從而缺乏判斷力,表現得頑固不化。

有很多人會說固執沒有什麼不好,它表示一個人有所堅持,不被同化。

但問題在於,固執和正向的執着或者堅持原則並不是一回事,而是表現爲,在面對不同意見時,擴大敏感度,提高自尊,拒絕反省、拒絕傾聽、拒絕學習。

它甚至會演變成過分的偏執和執拗,從而阻礙個體進步和成長。

很多人把固執當成一種桀驁不馴的個性,彷彿一旦不固執了,就會隨波逐流,變得毫無特點可言。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錯在把固執這種磕絆當成了性格的棱角,將棱角和個性相混淆。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會保持其獨特的個性,因爲他們認識到,所謂的固執並不是獨特的個性,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人格缺陷。

固執往往使得一個人越來越偏激,缺少寬容和智慧,阻礙了良好個性的形成,阻礙了學習、思考以及接受新鮮事物能力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曾經提出過一個“個人構念”,即由個人過往的見識、期望、評價、思維等等所形成的觀念。

當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場景時,一個人的腦海裏便會呈現出他以往的經驗來對該問題或者場景做出判斷。頗有些路徑依賴的味道。

當很多人的認知能力不足時,腦海裏的個人構念就會趨向單一,缺乏彈性和張力。遇到問題時,個人構念所提供出來的對策就很狹隘。但這種狹窄的對策卻是他們的全部,因此會將之誤認爲是所有的、最好的,從而拒絕其他的可能。

相仿,若認知能力很高,見識的多、讀到的多、經歷的多、有獨立思考能力時,個人構念就會越豐富、越飽滿。在同樣的問題面前便不會只是執着於一種答案,而是會同時浮現出不同的思考路徑。

比如在所謂的“讀書無用論”中,認知能力低的人,衡量價值的標準就只是金錢。而認知水平高的人的衡量標準除了金錢之外,還有工作機會的選擇,自身潛力的挖掘,精神趣味的提升,多元化的學習等等。

因此,認知能力高的人,往往更樂於提高自己,不斷補充和豐富更多的思考可能性。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認知水平越高,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識無涯,我們沒法自我設限,固執起來,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領悟。

而認知能力越低,個人視角就越小,自我邊界也就越窄,因此便拒絕了學習,拒絕傾聽他人的意見。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便會停滯不前,如此便會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再見面時,有時會感覺無話可說,其根本的原因是個人認知差異的不斷擴大。

有些人以飛快的速度成長,其認知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有的人卻在原地踏步,那麼這些人的認知水平還是多年前的水平,自然會以多年前的思維、認知做判斷。

認知水平相當的人,交流起來往往越輕鬆自如,認知水平差距大的人在一起交流時,往往會有“時間怎麼過得如此之慢”的艱難。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觀念,而非其他。很多人之所以常常固執己見,是因爲認知水平不足導致的觀念落差。 最後產生“三觀不合”,不在於新潮還是落伍,也與學歷和知識儲備無關,而在於是否具備現代文明的基本常識,以及用這些常識對固有偏見的自我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