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黑神話:悟空》的魅力來源,山西的古建築文化寶藏

遊戲《黑神話·悟空》,讓衆多玩家和“路人”津津樂道的,並不只是遊戲的情節和設置,而是裏面關於山西地理風貌和文化寶藏的精確還原。爲什麼這裏可以給遊戲設計無限的靈感?

如果有一個省份能夠稱得上“古建築愛好者的天堂”,那麼山西一定當仁不讓。

據不完全統計,山西省現存全國約80%明代以前的大木結構建築,各類形式的古建築保有量,更是高居全國之首,其中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的古建築不勝枚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更是數量龐大。

20多年前,連達出於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熱愛,不可避免地注意到那些散落在山西各處的廟宇,一下便投入到古建築的實地寫生之中,“越陷越深”。此後20年,他一直奔波在山西的土地上,尋找那些藏匿在深山偏遠地帶的古廟。繪畫的作品越來越多,但在他的視線裏,古廟卻“越畫越破”。

(圖/《黑神話:悟空》)
(圖/《黑神話:悟空》)

山西“村村有古廟,處處有古建”,但是在買賣、盜竊、缺乏修繕和不合理修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許多古建築處於瀕危境地,甚至已經坍塌消亡。自從開始用寫生的形式來記錄,連達深知這些古建築的保護窘境。

“如果我不去畫,可能直到那些古廟隨時間消失了,也沒有人知道它們曾經存在過。”連達在接受採訪時袒露了自己的心聲,好似尋古的人,大抵都是悲觀的,這其中不僅有着對古意消失後的緬懷,也是一種對於歷史必然向前的惋嘆。畫“破廟”讓他內心油然生出一種“使命感”。

連達的畫作。
連達的畫作。

經過多年的努力,連達終於完成了《尋訪山西古廟》的整理,按照地域的劃分,將“晉東南、晉南篇”和“晉中、晉北篇”,以繪畫和遊記的形式展現出來。在他看來,如果能夠喚起更多的人對中國傳統建築與文化的關注、熱愛和保護,也不失爲一件了不起的事。

01 最愛山西的東北人,成了畫“破廟”的專業戶

連達小的時候就很喜歡歷史,在那個書本匱乏的年代,他常常攢錢去買“小人書”。那些武俠故事裏的古人,穿的是什麼衣服,住的是什麼房子,勾起了他無邊的想象。只可惜他的老家在東北黑龍江,與從小在山西長大就能耳濡目染那些傳統的事物不同,用他的話說,就是“離歷史太遠了”。

(圖/《黑神話:悟空》)
(圖/《黑神話:悟空》)

一次偶然的機會,20歲出頭的連達來到山西,看到了很多古建築,那是與“在北京看了嶄新的故宮”不一樣的感受。“土裏土氣”的樓閣,活生生地存在於日常的場景中,連達確定,那就是在他腦海中存在了多年的“中國古人生活的房子”。

“我到現在仍記得,那些斗拱飛檐、琉璃瓦件,還有潮溼發黴的老木頭,散發着古樸的香氣。”連達形容自己看到那些古建築時,彷彿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般。此後,他便一發不可收,每逢假期,就揣着打工掙的錢,坐火車去山西四處轉悠。但是光用眼睛看並不過癮,他還帶上膠捲相機去拍,只不過拍到的照片拿回去常常被朋友詬病“抓不住要點”。怎麼辦呢?那就拿起筆來畫一畫吧。

連達回憶起自己最開始坐在古廟裏畫畫的場景,看着那些長滿雜草、破敗的房屋,有時經常一坐就是半天,尤其是四周無人的時候,一陣微風吹來,讓他感覺到與古廟一起穿越了歷史時空。

2023年11月2日,太原。晉祠裏建於明代的對越坊。
2023年11月2日,太原。晉祠裏建於明代的對越坊。

“我突然感受到自己好像身處一個時空的交叉口,當我想起古廟曾經發生過那麼多不爲人知的故事,走過那麼多熙熙攘攘的人,那一刻彷彿與古廟產生了精神上的聯結。”連達說,從此,畫古廟成爲了他精神上的一種享受,只要多陪古廟坐一會兒,好像現實生活中所有的瑣事都會變得不值一提。

“‘破廟’專業戶”“最愛山西的東北人”,經過多年的實地寫生,連達獲得了不少聲名,他被媒體邀請去做節目,宣傳山西古建築的歷史文化,久而久之,他彷彿成了山西古建築的代言人。直到後來,他經常收到朋友發來的照片,告訴他曾經去過、畫過的古廟,很多都只剩下斷壁殘垣,甚至有的結構都不復存在了,他才漸漸意識到,不能只是停留在“到此一遊”的欣賞上,而是應該系統地去做記錄和整理。

02 古廟的宿命,是在山西人的生活中漸漸隱去

山西位於太行山與呂梁山之間,地理分佈狹長,爲了更加方便區分理解,連達把古廟按照建築風格分爲兩部分。其中晉中、晉北的古廟普遍規模都較大,更恢宏、粗獷;而晉東南、晉南的古廟則更精巧,它們常常依據地勢而建,有的甚至不對稱;至於南、北的古廟的建築結構、裝飾元素就更不相同了。

連達告訴記者,之所以把自己畫過的古建築稱爲“古廟”,是因爲山西幾乎村村都有古廟,即使古建築很少的地方,也至少有個小廟,它承載着山西人歷代以來百轉千回的民間生活,山西很有名的“飛雲樓”“秋風樓”等,其實也都是廟宇建築的一部分。只不過,在連達看來,那些有名的古建築如今都已經成了“網紅”,而他的目標,是去儘可能多地找到那些不爲人知的古廟。

(圖/《黑神話:悟空》)
(圖/《黑神話:悟空》)

“在去尋找的路上,經常會遇到某個古廟或民居,原來是明清甚至更早之前保存下來的。”這樣的驚喜時常伴隨着連達,爲了能好好感受古廟帶給自己的歷史信息,有時候他會在一個地方待上好幾天,白天徒步去古廟裏畫畫,晚上就去鎮上找20塊錢一晚的旅店將就。爲了防止“前不着村,後不着店”,他的揹包裏也時常裝着太谷餅當乾糧,有一次連續喫了20多天,後來看見太谷餅都想吐。

身體上苦修般的折磨,在連達看來算不得什麼,倒是一路上遇到的與古廟有關的人和事,最是令他百感交集。比如畫畫時,他身邊經常會有不少老鄉來圍觀,這種時候少不了閒談。

連達的畫作。
連達的畫作。

“破破爛爛的,你畫這些幹什麼?”這是連達被問得最多的問題,甚至還有好心的老鄉告訴他哪裏有蓋好的新樓,提醒他避免再畫這些“寒磣”人的“破廟”。還有來向他打探的——“你會畫這個應該也很懂吧……這玩意兒現在還能值多少錢?”

在連達看來,山西古建築之多,在本地人的眼裏或許一點都算不得稀奇,他這個外地人視若遺珠的古廟,在山西人的日常生活中甚是普遍,說到對山西古建築的保護,其實也怨不得人不加以重視。

事實上,作爲古人曾經生活居住的房屋,除了有的地處偏遠,大部分都層高較低、採光不好,既沒有上下水,又不能隨意變動房屋的主體,人們沒有辦法改善居住條件,這很容易就會使得古建築失去實用價值。

當地人的生活、生計與古建築息息相關,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窺見一二。連達告訴記者,山西許多荒廢的古建築,除了隨着風吹日曬自然倒塌,很多也以別的方式成爲了文化的符號和標本。比如“破廟”裏的木雕、石雕,屋脊上雕龍畫鳳的琉璃瓦,甚至牆上的壁畫,這些經常作爲能夠被榨取的最後的價值,成爲不法分子偷盜的對象。

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是我國現存面積最大的宋代壁畫,被稱爲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
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是我國現存面積最大的宋代壁畫,被稱爲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

“但凡能搬走的,幾乎都會被搬走,你去山西當地最大的古玩市場看一眼,甚至連石碑和墓門都能找得到。”連達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中似乎有種難掩的哀嘆,不過在他看來,現實中最大的矛盾,其實是“人們寧願老房子早點塌掉”,好像這就是古廟該有的宿命。

03 “保護”是爲了讓“失去”來得再晚一些

連達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山西省對於古建築的保護與修繕,其實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比如晉城市澤州縣的玉皇廟、長子縣的法興寺和崇慶寺等,又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像五臺山的佛光寺、南禪寺,大同的華嚴寺等,因爲有重要木結構建築的雕像,且年代較爲久遠,所以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修繕。

“不過,要是沒有一定的認知經驗,也很難分清哪些是新的,哪些是舊的。”在連達看來,各個朝代的古建築都非常寶貴,但是人們也不一定能夠認識到它的價值。

連達還記得有一次在佛光寺畫畫,遇到了一個旅遊團,導遊帶着遊客逛到東大殿,剛要開始介紹這樣一座唐代的殿堂式建築,就有遊客埋怨怎麼來看這麼一個破廟。

連達的畫作。
連達的畫作。

關於旅遊業的“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連達向來都覺得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他看來,不僅需要提高當地人的保護意識,也需要提高前來觀賞者的認知程度,只不過旅遊業存在的最大現實問題,完全是因爲山西的古廟都過於分散和偏僻,酒店、餐飲等配套設施不完善,遊客駕車兩三個小時過來看一眼,當天就離開了,對當地的旅遊經濟沒有任何的帶動作用。

“有的時候,當你千里迢迢找到一座古廟,卻發現那裏大門緊閉、不讓參觀。爲了防止被偷盜,旁邊一般還有一位當地的老人看守着,警惕地問你是哪個單位的。”每到這種時候,連達就疑慮:保護起來固然是好事,但是僅僅靠一扇門,真的就能將古廟徹底保護住嗎?

“生命註定會褪色,古建築也遲早會蛻變成符號,這是歷史的必然。”對於時間的不可抗力,連達常常覺得“悲觀”,在他看來,歷史就像海邊的大浪,海邊的面貌每天都在不斷地變化,可誰也無法抓住昨天的某一朵浪花。“我們今天的保護,或許是爲了讓浪花停留得更久一點。”連達說。

(圖/《黑神話:悟空》)
(圖/《黑神話:悟空》)

回想起過去的20多年,連達看到了自己曾經年輕的身影和足跡,竟不知不覺地同傳承了千百年的古建築聯繫在了一起。自己笨拙的畫筆曾經畫出那麼多已經消逝的景物,哪怕兩鬢髮白、頭髮日漸稀疏,心中也仍是充實與滿足的。

“我只是一介草莽,前半生就做了畫‘破廟’這麼一件事,是能夠被人們記住的一件事,對我來說也是種安慰。”連達說,有自己堅持熱愛的東西,本身就是件幸事,而在畫古廟的過程中,能夠成爲古廟歷史的一部分,實乃幸中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