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討論家暴的北美爽文,怎麼拍成了《五十度灰》?

在《愛情,到此爲止》裏,女主角莉莉面對家庭暴力的逃離和反抗,多多少少經過了一些“無痛化”處理。這或許也是這個故事暢銷的原因之一:既體現、迎合了世界各地女性主義意識思潮的崛起,又讓讀者或觀衆想要代入主角,擁有北美爽文女主般的開掛之路。

01 北美女性爽文,沒人能抵擋

“我從沒試過看完一本書要哭這麼久。”在一條短視頻中,一位女性強忍着眼淚,閱讀美國作家科林·胡佛的小說It Ends with Us。

類似的視頻不止一條。事實上,在短視頻平臺上,關於這本小說的短視頻幾乎隨處可見。視頻中的人們或掩面哭泣,或面向鏡頭恍然頓悟地放下書本,配上書中“You can stop swimming now, Lily. We finally reach the shore.”(你可以不用再遊了,莉莉,我們終於上岸了。)等金句摘抄作爲文案。

It Ends with Us的走紅,和短視頻平臺、社交平臺有着密切關係。(圖/短視頻平臺)
It Ends with Us的走紅,和短視頻平臺、社交平臺有着密切關係。(圖/短視頻平臺)

出現在這些視頻裏的It Ends with Us,在2016年出版時成績平平,卻從2021年開始,因爲短視頻平臺上的讀書標籤Book Tok而走紅,成爲了2022年最暢銷的英文小說,銷售量超過270萬冊。

根據圖書銷售數據監測公司NPD BookScan的統計,自2020年起,短視頻平臺對圖書行業的影響力就開始飆升。因爲Book Tok的傳播加成,這本書的每週銷售額,也從最開始的不到三位數,增長至17000冊。

近期上映的電影《愛情,到此爲止》翻拍了這部暢銷全球的現象級小說,講述了一個關於親密關係、家庭暴力和自我覺醒的故事。

(圖/《愛情,到此爲止》)
(圖/《愛情,到此爲止》)

女主角莉莉的人生,由兩條交替的故事線展開。一條始於現在,莉莉因爲要參加父親的葬禮回到了家鄉,偶然在天台遇見了男主角萊爾,生活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條由過去而來,重現她在少年時期和初戀男友的過去,以及父親向母親施暴的碎片記憶。

自從見面之後,儘管莉莉數次表達“只做朋友”的意願,萊爾還是毫不掩飾想要追求莉莉的慾望。經過一番都市男女浪漫又俗套的拉扯後,莉莉和萊爾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

(圖/《愛情,到此爲止》)
(圖/《愛情,到此爲止》)

而在某個平凡的一天,藏在兩人甜蜜婚姻生活下的暴力種子,開始顯現。

起因極其簡單:兩人一邊說笑一邊等候早餐的烹製,莉莉笑着提醒萊爾拿早餐時要戴上手套,萊爾起初不以爲意,到被燙傷時再被莉莉的提醒刺激,一怒之下擊打了莉莉的臉部。此刻,觀衆和莉莉一同觀看了她過去的回憶。原來,在莉莉的少年時期,父親就會對母親進行肢體暴力和傷害。

(圖/《愛情,到此爲止》)
(圖/《愛情,到此爲止》)

和很多家庭暴力的開端一樣,施暴者總是以極度懺悔、自責的態度尋求受害者的原諒,並且發誓以後絕不再犯。而受害者,也出於相信對方只是一次無心之失的心理,按下心裏的不安,努力忘卻這場不愉快的“意外”,繼續和對方生活下去。

然而,初戀對象意外的出現,再次攪動了莉莉和萊爾暗湧流動的婚姻生活。萊爾也因爲嫉妒和猜疑,在一次爭執中將莉莉推下了樓梯。

(圖/《愛情,到此爲止》)
(圖/《愛情,到此爲止》)

家庭暴力是一條貫穿原著小說的重要線索,它是莉莉對於過去家庭生活的創傷記憶,也是在愛情生活中需要面臨的困境。

那麼,爲什麼一個關於家暴的小說,能在全球範圍內如此暢銷?

原著當中,作者對女主角莉莉遭受家庭暴力時的細節和心理活動,都進行了第一人稱視角的描寫。“Ryle’s arm came out of nowhere and slammed against me”“Pain shoots through the corner of my eye”等以“我”爲視角的講述,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更能切身感受家庭暴力所帶給人的疼痛和恐懼。

較之於現實中真實的家庭暴力,在這部被稱爲“北美文學”的作品中,莉莉的覺醒之路顯得極其順暢且迅速。她在萊爾第三次對她造成傷害之後,便決然地離開了兩人的家,尋求家庭和朋友的幫助。無論是初戀情人,還是她的朋友(同時也是萊爾的妹妹),都對她表示了同情和支持。

而在現實中,一次調查顯示,面對家暴,女性平均被虐待35次纔會選擇報警。除此之外,女性還有可能受到他人以“不懂忍讓”“破壞家庭關係”爲名的指責。

(圖/《愛情,到此爲止》)
(圖/《愛情,到此爲止》)

莉莉面對家庭暴力的逃離和反抗,多多少少經過了一些“無痛化”處理。這或許也是這個故事暢銷的原因之一:既體現、迎合了世界各地女性主義意識思潮的崛起,又讓讀者或觀衆想要代入主角,擁有如北美爽文女主般的開掛之路。它告訴人們:即便受到了家庭暴力,你還是完全可以像Blake Lively那樣美麗、生動、獨立,活出自己的人生。

電影描繪了一幅大女主逃離家暴、重獲新生的圖景,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容易嗎?我們不得而知。

02 電影深度,到此爲止

即便原著It Ends with Us的內核觸及了家庭暴力和女性的自我探索,這兩者也是《愛情,到此爲止》的導演想要宣傳的關鍵點;然而,這部電影終究還是成爲了一部想要講述家庭暴力,但火候不足、過於保守的作品。

首先體現在對施暴者、男主萊爾的人物塑造上。

萊爾並不是那種明顯的反派,觀衆很難從他身上挑出什麼明顯的硬傷。客觀來說,萊爾的條件甚至稱得上優越:外形帥氣、身材美好,神經外科醫生的職業體面而多金。不僅如此,他在一些時刻還表現出了和家暴完全不相關的同理心。萊爾聽聞莉莉的母親曾被父親家暴時,表現出抱歉和遺憾的神情,關切地詢問“那他是否有傷害你?”。

(圖/《愛情,到此爲止》)
(圖/《愛情,到此爲止》)

就連萊爾的家暴傾向,也有童年時的悲慘遭遇做出合理化解釋;兩人相遇的時候,萊爾在天台上踢椅子泄憤,也並非爲了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因爲手術失敗,他沒有救下一個男孩的生命;甚至到了最後,萊爾還向莉莉承諾他會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莉莉提出離婚時,他也沒有過多阻攔。萊爾的所有行爲舉動,都將施暴者的形象美化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高度。

而從內容上看,儘管家暴是這部電影想要探討的主題,但是電影的前半部分,幾乎全部戲份的重心都放在了莉莉和萊爾陷入熱戀的瑪麗蘇過程,兩人的調情部分被電影詳細地呈現。光看前半部分,給人的觀感更像是《緋聞女孩》和《五十度灰》的結合體。

(圖/《緋聞女孩》第一季)
(圖/《緋聞女孩》第一季)

至於宣發層面,電影也仍然採用了更符合中產階級白女審美的“嬌妻風”。

莉莉的扮演者、演員Blake Lively曾在訪談中,把這部電影形容爲一個“lovely story”,讓女性觀衆可以拉上朋友一起去看,演員自己似乎也沒有把這部電影當作是一部承載着沉重話題的作品。電影的海報,也將鏡頭對準了貌美的Blake Lively,施暴的男性角色、莉莉受到的傷害,都沒有得到正面的呈現。只看海報,很難把這部電影和沉重的家暴主題聯想在一起。

娛樂工業的複雜性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內容指向深刻的議題,但由於各種原因,在宣傳時還是選擇了大衆所喜聞樂見的輕量方式。

除此之外,英文標題的中文譯名也削弱了這部作品的深度。

《愛情,到此爲止》的中文電影名稱,把核心議題從家庭暴力,縮小到了兩人愛情的範疇。影片最後,莉莉反問萊爾的語境,“如果以後有一天女兒和你說她的男朋友打她,你會怎麼辦?”,緊接着向萊爾提出離婚,抱着剛出生的孩子,說出了臺詞“It ends with us.”。結合當時的語境,莉莉的這句話想表達的含義,更像是“讓家庭暴力在我們這一代停止”,而非中文譯名的“愛情,到此爲止”。

由於各種要素的疊加,導致這部電影對家暴議題的挖掘淺嘗輒止。原作和改編的電影作品固然憑藉自身的調性和風格,斬獲了不俗的成績;但是關於家庭暴力的討論到底有多少,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