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千萬級網紅又“翻車”?她不會是最後一個

戀愛類博主的甜蜜,親情類博主的感人,旅行類博主的奇遇,家庭類博主的家長裏短……可能都是假的?

從年初的巴黎小學生丟作業,到眼下的真假螃蟹,擁擠的網紅賽道卷出一個又一個“網絡劇本”,造就了今年最無聊的熱點——博主是否爲劇情演繹,已經成爲一場羅生門,但網友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欺騙感”。一次次上當後,屏幕後的你我,活成了當代楚門。

還沒喫上秋天的第一頓螃蟹,網友們已經切完了早秋第一個瓜。

一週前,2400萬粉絲網紅博主“東北雨姐”發佈了一則在稻田裏捉螃蟹的視頻,被網友質疑含有大量不符合實際的擺拍內容,“抓螃蟹都是晚上在岸邊抓”“稻田蟹沒有這麼白淨”,“東北雨姐造假”相關話題衝上微博熱搜。

三天後,“東北雨姐”團隊於直播中做出回應,稱拍段子是受到了官方邀請,目的是爲盤錦稻田蟹做宣傳,但由於活動時間指定以及夜晚拍攝不便,才選擇擺拍;而且團隊不是爲了賣螃蟹,是爲了宣傳家鄉。目前,該視頻已經下架。

“東北雨姐”一度是最能帶給網友治癒感的農村類博主,將近一米八的身高,隨手扛起半扇豬、下地剝玉米、一個人做一桌子菜……爽利、實在,“戰狼版李子柒”名不虛傳。

但9月7日當天的兩場直播,許多網友才後知後覺地注意到樸實的含金量:東北雨姐直播間累計銷售額超千萬元,期間甚至一度居於帶貨總榜榜首,#東北雨姐算塌房了嗎#話題也隨之登上熱搜。

塌房與否,標準不一。很難說清究竟是“塌房”的門檻太低,還是網友的“雷區”更多。

但更難弄明白的是,都2024年了,潛意識裏知曉“短視頻百分之九十九都有劇本”的觀衆,爲什麼依然難以接受擺拍?

擺拍與造假的距離

主打“記錄生活”的生活向視頻博主,當每時每刻的日常變成可以“被記錄的生活”,新的問題也隨即出現:真實和表演的界限被無限模糊。在這個關鍵點上“翻車”的短視頻博主,大概也能從這裏排隊到法國。

《紅皇后效應·性與人性的演化》[英]馬特·裏德利 著
《紅皇后效應·性與人性的演化》[英]馬特·裏德利 著

深陷流量漩渦的短視頻創作者,追逐關注度和曝光率的算法數據,做出爆款內容從目標變成了不得不完成的KPI。在“內卷”日益嚴重的短視頻賽道,頭部網紅的視頻創作離不開劇本,也變成了合乎情理的意料之中。

即使默認劇本存在,標註“本視頻純屬虛構”來規避“造假風險”也不是大部分短視頻博主的首選。在互聯網大舞臺,“老實人”實在談不上是個受歡迎的性格。成也人設,敗也人設的網紅博主,把“真實”“活人”當成最大賣點。至於爲人設鋪路的故事劇情是否真實,則可按下不表。

看個樂呵的觀衆也摸索出一套短視頻“擺拍”規律:分鏡美觀連貫,對話詳略得當,情節邏輯完整。在不過分出戲的情況下,這些設計細節都是可以接受的“藝術加工”。

觀衆可以接受,不意味着全盤接受。

曾經在中文互聯網世界最會幹活的那個女人——李子柒,當年針對她視頻“擺拍”“造假”的質疑從未間斷。2017年5月13日,因爲網上惡評讓奶奶受傷,李子柒宣佈停更,併爲了自證清白,她首次公開了視頻拍攝全過程。

當時被質疑有摳圖嫌疑的畫面之一。(圖/@李子柒)
當時被質疑有摳圖嫌疑的畫面之一。(圖/@李子柒)

在去中心化的短視頻流量場景中,創作一條視頻的所需步驟不是祕密——得經過錄制、剪輯等諸多後期工作,才能呈現給觀衆。獲得平臺推薦進入流量池的博主,也必須日復一日地持續更新,才能抓住一波又一波的流量。想要高效便捷地輸出爆款內容,即使是最簡單的劇情,也需要預設故事、場景擺拍、效果先行。

最終呈現在手機屏幕上的“真人真事”,都是創作者早已在劇本規劃好的既定命運,也是觀衆和博主之間達成心照不宣的默契:能夠提供情緒價值,纔是唯一重要的“真實性”。

頻頻被打假的短視頻,大概也是因爲這始終是圍繞人設建立的故事。而人設和人生的區別在於:不被觀衆買賬的人設會翻車,真正的人生則從不缺允許NG的餘裕。

(圖/《凪的新生活》)
(圖/《凪的新生活》)

無限接近真實

《翻轉電臺》主播李厚辰曾在一期播客節目中感嘆,“這個年代,今天你花很長時間寫個東西,不放到什麼地方給人看,是一個特別難以置信和難以想象的東西”。

數碼科技無限滲透貫穿三維現實,個體生活被越來越大面積地曝光在數據流之中,人們記錄生活的方式也迎來異化。最明顯的一點:無論是寫作、拍攝還是錄像,我們都越來越難進行非功利性的純粹記錄,越發有編輯的自覺,隨時準備分享給不知名的觀衆。

我們越來越習慣將自身一切呈現在互聯網上——生活零碎,某一刻就變成了短視頻中的段子素材。

(圖/《激贊網紅》)
(圖/《激贊網紅》)

這也是生活向視頻最爲矛盾的地方:A面,它要像流水日記般呈現真實日常感;B面,它又必須得擁有吸引觀衆的亮點。

而短視頻本身的社交屬性,本質上就決定了記錄生活的視頻不會是簡單的日記視像化,所呈現的內容經過刻意挑選與編排,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再構成”,無限追求真實感,但同時無法等同於真實。

最能代表生活類視頻的vlog,早已停更的YouTube情侶博主@BFvsGF,是互聯網上有跡可循的最早一批vlogger之一。

這個雙人賬號的持有者Jeana和Jess是一對相戀多年的情侶,堅持每日用相機拍攝記錄生活場景,把彼此間的日常事無鉅細地分享給觀衆。2016年5月,他們發佈了最後一則vlog,宣佈停止更新並結束情侶關係。

這條停更視頻的標題是A New Chapter,新的篇章。(圖/@BFvsG)
這條停更視頻的標題是A New Chapter,新的篇章。(圖/@BFvsG)

“我們拍攝的只是部分的生活,因爲我們只想傳播正面有趣的內容,而非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每個人都覺得我們的生活是完美的,但現實中真的不是這樣的。”

每天不間斷地拍攝記錄和剪輯視頻讓他們的生活和感情都產生了危機,二人被捲入關於真實與表演的困境:

“當vlog成爲一份工作的時候,我開始懷疑,我每天記錄我們的日常,是因爲我真的愛她,還是隻是爲了拍視頻給大家看?”

時至今日,這依然是每個短視頻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當個人日常生活成了被考量和編輯的“視頻素材”,人們不知覺地失去了對“真實”和“表演”的辨別和感知。

(圖/《人工智能》)
(圖/《人工智能》)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其新書《智人之上》指出,“流量”是算法爲了控制人類而創造的神話。

因爲算法的存在,社交網絡永遠在線。但人類是有機動物,遵循着晝夜、四季的有機循環——我們有時活躍,有時休息。這是唯一不會隨着信息世界變化的生命事實。

2023年,《韋氏英語詞典》年度詞彙是“Authentic”,意思是真正的、可靠的、可信的。在短視頻奇觀中打假的看客,或許也意識到我們需要覓得另一種方式去重塑現實。

靴子會落到地上,而路,要自己走過一遭才知道。

圖/《人工智能》
圖/《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