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兩年前俄烏戰爭開打的時候,沒有人能想到有今天這個情況的話,那麼這場戰爭打到現在這個情況,更多人的疑問是:美國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首先,美國肯定是支持烏克蘭的,不然美國也不會軍事援助烏克蘭這麼多東西。但是,美國卻又一直在限制烏克蘭使用自己的武器打擊俄羅斯的本土。這就導致烏克蘭只能被動捱打,有大殺器,卻只能在俄國人打進自己家門口的時候用一下。
所以,美國人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呢?
其實,按照美國人的說法,他們既不願意烏克蘭被俄羅斯吞併,但是又不想看到這場戰爭升級,所以就只能採現在的這個策略。
但問題是:地球人都知道,按照普京的尿性,如果俄國不遭到他承受不了的打擊的情況下,這場戰爭是無法結束的。
這也就是意味着,如果烏克蘭不打擊俄國本土,他們就永遠要挨俄國人的打。
那麼問題來了,美國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嗎?沒有人會覺得美國人會不明白,但從歷史上看,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都是很晚才下定決心參戰的。
現在的美國雖然被人戲稱爲世界警察,但他們骨子裏還是個有強烈的保守主義和孤立主義的國家,這其實也是美國的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一種體現。美國人,你永遠無法統一他們的思想。
這也是川普雖然身負重罪,但依然在美國得到了相當多人的支持的主要原因。
既然我們自己關起門來就可以過得很好,何必去關別的地方的人的事情呢?
也就是說,是美國的傳統、或者是他們的制度決定了,美國人需要一些強大的外力來推動他們的政客和人民去決定參與並結束一場戰爭。
在二戰的時候,這個外來的推動力來自於珍珠港事件。這次俄烏戰爭,這個外來的推動力或許就來自於伊朗等支持俄羅斯的國家。
前幾天,有多家媒體報道:伊朗在援助了俄羅斯大量的沙赫德無人機用於打擊烏克蘭之後,又再次給俄羅斯提供了200枚彈道導彈。
這一消息可以說是馬上在國際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畢竟,俄國人在戰爭中可沒有那麼多顧忌,他們是能打軍事目標就打軍事目標,打不了軍事目標的時候,他們就打民用目標。
因此,伊朗援助俄羅斯導彈的事情也馬上引起了西方,尤其是美國和英國的關注。
英國首先提出,如果這樣,西方應該允許烏克蘭使用他們的武器打擊俄羅斯本土的目標。
昨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媒體表示:“拜登總統打算週五與英國首相斯塔默討論允許烏克蘭武裝部隊使用西方遠程武器打擊俄羅斯的問題。”
當有媒體記者問拜登:現在是否會允許烏克蘭對俄羅斯領土進行遠程打擊的時候。
拜登的回答是:“我們正在處理這個問題。”
很明顯,拜登這次沒有像以前那樣說:正在“考慮”這個問題,而是說正在處理。這或許表明:美國人的考慮階段已經結束了,現在輪到落實這件事情了。
在伊朗對俄提供導彈的消息爆出後,西方也罕見地加大了對與俄羅斯有經濟和軍事往來的一些國家的警告力度。
根據美國媒體報道:以美國國會衆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特納爲首的六位共和黨國會議員,已經明確敦促拜登總統,要求立即取消對烏克蘭使用美國武器的所有限制。
而最新消息顯示:拜登剛剛向美國國會遞交了一份“結束烏克蘭戰爭的絕密戰略規劃”。
而這是美國國會批准610億援烏計劃時候的要求之一。
由此看來:在俄烏戰爭中,美國人終於要出手了!
不過,歷史雖然是相似的,但每一次重演的時候也都會有新的橋段,俄烏戰爭也是這樣。
俄烏戰爭能打到現在這個程度,除了西方的援助之外,烏克蘭人自己的努力顯然也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這次烏軍出其不意地突襲俄羅斯本土,讓西方,尤其是美國人終於看到了獲勝的希望。
從2014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時,美國主要是口頭上的抗議,到2022年戰爭爆發初期,美國力勸澤連斯基逃亡,都說明:美國人曾經並不想過多參與到這場力量懸殊的斯拉夫人的兄弟之爭中。
不過,從2014年開始,美國、加拿大等北約國家也一直在援助烏克蘭,甚至幫助他們訓練軍隊。
我們在新聞裏的俄烏戰爭只有兩年半,但烏克蘭軍隊和俄國人作戰已經十年了。如今的烏克蘭軍隊已經脫胎換骨,成爲了一支既有北約裝備,又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力量。
烏克蘭的這些變化,也是美國人從維持烏克蘭不被俄國吞併的狀態,到現在終於下定決心要幫助他們打贏這場戰爭的關鍵。這和二戰時美國自己被打痛了之後才決定參戰的情況有所不同。
最近兩天,在發動俄羅斯境內高價值目標的大範圍無人機打擊之後,烏克蘭又對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這兩個俄國核心城市實施了空襲,俄國的精英和大城市的民衆們終於聞到了戰爭的味道。
今年,一個俄羅斯博主報道稱,扎波羅熱地區的托克馬克和米哈伊利夫卡也遭到烏克蘭的猛烈空襲。
烏克蘭今天在哈爾科夫地區也發起了新的反攻。
在烏克蘭進攻俄羅斯本土之後,俄軍不得不從烏南、烏北抽調了六萬人回防庫爾斯克,這就造成了俄軍目前在哈爾科夫和扎波羅熱地區防守薄弱,所以纔給了烏克蘭發動反攻的好時機。
當然了,真正的好戲上演,還是要等到美國“結束烏克蘭戰爭規劃”的實施,鑑於這是一份絕密材料,我們現在無從得知其具體內容,所以也只能靜觀其變了。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等待的時間不會太長,畢竟,美國今年的大選馬上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