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成事靠認知,而不是靠知識:給管理者的7個建議

引言

規則總是被鑽空子,如何應對?

員工頻頻犯錯,怎麼辦?

招聘總是找不到稱心如意的人才,怎麼破?

前段時間,劉潤讀書會邀請到了胡賽雄老師。他是華爲“藍血十傑”之一,長期負責華爲中高級幹部管理哲學學習、研討與實踐工作,《以奮鬥者爲本》核心編委,也是《華爲增長法》《管理的力量》等暢銷書作者。

對企業管理,胡賽雄老師有着全面深入的研究,並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直播間裏,胡賽雄老師也慷慨地分享了很多獨到的見解,非常接地氣,貼近實戰。

其中的7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分享給你,供你參考。

01 “一家公司,不能靠牛人”

提問,作爲管理者,如果你招聘,你希望招來一位牛人,還是普通人?

我想,有不少人會選牛人。

是的。團隊裏來了牛人,這當然是好事。因爲,這可能意味着,你的工作更省心了,團隊的業績不愁了,甚至年終的獎金,也可以加高一點期待了……

這當然很好。但假如牛人真的來了,你也委以重任,過了大概半年、一年,他因爲某些原因離開,又會發生什麼?

溝通,處處不順暢。業績,也一落千丈。年終獎?還想什麼年終獎,團隊不散就不錯了。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那麼就足夠說明:你們團隊的能力、業績、表現,“長在”了少數人身上。

整個團隊,整個公司,被牛人“綁架”了。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很多公司懶得搞管理,總是希望有一個很厲害的人過來,把事情全部搞定。可是,能把問題全部搞定的人,你又憑什麼把他留住呢?

關於這個問題,韓非子曾經說過一句話:雖有不恃隱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術,良工弗貴也。

厲害的工匠,不看重自然生長得筆直的竹子,不看重自然生長得圓的木材。因爲,他們善用工具。用工具矯正,哪怕最普通的竹木,也能打造箭矢和車輪。

公司,也是一樣。厲害的管理者,不看重天然就能力挽狂瀾的牛人,因爲他們善用流程。

讓團隊的能力長在流程上,長在沉澱下來的方法論上,而不是長在少數“牛人”身上。

這樣,你纔不會因爲少數人的離開而焦慮,公司也能更加長久。

02 “快速糾錯,而不是不出錯”

請問,面對一個能力不如你的員工,如果他工作上犯了錯,你會作何反應?

不少人,可能會嘆口氣:算了算了,放着我來。還有的人,面對犯錯的員工,大發雷霆,青筋直冒。

這很正常。因爲這些管理者的初心,肯定都是工作“少出錯”、“不出錯”。但這樣下去,要麼,員工從沒做過有難度的工作,難堪大任,要麼變得謹小慎微,什麼也不敢做。

怎麼辦?

你要做的,不是建立一個不犯錯的機制,而是建立一個能快速自我糾錯的機制。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許犯錯,或者重複犯低級錯誤。如果你建立了一個賞罰分明的制度,但卻導致大家都不願意去做難的事情,只願意做平庸的事情,那麼這個企業,也必將淪爲平庸。

一個真正厲害的人,不一定是多麼天賦異稟,可能僅僅是因爲他踩的坑足夠多。

所以,一定要鼓勵員工,做難的事情,踩足夠多的坑,才能成爲真正厲害的人。而要鼓勵員工做難的事情,首先就要容忍他犯錯,拿出試錯成本來。

要不然,又要要求員工做難的事情,又不允許員工犯錯,員工怎麼會有積極性呢?

格局,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利益計算。

03 “能力是目標逼出來的,不是建設出來的”

一家公司,想要生存、做大,所需要的能力,必然多種多樣。

比如,數據分析能力,精細管理能力,營銷能力……每一個都很重要。哪怕現在用不上,未來也多半能用上。

有道理,那就建設吧。未雨綢繆,戰略投資未來。可是,培訓搞了又搞,大會開了又開,員工辛苦工作之外,還要承擔額外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有時候,連手頭的工作,項目節點都要放下。

終於,在一次又一次陪不了愛人,開不了家長會,熬夜加班補進度之後,大家受不了了:學這個,到底有什麼用?

未雨綢繆的建設,不但沒有起到作用,士氣還一落千丈。

所以,公司的能力,是越多越好嗎?不見得。

因爲能力,是目標逼出來的,不是建設出來的。

怎麼理解?胡賽雄老師舉了個例子。

2003年,華爲要開拓歐洲市場。英國電信組織人手,來檢驗華爲的各項組織能力,看能否達到承接項目的要求。一番檢查過後,成績慘淡:只有廠房基建能力是及格的,其他的都不及格。

怎麼辦?改。英國電信的檢查,是有標準的。那就按照標準,逐條改進。哪怕傷筋動骨,哪怕之前從來沒這樣做過,但既然要接項目,就按照客戶要求標準整改。

就這樣,一年時間過去了。2004年,又請英國電信來檢查。

本來,他們沒抱什麼希望。這麼短的時間,能改成什麼樣?可沒想到,成績大幅進步,超過了合格標準。英國電信也大喫一驚:短短一年,進步太大了。有什麼祕訣?

哪有什麼祕訣,還不是被目標逼出來的。

所以,公司要建立能力,一定要確立一個共同的外部目標。

爲什麼?組織一旦大了,勢必會分成多個單元。如果沒有目標,空談建設能力,也大概率各有各的建設方向。這樣一來二去,各個單元的力沒往一處使,有的還互相掣肘,事倍功半。這時候,用共同的外部目標牽引,有力一處使,才能讓能力建設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漫無目的的未雨綢繆,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04 “價值觀,就是一種場”

我想,你一定見過很多特別有“經驗”的人。

每當遇到問題,他總是胸有成竹:我懂,我知道,我有經驗。但最後呢?他從一拍胸脯的“我幹過”,到一拍大腿“咋回事”,到一拍屁股“我走了”。留下你一臉懵。

其實,一家公司,難免會招到形形色色,帶着各種工作經歷的人。

而這麼多人一起共事的時候,也難免會戴着各自的有色眼鏡,看待問題。於是,一開會,就吵架,溝通成本特別的高。

任正非也說:沒有共性的個性,就是一種破壞力。

那怎麼辦呢?

種植觀念,打通價值觀。價值觀,就是一種高能量的場。不同過去的人,在同一個場裏,就能良性互動。

用價值觀一起看未來,而不是沉溺於過去的經驗和成功之中。

05 “做戰略規劃,而不是年度計劃”

每到年底,企業都會抽出時間,做戰略規劃,確定明年怎麼幹。

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大家一起冥思苦想。想的差不多了,覺得明年簡直成竹在胸,目標手拿把掐。於是,放下心來,開始休息放鬆、喝酒燒烤。

可第二年,市場形勢大變,根本不如你們估計的一樣順利,很多去年的想法,也根本沒辦法實施。幹着幹着,你越來越窘迫,越幹越糟糕,不要提完成目標了,面子上過得去都難。回想年會的狂歡,高興太早了。

怎麼會這樣呢?其實,搞成這樣,不一定是人不行,而是規劃沒到位。

不少企業的戰略規劃,其實就是拉長版本的年度計劃。

大會上大概聊聊,今年完成什麼,明年完成什麼,後年完成什麼,時間一拉長,彷彿是個三年戰略規劃,完事。於是,聊到這裏,心滿意足,開始點菜。但是,先等等。戰略規劃,“怎麼幹”只是很少一部分,“幹成什麼”以及“爲什麼幹”,纔是更重要的。

要做戰略規劃,先搞清楚戰略意圖。

構建好將來“要去哪”,“爲什麼去”,然後纔是怎麼去,纔是年度計劃,纔是執行。

看五年,想三年,認認真真幹一年。

畢竟,趨勢如何,和大部分公司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爲,從“趨勢”到“機會”的重要區隔,叫“能力”。

沒有能力,再大的趨勢來了,也不是機會。

06 “建立有漏洞的規則”

我猜,你一定出過差。出差的時候,也多半有差旅補助。

比如,打車全部報銷,又比如,每天有一定數目的伙食補貼。這挺好。出差不能回家,還要睡酒店,有補助合情合理,出差的人自己省一點,月底報銷還能多報出來點。

可這一多報,有的管理者,就不滿意了:讓你們出去,是幹活的。怎麼都奔着多報銷去呢?

怎麼辦?

限制。把規則定得死死的。

比如,你去某城出差是吧?我看城區也不大,超過30公里,打車沒法報銷。又比如,你請客戶喫飯是吧?那麼如果你報了招待費,當天的餐補,就取消了。毫無漏洞可鑽。

那麼,這樣下去,會發生什麼?

員工一看,得嘞。你給我限制得死死的,那我就只求把活幹完唄。有的客戶,離高鐵站特遠,打車超過30公里,報銷不了,那我乾脆就不去拜訪了。請客戶喫飯,勞心勞力,還不能讓我拿點補助,那我乾脆不請客戶喫飯了。

這時候,你可能就會發現,本來想要省下一點補助,結果,員工不願意請客維繫感情了,也不願意去偏遠的地方拜訪客戶了。得不償失。

所以,作爲管理者,做規則,有時候要留一點漏洞。留漏洞,就是爲了讓人鑽空子。

因爲有的時候,有漏洞,反而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如果撿漏的人,實在太多,再給規則打補丁。

讓規則服務業務,不要讓業務去服務規則。

07 “成事靠認知,而不是靠知識”

請問,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人?

道理是精通的,業務是不懂的。管理是在行的,應用是抓瞎的。一張口引經據典,但你要問他自己的看法、做法,卻支支吾吾說不出來。對別人的事情,難題,頭頭是道,到了自己的問題,兩眼一抹黑。

這,就是過於看重知識、看重所謂的“乾貨”,卻忽視了實踐。

所有用來學習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如果不能解決你的問題,把這些東西變成認知和方法論,就都是成本不是投資。畢竟,任何人說的東西,都只有參考價值。寫在書上的文字,說出來的話,也只是過往經驗的總結。

知識的作用,是用來訓練認知,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你“顯得很厲害”。

有次,胡賽雄老師幫助一家企業做戰略規劃。

有位副總說,胡老師不好意思,我參加不了了,因爲商學院還等着我去討論案例。胡賽雄老師哭笑不得:你自己的問題不解決,跑到其他地方,討論別人的案例,是不是有點奇怪?

相對於知識,認知纔對你的未來有所幫助。通過知識,訓練認知,通過實踐,磨練認知,才能讓認知最大程度地提升。而實踐的時候,也不能只是埋頭苦幹,而是用眼看,用腦想。

觀察,只能得到表象。洞察,才能得到本質。

所以,胡賽雄老師經常就會建議,不要把自己的個人時間填得太滿,留出40%,多思考思考,怎麼放大自己的勞動成果,獲得非線性的產出。

天天很忙碌的人,智慧反而不一定增長。因爲他看上去忙碌,但只不過是一直重複罷了。

最後的話

胡賽雄老師說,命運,其實並非“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而是每個人的認知,自導自演的結果。

什麼意思?

對於真實世界的運行規律,人類的認知,只能無限逼近,但卻無法最終到達。所以,你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你的認知,有多接近現實世界的規律。

機會,往往存在於視野之內,而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之外。有的人看到了,腦袋反應過來了,機會,也就被他抓住了。事,就被他做成了。

那麼,如果我也想成事,抓住機會,提升認知,怎麼辦?

答案也很簡單。多學習,多實踐。用知識磨練認知,用實踐加深認知。沒有太多一招制敵,只有每天的日積月累,水磨工夫。每一個偉大卓越的公司,也都是從一個人、一攤業務開始,慢慢成長的。

祝你提升認知,抓住機會。

祝你,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