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要是沒了它,東北人都不會做飯了

提起大豆,東北人是有理由驕傲的。東北平原沃野千里河網交織,富得流油的黑土地長出了品質極好的大豆,也養出了賊會喫大豆的一羣人。

從一顆顆圓潤飽滿的大豆本豆,到清爽嫩滑的豆腐腦,鮮香柔韌的滷水豆腐,輕薄如紙的幹豆腐,堅挺內秀的凍豆腐,再到那東北菜靈魂之味的大豆醬……東北人喫起大豆,挑剔又講究,狂野又實在,想不服都不行。

東北亂燉全在大醬香
東北亂燉全在大醬香

01
東北大豆不謙虛
/ 水煮生芽,破豆成漿 /

一顆好豆子是好喫的前提,像豆芽、豆漿等豆製品對豆子本身的品質要求很高。託天時地利的福氣,東北的豆子也卓爾不羣。

大豆
大豆

喫豆子

盛夏時節,在東北人的燒烤攤上,穿過淌油的羊肉串、結實的大腰子、酥脆的烤蠶蛹……一盤鹽水毛豆纔是東北人“青島不倒我不倒,雪花不飄我不飄”的底氣,一串串毛豆被嗦進嘴裏,鮮嫩軟糯,入口化渣,一眨眼外殼便堆成了小山,肉香繚繞,杯盤交錯,人聲鼎沸,一起擼過串的哥們,大塊喫肉掏心掏肺,青春獻給小酒桌兒,肩膀能抗事,兩肋可插刀。

擼串伴侶
擼串伴侶

生豆芽

大豆泡水後發芽,白白嫩嫩的胖豆芽,拿來清炒、醋溜、吊鮮湯……

除了米飯,東北人也很喜歡喫餅,街上的春餅、筋餅店比比皆是。豆芽、肉絲、韭菜等炒制的捲餅菜,裹進半透明又勁道的筋餅裏,抹上大豆醬,豆芽的鮮重新定義了春的味道,也很下餅。

捲餅菜
捲餅菜

煮豆漿

剛剛煮開的豆漿,迎面就是一股濃濃的豆香味,凝着一層閃亮的油皮,那是富含油脂的證明。香氣濃烈,入口順滑醇厚,配着早點攤上剛出鍋的酥脆餜子、油炸大麻花,加一碟小鹹菜,開啓嶄新的一天。

不加糖更能嚐出豆香
不加糖更能嚐出豆香

02
東北豆腐不簡單
/ 有大有小有幹有硬 /

沒有誰能攔住一個東北人喫豆腐的熱情,大豆腐、小豆腐、豆腐腦、幹豆腐、凍豆腐……東北人喫豆腐的姿勢多到爆炸。

大豆腐

在東北人眼裏,超市的盒裝豆腐都是沒有靈魂的,不配帶回家。

街頭的豆腐
街頭的豆腐

最好喫的豆腐一定是豆腐坊裏做的滷水大豆腐。新鮮剛出鍋的豆腐,滾燙而朝氣蓬勃,一整盤被裝在小車上,在清晨沿街叫賣,“大豆腐——”,早起的人們趕着去“揀”一塊豆腐(東北人管買豆腐叫揀,以前還可以用自家的大豆跟小販換豆腐),帶回家,趁着那個熱乎勁兒,拿筷子懟碎了,直接就可以蘸醬喫,或者切點小蔥花一拌,鮮、嫩、香、滑,大概是白豆腐最好喫最純粹的樣子。

小蔥拌豆腐
小蔥拌豆腐

滷水點的豆腐,鮮嫩但不乏韌性,除了直接生喫,非常適合燉煮,燉魚、燉白菜、燉土豆……

東北的魚和豆腐是永遠的CP,得莫利燉活魚,是去哈爾濱遊玩不能錯過的美食,尤其是初春時節的開江魚味道最好。家常的鐵鍋燉魚,如果少了豆腐就總覺得不對勁兒。

活魚下鍋,稍煎,放調料添湯,單手托起一塊豆腐,以手掌爲案板,橫豎上下刀口翻飛,改刀成小塊,下進大鍋裏,大火燒開小火慢燉,等着食材們上色和入味,鮮美的魚肉、滑嫩的豆腐,裹着濃滑的湯汁,能下三碗大米飯。

燉魚
燉魚

秋冬時節的東北飯桌,白菜是最大的霸主,個大、實誠、鮮甜,燉豆腐再好不過,豆腐塊滑溜溜的,又軟又嫩,燉得久也形整不爛,抓一把海米吊鮮,撒點小蔥花,湯多就順帶喝湯,湯少就專注喫菜。白菜豆腐,便宜又好喫,恰是平淡又踏實的生活。

白菜粉條燉豆腐
白菜粉條燉豆腐

炒豆腐可能是和西紅柿雞蛋並列好喫的快手家常菜。雞刨豆腐因爲豆腐形碎像雞爪子刨出來的,故名。淮揚風味的雞刨豆腐要用到北豆腐、熟雞脯肉、金華火腿和海米煸炒勾芡,這道菜到了東北,就樸實粗獷許多,平時在家裏用雞蛋、大豆腐和蔥花,煸炒後添湯收汁即可,豆腐細碎,鮮嫩可口,不是那種上席面的硬菜,但卻是居家的日常好味。

雞刨豆腐
雞刨豆腐

小豆腐

小豆腐不是大豆腐的迷你版,二者毫無關係。小豆腐是用時令蔬菜和大豆沫一起熬煮製成,直接喫或者再用油炒,在東北、山東一帶常見。

一到秋冬,東北人就在家做小豆腐,泡好的大豆磨成豆沫,把蘿蔔纓子或者醃雪裏蕻切碎,先炒一下,和豆沫一起煮熟,就成了鮮嫩清香的小豆腐,喫的時候拌點調料。通常一次會做很多,在室外凍起來,跟缸裏的鹹菜都是冬天的送飯神器。

野菜小豆腐
野菜小豆腐

豆腐腦

不像華北一帶的豆腐腦,要澆上濃厚黏稠的木耳口蘑滷汁,東北的豆腐腦,喫在一個本味。鮮嫩的豆腐腦潔白如雪,淋上一勺淡褐色的清醬汁,撒一把香菜,滴幾滴辣椒油,主食有包子、餜子、油酥燒餅等。我喜歡要燒餅,白糖的脆甜、油鹽的酥香、豆沙的綿密,一口燒餅加一口豆腐腦,立刻讓人充滿朝氣。

這是小時候的味道
這是小時候的味道

幹豆腐

東北的幹豆腐,相當於外地的豆腐乾、豆腐皮、千張、百葉,但在東北人心中,只有故鄉的大豆和工藝做出來的幹豆腐,才能入得了眼睛,喫起來纔是那個味兒。

北京的市售豆腐乾一斤約7張,哈爾濱的幹豆腐一斤10-12張,而錦州葫蘆島的幹豆腐一斤14-15張,半透明、其薄如紙、柔韌有彈性,只有這樣的幹豆腐纔是合格的,才能做東北菜。

幹豆腐
幹豆腐

幹豆腐最直接的喫法是蘸醬。做蘸醬菜的外衣,裏面夾着婆婆丁苣蕒菜清香微苦,大蔥粗壯小蔥鮮嫩毛蔥辛辣,黃瓜生菜水蘿蔔個頂個的水靈,卷好了蘸大豆醬或者雞蛋醬。蘸醬喫,越喫越香(胖)。

蘸醬菜
蘸醬菜

尖椒幹豆腐,雖然只是尖椒和幹豆腐清炒後勾芡,拍點大蒜,做法不難,但卻是很多人在外地喫不到的東北味,因爲沒有合格的食材全都是白扯,幹豆腐一定要軟、嫩、薄、韌,再裹上薄厚適宜的芡汁,入口才能嚐到豐滿與濃滑,橫生出一股肉感。

尖椒幹豆腐
尖椒幹豆腐

東北人平時喫飯,總少不了拌點涼菜整點小鹹菜,幹豆腐就是家常涼拌菜的主角,幹豆腐、黃瓜、白菜心等切絲,放生抽糖醋香油辣椒油,三分鐘搞定,五分鐘光盤。

家常涼拌菜
家常涼拌菜

凍豆腐

凍豆腐凍水果凍豆包,都是極寒地利給東北人的饋贈。豆腐切塊放在室外凍,呼嘯的北風會帶走部分水汽,這樣凍出的豆腐才合格,韌性足夠,水分適中。直接放在冰箱冷凍室裏的,水分鬱結其中都成了冰坨,味道大打折扣。

凍好的豆腐,在室外保存,隨喫隨拿。不化凍,直接送到竈上做菜。

大鍋熱油燒開,下豬肉和酸菜,炒出香味,添上足夠的湯,再下凍豆腐,還可以放粉條,水燒開轉小火,凍豆腐顫顫巍巍,含着酸爽的湯汁,韌勁取代柔弱,久燉不爛滋味馥郁其中。酸菜凍豆腐是每個東北人從小喫到大的記憶,沒有誰能逃得過它的支配,喫多了或許膩,若是經年不喫,卻會想到抓心撓肝。

酸菜燉凍豆腐,越燉越有味
酸菜燉凍豆腐,越燉越有味

凍豆腐、土豆片和大白菜,也是寒冬涮火鍋的必備素菜,淡黃的凍豆腐在鍋裏翻翻滾滾,夾起一塊在碗裏,調味料有腐乳、韭花醬、芝麻醬、川崎火鍋醬。

無凍豆腐不火鍋
無凍豆腐不火鍋

03
東北菜的靈魂
/ 在於豆油和大豆醬 /

東北菜受闖關東移民的影響,鹹濃味醇,多油多鹽,口味偏重,有魯菜的影子。

除了喫,很大部分的大豆都被拿去榨油和做醬了,東北菜的靈魂調味就在於濃香的大豆油和醇鹹的大豆醬。

大豆榨油

大豆的出油率高,依靠先天的地產優勢,豆油是東北市場上最受歡迎的食用油,小榨豆油更曾風靡一時。大豆油,比菜籽油濃厚,又比花生油清淡,能恰到好處地還原食材的風味。做菜,尤其做燉菜的時候,一勺大豆油加一勺豬油,是我從長輩那裏學會的技巧。

大豆油清澈香滑
大豆油清澈香滑

大豆做醬

如果沒有了大醬,八成的東北菜都會黯然失色,毫無風情。

每一個東北人家,都有一口用來下醬的大缸。每一個持家的東北人,都有一手下醬的絕技。每一家的大醬都有不同的味道,自己家的最好喫。東北大醬只用大豆和粗鹽做原料,經過兩三個月的照料和等待,發酵出一缸淡黃醇鹹的醬。

一碗大醬一碗雞蛋醬,一籃子蘸醬菜,亂入的蒜泥是配血腸的
一碗大醬一碗雞蛋醬,一籃子蘸醬菜,亂入的蒜泥是配血腸的

那勺好喫的醬,就是成就東北菜醇香下飯的祕密。

這種原汁原味的大醬,直接喫最接地氣。在東北,能生喫的菜,統統要拿去蘸醬的。什麼黃瓜茄子大辣椒、大蔥小蔥小根蒜、蘿蔔生菜大白菜、甚至幹豆腐大豆腐……沒有啥是不能蘸醬的。

講究些的喫法就要炸雞蛋醬,熱鍋寬油,雞蛋炒嫩用筷子挑碎,再下大醬一起炒,就是一碗噴香的雞蛋醬,若加點辣椒丁就是雞蛋辣椒醬。

雞蛋醬拿來蘸着喫、打飯包、拌米飯、蘸饅頭、卷煎餅,無論多麼寡淡的飯桌,有了一碗雞蛋醬,東北人分分鐘能喫出饞死人的場面,是簡單又樸實的滿足。

雞蛋醬
雞蛋醬

當然,大醬最重要的戰場還是廚房,每一盆好喫的燉菜都要感謝那勺好喫的大醬。

在以大醬爲主要調味料的醬燉菜裏,如醬骨頭和醬燜泥鰍,菜的好喫指數,全仰仗大醬的品質,好醬才能燒出好菜。一盤醬骨頭端上桌,應當醬香濃鬱,油潤汁滑,肉嫩鮮美,鹹鮮適中,啃完了骨頭上的肉和筋,最後嗦出骨頭縫裏的脊髓,纔算完滿。

醬骨頭
醬骨頭

而在排骨燉豆角、鐵鍋燉魚、小雞燉蘑菇、燉五花肉等燉菜中,大醬雖然不是主料,卻是畫龍點睛的那一味,一勺濃醇的大醬,醬香濃鬱,把整道菜的基調再加厚加深,才能一本正經地扣上地道東北味的章。

蘑菇燉雞
蘑菇燉雞

在東北人的飯桌上,大米是當之無愧的主食,一年365天頓頓喫都不會膩,而大豆和衆多豆製品則作爲副食,錦上添花,和其他食材共同塑造了東北菜的風骨。有粗有細,有剛有柔,有清有濃,絕非一兩句話可以概括,耳聞不如目見,喫過便知其味。

來東北,就醬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