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中國籍司機在日本非法運營“黑車”被捕

近日,日媒報道了兩起涉及中國籍司機非法載客的案件,引發了廣泛討論。在北海道,一名35歲的中國籍公司職員因非法使用白牌車將遊客送往新千歲機場被捕。同樣在東京,兩名中國司機因在成田機場接送加拿大籍旅客前往市區,6日被警方逮捕。據悉,單趟接送可賺取2萬7000日元(約 1400 人民幣),顯然,利潤驅使讓這些司機鋌而走險。

“白牌車”在日本泛指私人車輛,即沒有正式出租運營許可的車輛。根據日本的交通法,這類車輛是不允許以營利爲目的接送乘客的。相對於持有合法營運資格的“綠牌車”,白牌車並不受法律保護,而司機和乘客都面臨着較高的法律風險。

然而,非法載客現象在日本依然屢見不鮮,尤其是旅遊旺季和特定熱門景點,供不應求時,遊客常常選擇這些價格相對便宜的“白牌車”。一方面,遊客享受了更便宜或更靈活的出行選擇;另一方面,司機通過接送外國遊客賺取高額收入。面對這樣的市場需求,不少人不顧法律風險,加入了“白牌車”的行列,試圖在旅遊行業中分一杯羹。

日本政府對非法載客的打擊力度一直很大,但在實際執行中,卻存在難以完全根除的問題。首先,非法載客行爲往往隱蔽,交易通常通過社交平臺或私人介紹完成,警方難以即時掌握信息。其次,由於很多乘客是短期遊客,他們對日本法律的細節並不完全瞭解,甚至有些遊客只是爲了貪圖一時便利,而選擇了這類服務。

在這種情況下,執法只能通過突擊檢查或者線人舉報的方式進行,難以根本遏制此類現象。即使司機被捕或罰款,背後的市場需求依然存在,往往一批人被抓後,馬上又有另一批司機接替。

此次事件中,涉事的都是中國籍司機,這讓中國司機的形象受到了極大衝擊。那麼,爲什麼中國司機頻頻捲入此類案件?

在日本的中國遊客數量衆多,尤其是非自由行遊客更依賴中文服務。一些中國籍司機利用語言優勢和文化相通,吸引同胞客戶。另外中國司機通過各種社交平臺發佈廣告,吸引遊客。一些中國社交媒體上,甚至能找到關於如何規避法律、如何通過灰色手段獲取“白牌車”運營機會的討論。

單趟2萬7000日元的收入,相當於人民幣1000多塊,遠遠超過普通打工收入。這種高利潤讓一些在日本生活的華人無法抵擋誘惑。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起類似的事件都給中國人在日的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隨着日本對非法載客行爲的加強打擊,中國籍司機參與的案件越來越多,外界對中國司機的不信任感也在逐漸累積。這不僅影響了合法在日工作的華人羣體,也讓中國遊客的整體形象大打折扣。

小編認爲非法載客行爲不僅觸犯了日本法律,也侵害了正規出租車行業的利益。合法運營的出租車司機支付高額的保險、維護費用,並嚴格遵循政府規定,而白牌車司機通過非法途徑獲取利潤,不僅擾亂了市場,也增加了道路安全風險。

作爲海外華人,在日工作生活時務必要保持底線思維,尊重當地法律,杜絕因蠅頭小利而毀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