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以後,大地靜了下來。
拼命嘶鳴了一夏的知了,彷彿一夜之間不見了蹤影,風裏有了涼意。若是走在鄉間的田間地頭,露水會溼了你的褲腳。地裏,沒有了西瓜,沒有了番茄,偶爾還有半死不活的藤上掛着幾根長得不像樣子的黃瓜。
這個時節,老家房前屋後、院牆邊,娥眉豆的花開得正盛。爲何叫娥眉豆,不可考,大概是長得像女嬌娥的細眉吧。
娥眉豆有青綠色的,稍微老一點就變成了淺白色,這種娥眉豆的花自然也是白色花。還有一種娥眉豆是淺紅色的,開的花也是淺紅色的。
老家人均地只有幾分,大家都惜地,沒有誰家會在大田裏種娥眉豆,多數是在菜園子的角落裏、房前屋後和院牆邊栽幾棵。
這東西,也沒其他大田裏的莊稼嬌貴,種下去幾乎不用照料,就自個往上爬,夏天爬滿了整面牆,有的人家會用枯樹枝或者細竹搭個架子讓她爬滿,沒有搭架子也不要緊,她能就地舒展成一片。初秋時節,紅色、白色花就自顧自地開了,風情萬種,賞心悅目,思鄉的人常常會默默在心裏惦念。
這個時節,村子裏都缺菜,地裏不僅沒有了西瓜、番茄、黃瓜,就連茄子、豇豆、辣椒也都到了尾期,不是即將枯萎,就是像秋後的黃瓜那樣不像樣子,有的頭尖肚子大,有的七彎八扭。
娥眉豆這個時候挺身而出,白色的花、紅色的花謝了,長出鮮嫩的娥眉豆,掛滿了一面牆或是垂了一地。摘下來,掐去首尾的尖角,撕掉兩側的筋,洗淨下鍋大火爆炒,不用雜肉在其中,油鍋裏下點蒜和秋後長相醜陋的辣椒,就能香透整個廚房。端上桌,趁熱喫,極爲下飯。
地少人多的地方,還有一種東西不會被種到大田裏,那就是洋芋頭。
大概會有讀者要來爭論,說這東西叫洋姜之類的。這種植物究竟叫什麼,不必爭論,我老家就叫洋芋頭。
洋芋頭比娥眉豆更賤,甚至房前屋後都不會種,而是溝渠水塘邊的坡坡上,菜園子裏的正經地方也不會有洋芋頭的容身之處,都是長在荒郊野外。
記憶中,老家“渠道外頭”是最偏遠的一塊地,每年下雨都淹,大家漸漸就不去種了。我已經有很多年沒去看過那塊地,也基本不知道那塊地現在怎麼樣了。“渠道外頭” 的地頭,是一條渠,渠的兩岸上長滿了洋芋頭。
還有兩塊較爲偏遠的地,我們稱爲“塘外形”和“老屋基”,兩塊地中間隔着一口塘,塘邊的坡坡上也長着很多洋芋頭。
洋芋頭的莖葉,有點像向日葵,甚至花也有點像。但莖葉沒有食用向日葵那麼壯,花也沒有食用向日葵那麼大,倒是與時下很多地方種的觀賞性向日葵相近。秋後,母親會帶着耙子和簍子去挖洋芋頭,有時候是用鋤頭。洋芋頭長在泥巴里,必須從土中刨出來,因此用耙子和鋤頭挖洋芋頭經常會把土裏的洋芋頭挖斷。
也不必可惜,洋芋頭不用播種,上一年沒挖乾淨或者挖斷了殘留在土裏的殘塊第二年春夏之交會就地萌芽,在無人關注的角落、荒坡靜靜地長枝葉,靜靜地開花,不用上肥,若是勤快人潑幾瓢糞,就會瘋長。也不用打藥,秋後就在泥土裏悄悄長出一大串新的洋芋頭。
所以,早些年家鄉的洋芋頭基本都屬於野生的。沒有菜的時候,新鮮的洋芋頭洗淨切成片也能炒着喫,但有股生澀味,還有點中藥材的味道,大家都不太愛喫。所以,多數人家把洋芋頭挖回家是醃起來做鹹菜。
把洋芋頭洗淨曬乾,然後放鹽、糖、辣椒之類的醃進罈子裏。經過一段時間的醃製,洋芋頭酸甜可口,脆脆的,也十分下飯。不過,醃製技術如果不過關,醃出來的洋芋頭不脆,口感就會差很多。
工作以後,在城裏的菜市場裏偶爾會買,酸甜脆嘣,不喫飯也可以用手抓着喫好幾塊。在一些酒店的自助早餐裏,經常會有醃製的洋芋頭,能去膩,還能解前一晚的酒。
如今鄉裏沒什麼人醃洋芋頭了,城裏的菜場裏洋芋頭倒是越來越普遍,正好解了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