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錄,是何許人也?
這裏,不能介紹的太多。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可以自己去深入搜索。
我需要給大家傳達的一個信息是:
李錄在假期期間,發了一條內容很長的朋友圈。
一共列舉了十一條常識。
這件事情,在圈內非常火。但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圈外討論度很低。
關於這十一條常識,這裏直接發截圖。

關於這十一條,能夠在多大程度普遍稱爲共識,我這裏不太需要討論太多。其中關於一部分社會分析的內容,我持部分保留意見。比如對於過度反腐表述。
但其中,市場的經濟相關的內容,基本上沒有可以挑毛病的點。當然如果硬要說,可以挑一挑細節。比如有多少科技來自於國防,有多少科技來自於民間。
但這並不關鍵,因爲李錄的十一條之所以在圈內討論這麼高,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是對於市場經濟的討論。
圈內最大的感慨在於:
一個關於市場經濟的常識,還需要如此的人物,以這種方式來進行討論和科普。就好比是21世紀了,我們還在討論,地心說和日心說,哪一個更加接近真相。
說的直白一點:李錄的十一條常識,或許是市場經濟的常識。但並不是當下社會認可的常識。
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因爲,在對於市場經濟認知方面,我們是在後退而不是前進。就如同經濟現實一樣:我們離市場經濟越來越遠,而不是越來越近。
對於這個問題,市場派當然憂心忡忡。
但這種憂心,顯得非常悲壯。因爲在當下的經濟與社會生活之中,市場經濟的共識,早已經不是社會整體的共識。
對於有形之手幹預的強調,遠遠大過於對於無形之手的放權。
而這種幹預,並不只是在經濟,而是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對經濟本身的討論,都逐漸變成一種禁忌。這在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
但我們對此,往往無能爲力。
那麼,今天爲什麼要發這篇文章?
一方面,是想及時和讀者們進行溝通,儘量打通這堵無形之牆。
另一方面,是想說,經濟運行到了今天這個局面,並不是一兩個原因導致的,而是系統性的原因,一環扣一環,表面上的問題在於經濟政策,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社會制度。
在這種情況下,指望一兩個金融政策就可以扭轉乾坤,則是非常不現實的。
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對於長期通縮這件事情,有足夠的認知與準備。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合理規劃自己的預期,並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目標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