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購自由”不僅是對偏遠地區消費者購物體驗的改善,更是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習慣“江浙滬包郵”的人可能很難想象,已經2024年了,居然還有很多人在網購時要爲付郵費而糾結。
曾幾何時,“偏遠地區不包郵”可能是新疆、西藏等地網友網購時真切感受到的最大痛點,特別是在幾大購物節來臨之時,這種對比更加明顯,以至於各個社交平臺上都有不少吐槽。
此前甚至還有人在社交平臺上發聊天截圖,稱在平臺買水果乾遇到一個新疆賣家,對方告訴他“偏遠地區不包郵”;再一問偏遠地區是哪裏,對方告訴他——江浙滬。
無論這是真事兒還是有人編的段子,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新疆、西藏、內蒙等地區,確實很長一段時間都困在了對“包郵區”的“羨慕嫉妒”裏。
但其實這兩年來,電商的地圖“界面”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如果注意去看近年來電商和購物節相關的新聞評論區就會發現,此前風靡網絡的針對網購的“地圖炮”,已經很少出現了。
互聯網電商到底發生了什麼?
解鎖“新地圖”
雖然很多電商平臺如今都在顯著頁面打出“全國包郵”的字樣,但事實上,追溯近幾年的電商發展歷史會發現,率先試圖解決偏遠地區郵寄物流問題的電商平臺是拼多多。
繼2022年首創中轉集運包郵模式,將新疆、西藏等偏遠地升級爲“包郵區”,2023年在新疆地區率先推行免費包郵送貨進村服務之後,最新消息是,9月9日,拼多多又針對偏遠地區中轉訂單推出物流中轉費減免優惠,商家在新疆、西藏、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偏遠地區配送商品時產生的物流中轉費,將全部由平臺承擔。
如果說2022年時通過百億補貼升級“包郵區”重點解決的是消費者的選擇焦慮,那麼如今針對訂單側的中轉費減免和由平臺承擔,則意味着作爲終端的平臺正在試圖幫助商家側降成本。
如果從平臺角度看,升級“不包郵區”可能只是一個代碼和按鈕的問題,但事實上,要在新疆、西藏、內蒙古這些地區實現包郵和運費減免並非易事。
最大的挑戰自然就是“地圖”本身。以新疆爲例,其面積超過166萬平方公里,佔據了全國總面積近六分之一,大約等於264個上海市的面積。
也就是說,對於身處新疆的賣家來說,江浙滬纔是偏遠地區並不像是什麼玩笑話,而是實實在在的距離。要在這樣的地方實現高效運輸配送,同時實現價格的降低,極大地考驗着企業和平臺的協作創新能力。

即便如此,拼多多協同運輸生態企業探索到了新的解決方案。
2022年,拼多多首創中轉集運包郵模式,引導商家將新疆消費者的包裹送至西安中轉集運倉,平臺再通過第三方物流服務運營商統一發貨至新疆。這種中轉集運模式,能夠大幅縮減物流成本,很快被複制到西藏等更多西部地區。
舉個例子,按照過去直髮的方式,商家需與快遞企業協商價格,目前的首重成本普遍要15元起步,若是冷鏈空運,首重費用更是達到20—30元。但在集運模式下,商家通常只需承擔發貨地到集運倉的運費以及每單3—5元的二段運費。
在成本大大降低的情況下,給消費者實現包郵,就有了實現的可能性。
潛在新市場
更大的變化,不止發生在上游的供應鏈環節。對於消費者來說,很明顯的感受還得是“最後一公里”的變化。
電商這些年的“西行之路”,不僅途中路費便宜了,商品也能夠實現直接配送到村口。
我們同樣以新疆爲例,由於村落佈局分散、派送成本高,過去,快遞包裹總是堵在縣鎮,“最後一段路”往往花費了最長的時間。
2023年7月,拼多多聯合第三方物流服務運營商,率先在喀什地區莎車縣試點快遞進村服務,將末端配送網點與消費者的距離從幾十公里縮短至幾公里,簽收時效也從幾天壓縮到24小時內。兩個月後,這項服務走出莎車縣,向全疆推廣;而截至去年10月中旬,已實現對全疆60個縣域的覆蓋。
現在,即便是西藏、新疆的村落裏的年輕人,同樣也可以實現在北上廣時一樣,網上下單、坐等收貨的購物新節奏了。
據報道,一位家住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的藏族小夥明確感受到了這種變化的發生。過去由於出入無通行山路,距離其他鄉鎮又遠,幾乎與世隔絕。在中央推行援藏政策後,公路通到了家門口,加上電商下鄉政策的紅利,扎西頓珠一家的生活正變得越來越好,“我現在用拼多多給阿爸阿媽買衣服、買藥,甚至是大件電器,都會由電商下鄉服務站送到家裏,比以前方便多了。”

當然,對於消費者來說,包郵意味着網購成本的降低,但如果我們把視角切換到另一側來看,會發現包郵、降運費的效應還不僅僅只是提升消費者體驗那麼簡單,而是意味着點燃了一個極爲廣袤、在過去卻往往被我們忽略的新需求羣體。而這一部分人,恰恰可能是未來能夠爲社會零售消費帶來新增量的巨大潛在羣體。
數據已經證明瞭新需求所帶來的新可能性。
國家郵政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新疆快遞業務量(不包含郵政公司包裹業務)累計完成3.05億件,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6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8.1%、77.9%,兩項增速均位列全國第一。
如今,隨着中轉費減免等系列政策利好加速釋放,可以想見,未來會有更多商家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對於商家來說,以往受制於物流成本的限制,現在這個門檻解決了,新市場的大門也就由此順利打開。
生態聚合力
經濟增長的基本邏輯無非是成本降低、利潤上升,現在,平臺、商家乃至整個生態形成合力去幫助降低消費的門檻和阻力。
在這一進程中,可以預料,未來必然會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以前未能得到足夠“開墾”的西部電商新土地中萌發。
可想而知,當偏遠地區實現“網購自由”之後,其生活方式也會隨之產生變化。
過去,由於商品匱乏,哪怕具有相當的購買力,偏遠地區的人們往往也只能購買到有限的生活必需品,而網購的普及使他們的選擇面變得更加廣闊。在物流成本降低之後,從日常生活用品、電子產品,再到最新的潮流文化娛樂商品,未來都可以用更低成本的方式輕鬆獲得。
此外,隨着偏遠地區物流服務的提升,當地的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也開始通過電商平臺擴大自己的業務。這種“自下而上”的經濟活力激發,不僅爲地方經濟注入新鮮血液,也爲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從更宏觀的視野來看,“網購自由”不僅是對偏遠地區消費者購物體驗的改善,更是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互聯網數字經濟發展日新月異,電商扶貧也早已經成爲國家精準扶貧的重要工具之一,通過“農產品上行”模式,越來越多的偏遠地區優質農產品得以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乃至全球市場。這一方面幫助了當地農民增收,另一方面也豐富了全國消費者的購物選擇。

在過去的日子裏,我們也能夠看到,通過電商平臺,許多原本只能在當地市場銷售的農產品,如雲南的野生菌、貴州的茶葉、新疆的乾果等,如今已經成爲電商平臺上的熱銷商品。電商平臺不僅解決了銷路問題,還幫助這些地區的農產品建立品牌、提高附加值,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提升。
偏遠地區“網購自由”的實現,不僅是電商行業和物流行業的勝利,更是技術進步、政策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變革正在逐步改變偏遠地區的居民生活方式,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同時爲地方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活力。
當平臺、商家乃至整個生態形成合力,美好的改變正在發生。而這一切,可能正是我們一直在談到的消費平權本身的最重要的價值所在——讓身處不同區域的人們,不同收入的羣體都能夠平等地享受到高品質、高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