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九 · 一八:《日本人爲何選擇了戰爭》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的一支鐵道“守備隊”炸燬了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軌道,並嫁禍於中國軍隊,隨即以此爲由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佔領瀋陽,隨後又陸續侵佔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隨後,“滿洲國”成立。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當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複雜的時代背景以及中日兩國各自國內形勢發展的背景。

國際方面,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而1930年代初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也令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於是決意衝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忙於“安內”之際,奪取中國東北,以實現其一系列政治經濟意圖。

中國方面,則先後爆發了皇姑屯事件,中東路事件,出現了國共對峙及國內混戰,還遭遇了江淮水災等等自然災害。

日本方面,則在一系列政治經濟困境的形勢下出籠了著名的田中奏摺,即主張日本應在中國實施進一步擴張戰略的《對華政策綱要》。

雖然說存在這些背景,但是日本染指中國的戰略意圖由來已久。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其實是有日本國家及國民性格方面的內在邏輯的。日本和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而歷史上這個鄰居卻多次化身敵人,給中國帶來了不可磨滅的慘痛記憶。

日本人緣何一次次走向戰爭?上至世界頂尖的優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爲何認定“唯有戰爭纔是出路”?從甲午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日本差不多每10年就經歷一場大戰。日本是如何將這一場場戰爭的理由正當化,從而獲得民衆支持的?

這些問題,如果不從日本人自己的視角去審視,答案會有殘缺的遺憾。

一本暢銷日本十多年的歷史書《日本人爲何選擇了戰爭》,正面解答了所有關心戰爭與和平的人們一直以來的一個疑惑。作爲第九屆小林秀雄獎獲獎作品,該書在日本出版時就曾掀起熱議,時至今日依然常常被擺在日本書店歷史類書籍的最顯眼處。

《日本人爲何選擇了戰爭》的作者加藤陽子女士,是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教授、戰爭問題研究專家。她坦言:“讓中國讀者們讀到這本書,我頗感壓力。”畢竟本書“場景”涉及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中國人尤其對最近也最慘烈的那場戰爭最爲在乎。

說起寫書緣由,加藤陽子於後記中寫道,在日本書店裏,她常常看到一大堆把“大謊言”“爲了不再道歉”之類刺激性語言放在書名裏的近現代史讀物。這些書裏的史料和史料中包含的潛在信息並沒有被全面、公平地分析,根本消解不了心中的疑惑,甚至會影響當下日本人對現在和未來的判斷。

加藤陽子常常捫心自問:如果自己也生活在那個時代,是否同樣會被國家的那些說辭所欺騙。她說很怕自己可能也看不穿那些冠冕堂皇的話。

過去,日本利用日俄戰爭的回憶,將“九一八事變”正當化;進而利用過去戰爭的觀念與歷史,爲新的戰爭進行背書。加藤認爲,這種行爲值得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警惕。

《日本人爲何選擇了戰爭》作者加藤陽子教授
《日本人爲何選擇了戰爭》作者加藤陽子教授

2007年末到2008年元旦,加藤陽子在日本榮光學園爲高中部和初中部的學生進行了爲期5天的特別講座。《日本人爲何選擇了戰爭》這本在日本掀起熱議的書,就是以該系列講座內容爲基礎撰寫的。

這本書保留了課堂問答的形式,一方面內容辛辣,所設置的問題,一個個直擊要害;另一方面語言通俗易懂,照顧到了不同學識程度的讀者。

通過層層推進的多維分析,加藤陽子探究了當年日本爲政者和國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勢,爲何每一次都最終選擇了戰爭以及戰爭是如何發生的等等一系列問題,引導讀者從更多元的視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幾次改變國運的戰爭的發生邏輯。

早稻田大學教授加藤典洋認爲,加藤陽子能夠獲得第九屆小林秀雄獎名副其實,因爲她“不爲先入爲主的觀念所左右,勇於將自己獨立的判斷髮表出來”。

日本作家、評論家橋本治則這樣評價《日本人爲何選擇了戰爭》:本書“不是單方面地提出結論,而是指出通往結論之門的方向,也就是說,給了讀者評論的空間”。

日本畫家筆下的甲午戰爭
日本畫家筆下的甲午戰爭

《日本人爲何選擇了戰爭》被稱爲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它不僅從另一個維度解讀中日戰爭背後的種種隱祕,而且還深入研究日本軍人與文人政府之間的血腥角力,以及日本軍部一步步走上全面侵華不歸路的原因和過程;對中國人來說,可謂填補了以往抗戰歷史研究的諸多空白。

這本書爲讀者梳理出了日本近現代戰爭歷史最接近真實的樣貌,並且將我們對抗日戰爭的關注點拉回到應有的位置。

這本書有很多內容給讀者醍醐灌頂之感。有人讀完本書後留言道:“覺得自己12年的歷史課,全都白費了。”可見本書所披露的事實和觀點,對他的觸動有多大。

讀歷史書,最怕“上當”。所以真正的好書可遇不可求。值此“九一八”事變92週年之際,對“日本人爲何總是選擇戰爭”這個問題感興趣的朋友,不妨讀一讀這本《日本人爲何選擇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