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愛是一種在「程序」之外的東西

愛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東西。

從心理學的視角看來,一個生命體的心靈想要健康發展,離不開愛。大多數心理創傷回溯起來似乎都能歸咎到某種程度上的缺愛。

但愛究竟是什麼?一個生命好好成長需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們卻很難說清楚。

9 月 20 日即將上映的動畫《荒野機器人》就討論了這個問題。它很奇妙地塑造了一個荒野求生的機器人形象——機器人(蘿斯)因爲在運輸途中遭遇暴風來到了一個荒島上,因爲機緣巧合,她意外領到了一隻剛破殼的大雁寶寶(小布點)。於是一個「原生」程序中毫無情感元素的機器人,開始學習如何成爲「媽媽」。

機器人的隱喻是頭腦高度發達,理性、冷靜,可以高效根據指令和程序完成任務。但是沒有心,無法自發產生、體驗和理解情感——像極了我們現代人。

而愛是「程序」之外的另一個東西。

愛,讓機器人也可以把一隻小鳥養大,好的母性功能具有的 4 個特徵

我印象中有許多和機器人有關的影視劇,但創作者很少會賦予它們母職。而夢工場動畫出品的《荒野機器人》,突破常規,刻畫了這樣一個機器人媽媽的形象。

愛,讓機器人也可以把一隻小鳥養大,那一個好的母性功能意味着什麼呢?

1.不是「生爲母親」,而是「成爲母親」

有些反直覺的是,母性是習得的,而非天生。機器人在開始時對於如何養育一隻幼崽一無所知,很像現實中的很多新手媽媽,如果沒有月嫂和家人的幫助,很多時候是手足無措的。

但機器人有強大的學習功能,也有其他動物的幫助,比如小狐狸芬克還有負鼠媽媽,她學會了動物的語言,解鎖了大雁游泳和飛行的原理,甚至學會了更新和覆蓋自己的代碼。母愛不是突然就有的,很多人會發現,孩子在剛生下來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太多感覺,但是會在學習照顧孩子的過程中越來越愛他。

2.滿足孩子不同階段的需要

在小布點剛孵化出來的時候,機器人會給他尋找食物,爲他建造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窩,提供基本的生理需求滿足。就像小嬰兒的日常生活是喫喝拉撒睡,母親的陪伴和照顧,很多都這些在生活起居的細節上。

到了學齡期,機器人會耐心地教小布點如何游泳和飛行,會張開雙臂,用肩膀做他的起飛基地,在他遇到挫敗的時候鼓勵他繼續嘗試,不要放棄。孩子上學後,母親通過教育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規則和界限,恰當的價值觀和行爲模式,讓孩子健康成長。

到了小布點長大,需要融入他的羣體時,機器人雖然不放心、捨不得,但也放手讓小布點自己去嘗試,只在遠處暗暗保護他。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一個重要的成長任務是離開家庭,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母親這時候要給與孩子心理空間,允許分離的發生。

3.允許孩子表達恨和攻擊

機器人在和野獸打鬥的過程中,意外撞壞了一個鳥巢,小布點是唯一倖存下來的那顆蛋,這是機器人開始照顧小布點的起因。當小布點長大,發現自己身世的真相,一直依賴着的養育者竟然是害死自己親生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人,他非常困惑和憤怒,拒絕繼續叫機器人媽媽,並且希望切斷關係。機器人不知所措,考慮回到環球動力公司,但是小狐狸芬克勸阻了她,她決定接納小布點的恨意,仍然幫助他學會游泳和飛行,完成照顧他直到他飛走的任務。

母親和孩子的關係中,不是隻有愛的感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出自己真實的部分,包括恨和攻擊性。恨也是一種分離的力量,母親允許孩子成長,就意味着要接受和涵容孩子的恨意。

4.敢於突破自身原有的「程序」

影片的最後,動物們的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要想生存下去,我們必須要突破自己原有的程序。」

對於機器人來說,這個程序是指公司設置的原初機器代碼,對於動物們來說,這個程序是指食物鏈中弱肉強食的獸性,而對於人類來說,這個程序或許隱喻着由每個人的天性、後天養育環境共同造就的個人特質,或許隱喻着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母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可能會激發出自己很多早年的創傷,要去面對和處理這些創傷,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人們真正意義上需要的從來都是愛,而不只是一個名義上的「養育者」

人類個體通常都需要十多年的時間達到身體的成熟,而心理成熟則要更長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時間中,不僅需要物質來完成生理的成長成熟,更需要愛和呵護來逐漸達成心理的成熟,這個過程也是父母從「照看者」到「養育者」的過程。

影片設定的機器人形象,一開始僅僅依據她的內在程序照顧小布點,更像是所謂的「照看者」。在機器人跟小布點的不斷互動過程中,它內在產生並且發展了「情感」,並不斷地發現小布點的潛能,用愛的方式,讓自己從一個「照看者」成爲好的「養育者」。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扮演着照看者的角色,甚至是一個被設定了固定程序的照看者,僅僅提供物質條件。很少有父母真正的去考慮,什麼纔是一個養育者。

依戀理論提出,人類的成長,特別是早期成長,需要安全基地,這是整個生理和心理成長的基礎。而好的養育者,就需要能夠提供安全基地。愛是能夠形成這個安全基地的重要基礎。只有在愛的氛圍中,孩子才能充分的放鬆下來感到被支持、被保護,然後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投入到外在成長中。

在依戀理論中有一個「依戀環」的概念。幼兒會喜歡待在父母身邊,當他感覺到安全感足夠了,就會開始積極向外探索,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世界。當他感覺到探索中有困難或者有危險,他就又會回到父母身邊,重新感受安全和支持,獲得更多力量,就是「依戀環」。

好的養育者不僅僅提供安全的需要,還需要時刻關注孩子成長的需要,爲他順利成長獲得相應的能力提供必要的條件,包括恰如其分的挫折,從而讓他逐漸得到鍛鍊和成長。

電影中也給出了很好的例子,即便機器人開始並不清楚小布點未來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和困難,他還是根據小鳥身材小力量不足的特點,爲小布點設定了很多複雜的飛行線路來幫助它提升飛行的能力和應變能力。最終這些能力的獲得幫助小布點在從困境中擺脫,獲得了更多的自由。

好的照看者,需要在愛的氛圍中,爲孩子提供和創造生理和心理成長成熟的條件,最終讓孩子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個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愛是一種在「程序」之外的東西

在故事的一開始,機器人其實與這個大雁幼崽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兩者可以說都是剛甦醒的寶寶,都有對剛到來的這個世界的很多好奇與不知所措,像小布點有一個「程序」會對自己睜眼的第一個生物叫媽媽一樣,機器人蘿斯也有屬於自己的「我可以怎麼爲你提供幫助」的程序。

也許正是這樣的原因,在遇到小布點之後,機器人使用了一種她最習慣的的方式去照顧小灰雁、表達愛:獲取任務目標、分析步驟進程、構建執行計劃。

機器人的程序,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現實中我們理性的那一部分,一步接着一步,緊跟着我們的邏輯和「應該是怎麼樣」——當然,它也有可能是規則、習慣、文化等等,和機器人一樣,這個程序是我們「被默認編譯」的部分,也經常是我們最熟悉的實現自我效能的方式,因爲它往往代表着高效和便捷——可能恰恰也是一個機器人,或者說一個「工具」最需要的。

然而,關係與愛是不歡迎這種「工具化」的,因爲這往往意味着我們沒有在此時真正看到對方本身,亦或是自己。

在機器人初遇森林小夥伴的時候,在她用毫無波瀾的語氣詢問別人、嘗試體現自己功能的時候,不僅森林的動物把她當作一個異類,我也好像只是把她看作一個「機器」。直到她發現自己坐在一個被毀掉的鳥窩中,用眼睛掃描大雁蛋時,看到了其中的小生命時,我才彷彿感受到蘿斯這個「人」活了過來。

在那一刻,沒有任何一個人給過機器人這個任務,也沒有任何一個程序告訴她要保護這顆蛋,但是她卻固執地一次次從狐狸芬克那裏把它搶回來,她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

我也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但我感受到了愛。

之後,機器人手忙腳亂地上演了一系列嘗試對剛出生的小布點的照顧。「照顧孩子,你得學會不僅僅是使用這裏(腦袋),也得使用這兒(指向了心的位置)」。負鼠媽媽在此時做出了最好的註釋。

當然, 愛從來不是完美的。她做到了一些,也沒做到一些。

這其實會讓我想起很多因爲原生家庭問題而進入諮詢的來訪者們,看到 ta 們過往受到的傷害與委屈,我也會因爲養育者們曾經的沒有看到或是「過失」而感到難過甚至是憤怒。

有過一段時間我迷茫過,不知道怎樣可以幫助他們從這些受傷的感覺中「療愈」,直到其中一位來訪在某一次的諮詢中突然提到:「我依然不會原諒那時 ta 對我做的,但我好像也看見 ta 嘗試努力過,我猜這可能是爲什麼 ta 還是我的親人。」

是的,機器人永遠不會是一個完美的母親,這也並不是小布點需要的,他所需要的,也許只是知道她在成爲母親的過程中盡力了。

有些傷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並不需要完全的療愈如初。有些愛,也並不需要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