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帝王崇拜:打天下、坐金鑾、睡女人、搶財產、防造反

魯迅在《流氓的變遷》一文中寫道:《水滸》不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其他“替天行道”的強盜,終於是奴才了。

《水滸傳》只反貪官、不反皇帝。這是奴才情結,也是帝王崇拜。

正因爲帝王崇拜,所以凡是跟皇家帝制沾邊的東西,似乎就寓含着尊貴,比如地產樓盤的名字,就愛用什麼皇家、御園、國璽等等。如果誰能考古出一款號稱乾隆御用的壯陽祕方,估計立馬就會賣斷貨。當然,最多的還是辮子劇,滿屏都是皇帝談戀愛。

弔詭的是,人們喜歡的皇帝,不是漢文帝和宋仁宗這類相對溫和的皇帝,而是千古第一混蛋——乾隆。

所以,大清雖然亡了,但皇帝依舊活在人們心裏,甚至有些人的辮子還在,他們不斷的教大家愛慈禧、愛乾隆。

慈禧和乾隆當然不值得民衆去愛,否則怎麼對得起那些冤死、餓死、屈死、戰死的靈魂。

不過就算你使勁拉、拼命拽,他們依舊顫顫巍巍的跪在皇權腳下,不敢站起來,不肯抬起頭。

帝王們雖然佔據了古代政治體系中的很大部分,但畢竟是一種腐朽的制度。無論帝王們的口號多麼響亮,美夢多麼宏大,概括起來無非就十五個字:打天下、坐金鑾、睡女人、搶財產、防造反。所以對帝王的共情和崇拜,就是開歷史倒車的徵兆。

皇權制度肇始於秦始皇,成型於漢武帝。漢武帝通過獨尊儒術奠定了皇權意識形態的根基,確立了皇權制度的法統,也就是皇權天授。

縱觀整個皇權時代,雖然城頭變幻大王旗,但皇權意識形態卻始終未變,成爲了最爲堅韌牢固的文化傳統,靜水流深、深藏不露,影響極其深遠。

爲什麼會有帝王崇拜?

第一是皇帝的天命論。

按照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皇權的正統性實際來源於道德的合法性,帝王的道德合不合法,由上天決定。只要上天有異像,就預示着皇權的不合法,因此相較於民衆的直接授權,這種以道德合法性爲基礎的皇權制度極不穩定。今天一個熒惑守心,明天一個彗星襲月,很容易讓老百姓人心思變。

爲了應對這種不穩定性,對於每一位在任的帝王而言,就需要不斷彰顯和強化皇權的合法性,這是帝王崇拜的最大剛需。

彰顯和強化皇權合法性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歌功頌德,調用一切資源,不斷美化自己爲民做主的道德性。另一種就是神化自己的權力來源,比如劉邦斬白蛇等等。

無論是美化,還是神化,目的就是爲了讓民衆崇拜皇權,這是帝制時代,帝王統治正當性的兩大來源。

第二是精英的血統論。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具有平等思想的人,只不過這個平等指的是帝位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人自稱上天的嫡長子。

梁啓超說二十四史是一部“相斫書”,也就是一部精英們爭做皇帝的史書。他們造反起事,就是奔着當皇帝這個目標。甚至那些沒有造反、不敢造反的人們,在內心深處也有個做皇帝的夢。

他們當皇帝,實際是爲了權力、財富和榮耀,他們對民衆的疾苦漠不關心。即便是宋仁宗,在位42年竟然發生了34次有記載的農民起義。以開明著稱的唐太宗,貞觀一朝,河北山東等地,更是餓殍遍野。

精英們著寫的二十四史,皇家記載的清清楚楚,而無數爲之死去的普通人,只不過是一串數字而已。

所以一部帝王史就是一部喫人史,一座座帝王的豐碑下,埋葬的都是累累白骨。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第三是民衆的明君論。

歷史終結論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代表作《歷史秩序的起源》一書中,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中國古代政治體系的根本問題,那就是壞皇帝。

正因爲人性幽微,所以歷史上的壞皇帝層出不窮。

不過雖然沒有史料可以證明,皇家帝制可以給老百姓帶來好生活,但人們對皇帝還是懷着一份特別的好感,明裏暗裏都在盼望明君。

所以當張勳的龍旗掛出來之後,北京城舉城若狂,老百姓歡欣鼓舞,爭着搶着掛龍旗。

因此就算沒了皇帝,兩千年歌功頌德的習俗早已根深蒂固,民衆總喜歡把歌頌的對象捧成明君。不過,明君越是聖明,小民越是卑微,而卑微的小民,就越盼望明君。

不過盼來盼去,往往盼來的只是昏君,盼來的還有遍地的土皇帝。哪怕是在鄉間僻壤,但凡有點權力,都喜歡按照皇帝的樣子享受。

總而言之,歷史上的帝王崇拜,源自皇帝的自我宣揚,源自臣子的歌功頌德,源自百姓的明君迷夢。

帝王崇拜的最大危害,就是讓等級觀念深入人心、牢不可破。甚至因爲帝王崇拜,有些人還會與所有的專制君主共情,他們不僅崇拜古代的,還崇拜國外的。

不過即使再崇拜帝王,也是螳臂當車,因爲歷史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