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流行的MBTI人格測試來源於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發明。
在1928年蘇黎世瑞士精神科醫生會議上,榮格將人的心理劃分出四種功能類型:思考、情感、感知與直覺,並由這四種功能變化產生出八種變體。
在提出心理類型前,榮格還回顧了占星術的分類法:占星術將人分爲風、火、土、火四種類型,並認爲出生在風象或火象的人擁有空氣或火的特點。占星學在啓蒙運動後仍然屹立不倒,這表明人們從古至今都試圖構建性格的類型。

榮格的心理分類標準來源於人們做事的習慣性動機。面對一件事時,有人因爲快感而做,有人因爲義務而做,有人做事因爲不做會有麻煩……這樣的可能性無法窮盡。對於龐大的混亂的心理現實,他首先區分了內向與外向,這指向了反應和行動的習慣:前者傾向於深思熟慮,後者更可能欠缺思考。
接下來,思考和情感的差異代表了不同的理解和適應世界的方式,前者會事先構思出原則,後者會持續不懈地實行情感統治,只有在特殊情況才動腦思考。在這個基礎之上,榮格又區分了感知與直覺——感知爲有意識的感官功能,直覺是無意識的直覺。情感與感知是不同的,感知是對於所有的感官經驗,並非詮釋或判斷,而情感像思考一樣都是對於事實的判斷。於是,這些功能的特徵可以這樣概括:感知是令人感受確定存在的東西;直覺指出事物從何而來、到往何處。思考讓我們認識目前存在的東西意味着什麼,情感讓人辨識價值。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瑞士]卡爾·榮格 著](https://static.yike.news/uploads/2024/09/frc-ba3649f98136e674fc13fe6a7199b087.webp)
[瑞士]卡爾·榮格 著
占星術在現代並未消亡,反而重新開花。相較於古代世界,現代世界的迷信一點也沒有變少,榮格問道,這是由什麼造成的?他探討心靈的結構,將現代人的問題歸結爲心靈河流的枯竭。“臨牀上之所以會有各式各樣的精神官能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幼稚的啓蒙妄想下,人再也不去認識心靈的信仰主張了。”
現代人與原始人不同,原始人的心靈相信自然的神性,賦予自然激情;現代人以啓蒙和科學的方式看待世界。前者相信龍居住在淺灘和其他危險的水陸交接處,精靈和魔鬼在無水的沙漠和危險的岩石峽谷,亡者的靈魂駐紮在陰森濃密的竹林;疾病和死亡不是自然現象,而是由鬼魂和巫術造成的。這些印象都與現代啓蒙教育相去甚遠。不過,原始的精神生活會一代代地沉澱,如同巨大的歷史預判,以不可見的方式主導着個人的生活。人類生命的重大抉擇,通常受制於本能以及其他神祕、無意識的因素,而不是有意識的自主和良善的理智。榮格寫道,“終有盡頭的人,永遠無法掌握無窮無盡的世界。”
原始人和現代人對於自我和外在的關係也不同。原始人天真地認爲心靈就是事物本身;現代科學裏,人們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世界,所以他們將個性擱置一旁,獻祭給客觀世界。這令人想起作家託爾金所寫的,大人和孩子對於仙境傳說、古老童話的嚮往,其實來自於一種與其他生物對話的慾望,“這種慾望和人類的墮落一樣古老”,以及更深層的對大遁逃——死亡的渴望。
榮格想象一種原始的心靈,託爾金讚頌幻想文學能讓人返璞歸真,從老套的眼光中解脫,簡單和基本的事物重新變得光彩奪目,“正是在仙境奇譚裏,我第一次領悟到了文字的威力,以及石頭、木頭和鐵、樹木和青草,房子和火焰,麪包和酒這般事物的奇妙之處。”託爾金在《論仙境奇譚》中寫道,他甚至認爲童話的流行與富人家請來保姆講故事有關,因爲這些保姆更容易接觸到那些被“高貴”的人們忘記的鄉村和傳統的傳說。

榮格注意到個性和人格萎縮導致心靈問題的出現,提醒人們特別注意35-40歲這段時間。人越是到了中年,個人心態和社會地位越是鞏固,就越覺得自己是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正確的理想和行爲原則,可是恰恰忽略了社會成就是以人格的萎縮爲代價的。他將這段時間的難題總結爲“畫地爲牢”:人們將自己限制在力所能及的事物中,並以成就和實用性來自我衡量或者標榜。
“我們都會想起某些朋友和同學,他們都是前程似錦、懷抱理想的年輕人,可是多年以後重逢,他們已經在沼澤裏乾涸且困在其中。”在榮格的統計中,男性到40歲左右,憂鬱症的個案會大幅增加,而女性的症狀會更早開始。病症通常體現爲道德方面的僵化固執,到了50歲左右會更加不容異己、盲目狂熱;不過,許多女性到了40歲左右才喚醒社會責任感和一般的社會意識。
不同的生命階段,人們需要發展出不同的人生態度,否則會導致心理病症的出現。對於年輕的、未適應社會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個人意志,他必須覺得自己是有意志的存在,並貶低其他一切,或想象都受制於個人意志,可是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應當去理解個人生命的意義,或者體驗自身的存在,擺脫對於外在社會的依賴,培養出內在的穩定性。一個沒辦法和生命道別的老人與一個沒辦法擁抱生命的年輕人一樣地貧弱而病態,問題都在於幼稚、貪慾、恐懼、固執和任性。
榮格提出了現代人意志過剩、心靈乾涸的問題,奧地利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弗蘭克爾也注意到當代人感受到的意義不能被滿足的狀況,並將之命名爲“存在的真空”。它的具體症狀表現爲,人們不僅缺乏直覺,還要忍受傳統喪失的痛苦,面對生活茫然無措。
![《死之孤獨》
[德] 諾貝特·埃利亞斯 著 索馬里 譯](https://static.yike.news/uploads/2024/09/frc-325ded524f14f2c531bd10830127dbe1.webp)
[德] 諾貝特·埃利亞斯 著 索馬里 譯
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的《死之孤獨》亦試圖從人格類型的角度剖析這些問題的成因。埃利亞斯將現代社會的人格類型描述爲自洽的個體;自洽的個體被灌輸了強烈的自我控制的意識,而這樣的意識阻斷了人類的情感以及朝向他人的本能衝動,最終消滅了這樣的衝動。埃利亞斯認爲,這正是現代社會孤獨與情感隔離普遍出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