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科學”正在露餡 你無法視而不見

“科学”正在露馅 你无法视而不见

最近AI的的風吹得有點大。

仿生機器人在各個領域裏表現出更廣闊的知識儲備和更逼真的人類外形,有關學者預言:絕大部分人即將淪爲“無價值的羣體”,從“無人駕駛”到“黑燈工廠”,從AI寫詩作文、到AI作詞作曲,機器人似乎正在替代大批藍領、白領甚至創造性工作者,引發新一輪就業惶恐。

原因很簡單,大數據和“雲”計算讓機器人在識別、記憶、檢索、計算、規劃、學習等方面飛速成長爲更精準耐用的最強大腦,讓人類望塵莫及。

然而AI再高級逼真,也不是人。

人類的基因設計固有缺陷,但數據餵養再龐大的AI也無法替代人。

人類需要愛,這很卑微,也很偉大。但AI不需要,AI只需要保證不斷電和程序運作正常。

科學和科學主義,技術和技術主義,從來就是兩回事。

凡事走向極端就會失控,就會異變。

就像人對金錢的態度,懂得金錢價值的人,會用錢換來方便、清靜和自由;被金錢控制的人,只會用錢買別人認可的東西,活在失去的恐慌中。

我想起一部電影《無名先生》。

男主尼莫在後黑科技時代成了一個永生潮流的漏網之魚,他沒有被電磁科技更新細胞和器官,而是按照自然規律活到了100多歲,是一個當下罕見的“自然人”。

他親身經歷了“傳統人類”的成長,校園、青春、暗戀、父母離異、情慾、婚姻……在未來世界裏, 在人生只有程序驅動的“未來人”中間,他不斷被問及人類的曾經,比如需要食物,需要睡眠,還包括有點黃兮兮的問題:人類在拋棄做愛之前,男女之間是如何相處的?用這種小幽默來表達對科技文明的反思。

科幻可以這樣輕鬆,也可以這樣深刻。

在一個快沒有喜劇的時代,科幻片似乎是天真和幻想唯一的收納空間了。

“科學主義”以與“科學精神”背道而馳的偏激和瘋狂有效瓦解了傳統信仰,在某些環境裏又無法建立新的精神秩序,只剩下老小和空房子的鄉村也早就不是田園牧歌式鄉愁的寄宿地。

大多人類的精神世界在所謂“現代”是終生流浪的狀態:回不到過去,到不了未來,只能抓住科技給予的一點卑微快感,轉瞬即逝。

近幾十年,科學在展示了高效生產、精準管理、絕不貪腐偷懶等優勢的同時也時常露餡:被過量化肥破壞的土質再也長不出從前的糧食味道,瘦肉精、催長素、DDT等科技成果嚇壞了公衆,美容界頻繁傳出黑科技的惡果,不斷製造不可逆的慘劇,企業管理中的過度考勤嚴重碾壓人性,培養出大批考勤完美但無績效的規矩員工……聽起來這些東西的製造者很像是一些穿着白大褂的邪教教主。

這百來年科學颯瘋了。

歸根結底,還是人類太狂妄自大,由此才逐漸接近瘋狂,由最初以人爲本的“科學精神”走到了唯技術獨尊的“科學主義”。

“科學主義”發起癲來,隨便長個“技術主義”腫瘤就可以用“效率”和“速度”把人性和人心踩在腳下蹂躪。

甚至很多人開始真的相信AI可以替代人類思考和創造,依據是靠巨量信息餵養出來的AI可以成爲永不疲倦的思維延伸工具……這不是向生命和文明致敬,這是狂妄在向着毀滅的狂奔途中寫下的笑話。

人類還能創造巔峯時代麼?

有了科技的人類是不是更接近自由?

但“科學”正在露餡,你無法視而不見。

迴歸理性,擁抱自己的時代,然後把它變得更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責任。

卑微如你我,唯一能做的,是對任何高科技採取拿來主義,堅持守護自然生命的尊嚴和人性的溫暖,在自己的生活中建立起邪魅浪潮的護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