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用他的死證明他是活着的
六歲的謊言
八歲的飢餓
十二歲的失戀
十四歲的偏頭痛
十七歲的高血壓
二十一歲的縱身一躍
更早的記憶荒疏,像是
一塊蒙了蒸汽的磨砂玻璃
被催熟的頹廢青春,成爲
慾望號街車的末等燃料
把發育不全的殘缺心智
遠遠甩在身後
有些人早就死了
只是遲些埋,爲此
他保留了古老而本質的憤怒
他用他的死證明他是活着的
用飢渴的生命汁液
撐起一個心形的下集預告
他死於分不清,該止步還是靠近
一個遊戲天才男孩死於重慶,因癡情絕望投江,此前幾年曾持續榨乾自己的才華和血肉,以持續熬夜直播的瘋狂自虐方式兩年間持續轉賬51萬供養虛榮而貪婪的網絡戀人,臨死前還把賬上所有的錢轉給了這個愛錢卻對他無情無義的漂亮姐姐……前幾個月的霸屏話題。
有人因此掀起新一輪對“戀愛腦”口誅筆伐。
不不不,這裏面有什麼誤會。
不是不該認真去愛,而是我們缺乏一整個體系的生命教育,關於戀愛、婚姻與情慾,關於自愛、愛人與精神成長,關於包容與原則、關於愛的勇敢和尊嚴……
如果不給孩子客觀認真的性愛教育,那麼他們對這方面的好奇心只能來自別的渠道,黃片吸引他們的勝算很大,那種性教育只煽動慾望,且在暗地裏進行,讓他們從小就以爲這是羞恥的事,而且沒人告訴他們性行爲相關的責任和道德,如何處理愛情和性的衝突交互,以至於他們活到很大了,還在被性控制,並誤以爲這就是愛情。
這個遊戲天才男孩,估計就屬於這一種。
而那個蛇蠍心腸的美麗姐姐,則屬於把愛情當作工具,實現財富積累甚至階級晉升的那一類人。她的冷漠自私,在當下顯得如此坦然自若。
這兩人,都是教育流水線生產出來的次品。
有很多人喜歡批評“戀愛腦”,說談戀愛最浪費時間。
每次聽到這個論調,我就難免想起李元勝那首《我想和你虛度時光》裏面最動人的句子:
我已經虛度了世界,它經過我
疲倦又像從未被愛過
但是明天我還要這樣,虛度……
那些絕望的愛和赴死
爲我們帶來短暫的沉默
我想和你互相浪費
一起虛度短的沉默,長的無意義
一起消磨精緻而蒼老的宇宙
真喜歡那樣純粹的愛情:和你在一起,做什麼都是好的,發呆都是珍貴,喫什麼都是美味,去哪裏或不去哪裏,都是醉人的風景。這怎麼能叫“浪費”?
如果把李元勝的詩歌語言翻譯成網絡語言營銷體,“互相浪費”就是“時間價值的最大化”。
復旦的王德峯教授說過:“真心愛過的那個人是不喫虧的。”這話我信。
在愛情裏,正心誠意,無邪思妄念,那是對心靈的呵護和敬重,是真正的“自我實現”。
認真愛的時候,我們必受到正磁場的滋養,產生抗癌抗病毒的能量,同時身體趨於變美。如若時時刻刻想着要把一切利益最大化,包括戀愛的時間,則無此福佑可享了。
所以,別抨擊對愛認真的戀愛腦,愛情本來就該認真。
只是,要分得清,愛和慾望,欣賞和好奇,要懂得判斷該止步還是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