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介紹一型來自前蘇聯的截擊機,由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生產的圖-128截擊機。

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經常派遣偵察機前去偵察對方領土,爲此,兩國都建立了完善的區域防空體系。但相比於面積相對較小的北美,蘇聯在西伯利亞的廣袤土地一直是蘇聯防空軍的一大難題。由於西伯利亞地區有很多半永久凍土,如果在冬季鑿開凍土修建機場,那麼在春季雪化之後機場很可能因爲土地翻漿而無法使用。
爲此,蘇聯國土防空軍提出,要發展一種全天候大型截擊機,這種截擊機需要具備較長的航程,能夠搭載遠程空對空導彈,配合地面雷達和預警機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執行空中截擊任務。
1956年,圖波列夫設計局在圖-16轟炸機的基礎上,開始設計圖-98超音速轟炸機。此時美國政府已經啓動了SR-71超音速偵察機的研製工作,獲悉此事的蘇聯政府除了加快截擊機的研製外,就是儘快研製一型過渡裝備。

1957年,圖-98設計完畢,此時圖波列夫設計局接到命令,在圖-98的基礎上,設計一型大型空中截擊機。由於是基於現有機體進行改裝,因此圖波列夫很快就完成了設計。1961年,原型機製造完成,並在同年的圖希諾航空展亮相。1963年,新型空中截擊機開始量產,並被正式命名爲圖-128.北約方面給予圖-128的代號是“小提琴手”。

圖-128是典型的第二代超音速戰鬥機,其採用大後掠角切尖三角翼加倒梯形尾翼的常規佈局。兩臺發動機安裝在機尾,機首則安裝了一部體積巨大的火控雷達。

動力系統方面,圖-128搭載兩臺留裏卡AL-7F-2渦噴發動機,最大推力72.8千牛(單臺發動機)。這使得這架“世界上最大的戰鬥機”能夠飛到2.157馬赫的最大速度。但該機最大升限只有15600米,比北約同時期的大部分偵察機和轟炸機要矮一些。

火力配置方面,蘇聯國土防空軍對截擊機的定位就是空中的導彈發射平臺,因此圖-128並沒有搭載機炮。該機在機翼下方有四個外掛點,主要掛載R-4R(半主動雷達制導)和R-4T(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該導彈爲第一代遠程空對空導彈,一般發射距離50公里。在實戰中,圖-128會在100公里發現敵機,隨後在50公里處發射完四枚導彈,然後迅速脫離。

火控方面,圖-128搭載了當時最新研製的“旋風”機載雷達,該雷達同時也是後來米格-25的雷達,探測距離200千米,跟蹤距離80千米。同時該機在作戰中和圖-126預警機相配合,通過預警機搭載的大型火控雷達獲取戰場信息。
除了標準截擊型號,圖-128還有一個衍生的教練型,稱爲圖-128UT。該機拆除了機首雷達,在雷達艙內安裝了額外的座位。該機主要爲飛行員進行起降訓練。

在圖-128大約30年的服役生涯中,其並沒有任何外銷成績,一生只在國土防空軍服役。該機唯一的可查戰績就是摧毀了一個北約的偵察氣球。1980年代,隨着信息的米格-31截擊機投入使用,圖-128基本退居二線,作爲教練機使用,1990年,該機正式退役,大部分被拆毀,僅有少量保存在目前俄羅斯各地的博物館內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