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具體的企業家,抽象的企業家精神

一些可敬的、擁護市場經濟的學者經常犯一個策略錯誤:爲維護抽象的企業家精神,去維護具體的、不瞭解的企業家。這種做法有點兒書生氣,容易被事實打臉。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經濟發展勢頭明顯好於蘇聯,重要原因之一是:搞計劃經濟的年頭不長,企業家還沒死絕,企業家精神不絕若線。

擁護市場經濟的學者(以下稱“市場派學者”)認爲,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創造寬鬆環境對企業家和全社會都有利。因此,具體的企業家被批評時,市場派學者傾向於爲其辯護。這種辯護有時會被視爲站臺、背書,存在連帶聲譽風險。羣衆會說:“企業家就這?”

企業家不都是道德楷模。企業家要賺錢,假如虧待員工、損害其他股東、忽悠客戶、壓榨供應商、陷害競爭對手能讓自己多賺錢,企業家就需要權衡利弊、從長計議。能讓企業家克己復禮的,不是道德,而是競爭、法律、聲譽。企業家錢多,應酬多,面對的誘惑也多,生活作風要想保持簡樸並不容易。企業家可能在工作中近乎神,但是在生活中就是人。

企業家不都是守法標兵。企業家要創新,有些創新是在法律邊緣試探,有些甚至是違法犯罪行爲。低買高賣、做空做多在今天是合法的,但在1997年之前可能構成投機倒把罪。法律規定又多又細,彼此還會打架,世界各國應該都沒有在合規上白璧無瑕的企業家。假如不幸遇到“嚴苛立法、普遍違法、選擇執法”,企業家就動輒得咎。

令市場派學者尷尬的是,企業家不一定贊成市場經濟原則。有不少企業家想方設法藉助政府力量,壓制、消滅競爭對手,爭取政府補貼,賺取壟斷利潤。在其他行業搞市場經濟,在自己行業搞壟斷經營,有多少凡人能抵制如此巨大誘惑呢?

那企業家羣體有什麼特點呢?其實羣體內部差異極大:有謙虛的,有驕傲的;有激進的,有謹慎的;有集思廣益的,有乾綱獨斷的;有事必躬親的,有大膽放權的……沒有一個標準樣子。因此,商業院只能培養經理人,無法培養企業家。

分析企業家,有一種成功學邏輯:因爲張三謙虛謹慎,所以取得成功。其實,謙虛謹慎既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又不是必要條件。謙虛謹慎的人很多,但是像張三一樣取得成功的人不多。張三如果沒有取得成功,形容他的詞就不是謙虛謹慎,而是自卑膽小。

普通人比企業家少點兒啥呢?一是勇氣,二是運氣。勇氣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雖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卻是必要條件。企業家特別是創業者必須敢想敢幹,想法再好都不如實幹、冒險。有勇氣,能折騰,纔有資格承接運氣。

經常看到這樣的企業家:好不容易掙了十億,卻想着掙百億千億,結果全賠掉了。這時就有人說:“掙了十億就套現退休不好麼?非要折騰,這下折騰沒了。”其實,他如果真是掙了十億就套現退休的人,根本無法掙到十億,甚至一億、一千萬都掙不到。

企業家是勇敢的幸運兒,經常是時勢造英雄,外界和企業家自己都不要太過相信勇氣、運氣之外的成功條件,市場派學者也沒必要給具體的企業家戴上道德楷模、守法標兵、市場經濟捍衛者高帽,尬吹容易翻車。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普通人、媒體該如何看待企業家呢?保持平常心,既不要神化,又不要妖魔化。要創造競爭、法治、寬容的環境,讓企業家在賺錢時自覺或不自覺克己復禮、福澤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