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文明的抓手:歸根結底,就是專制與民主的博弈史

有人說文明的標準不應該由西方來定義,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文明。

但與其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明”,不如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野蠻”。一種公然主張奴役弱小的文明,定然不會被正常人當成文明來推廣。

一個人的一生面臨三大機會:經濟機會、政治機會、社會機會。無論出身何種時代、階層、種族、信仰,他的生存和發展,取決於他獲取三大機會的可能性。

從這三個機會出發,重新審視人類文明,就可以跨越歷史傳統的藩籬,突破民族感情的桎梏,甚至時間空間預設帶來的偏頗。

就會清晰地看到:法治是文明社會的基石,平等是文明社會的前提,人權是文明社會的追求,民主是文明社會的方式。文明的進程,就是人們不斷擺脫野蠻的進程,文明的最大功用,就是讓人活得像一個人。

第一個抓手、法治

對於人類社會來說,首先要確立的原則:是人治還是法治?是聽從掌權者的意願,還是實行公開公平的法則。

文明的歷史演進,就是從以法治民到依法治權。

野蠻的社會,四處充斥着酷刑和權力尋租,程序正義時常遭到踐踏。很多昭彰的罪行,甚至高舉法律的名義。人們面對着無所不能的國家機器,承受着無所不在的強制和奴役。

而文明的社會,國家的主權在民,國家的立法權同樣在民,離開了民主的法律,那只是統治的工具,惡法而已。

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一書中指出:西方社會與其他社會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極端看重法治。對私權利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爲。對公權力來說,法無授權即禁止。

一言以蔽之,法治的社會:法律之下人人平等。

第二個抓手、市場

爲什麼說市場經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因爲市場經濟確立了每個人的自由選擇權利。市場經濟的最本質要求就是,所有的市場主體一律平等,誰都不能享有特權。

而其它的經濟模式,卻可以用集體的名義,或者憑藉家長的身份,替個體做出選擇。此類經濟模式實際就是權力經濟,當權力進入市場,市場只能退避三舍、給權力讓路。

而在自由法治的市場經濟裏,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個體不必再依附於權力,權力也不能對個體進行扭曲和壓制。

而且在市場經濟裏,每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所以市場經濟,還從人類自利的角度,解決了人類社會向善的動力來源。

人類的自利行爲,在野蠻社會具有相當的正當性。但在積累足夠的市場經驗以後,人類逐漸認識到:依靠相互殘殺,無法走出囚徒困境,唯有互惠互利的契約關係,才能帶來持久的安全和繁榮。

正如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經典論述:在市場經濟中,利我就是利他,利他就是利我。

啓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也有斷言:有商業的地方就有自由、美德與法治。

第三個抓手、民主

文明與野蠻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一個是人民不斷馴服統治者,一個是統治者不斷馴服人民,一個是人民不斷給統治者立規矩,一個是統治者不斷給人民立規矩,一個是人民把統治者關進籠子裏,一個是統治者把人民關進籠子裏。

美國第43任總統小布什說過: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爲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師們浩瀚的經典著作,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裏的夢想。

人類社會的政治史,歸根結底,就是君權與民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博弈史。歸根結底,就是如何把君主或者政府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而制約權力的最好的籠子無疑只有民主,也就是人民可以自由地選擇和監督統治者。

第四個抓手、人權

人類的歷史充滿着悲劇,無數哲人都在思考怎樣避免這些悲劇。有的人從政治層面考慮,把人間悲劇歸結於統治者的殘暴,所以主張實行仁政。有的人從階級劃分出發,認爲罪惡來自階級壓迫,所以主張取消資產階級,由國家掌握一切生產資料。也有人認爲,問題出在對壞人打擊不力,所以主張好人專政,叫壞人永世不得翻身。

但無數的歷史事實一再證明,這些想法和實踐均告失敗。這些想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沒有抓住根本,根本是保護人的權利。

正如《獨立宣言》的開篇:我們認爲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啓蒙時代開始,人權觀念逐步確立。從此之後,人類社會從內鬥爲主轉向以生產和創新爲主。人類發展的軌跡纔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近兩百年和過去一千多年相比:人口增長率快了12倍,平均壽命的增長率快了50倍。

這個轉變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人權的確立。世界潮流浩浩湯湯,指的是人權暢通無阻。負隅頑抗者、螳臂當車者,註定要被歷史淘汰。

第五個抓手、開放

什麼是開放?很多人簡單的以爲開放就是全球化。

開放與封閉核心的不同在於:開放是以個人爲單位。因此,開放首先是對內開放,是對個人權利開放。

開放的核心要義是:將經濟、政治、社會——這三大機會,對所有個體儘可能平等的開放。

開放的社會,不一定能消滅苦難和不公,不一定能保證人們得到幸福和完美,但給人們提供了及時糾錯的機會。

而那些封閉的社會,無論許諾多麼美好的未來,最終都陷入了匱乏、奴役和災難的惡性循環。

其次,文明的社會還必須對外開放,開放是講規則、是包容、是多元,是取長補短。不懂世界、焉知自己。不懂他人、焉知未來。

第六個抓手、福利

文明與野蠻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強者保護弱者,還是弱者順從強者。

野蠻的社會奉行弱肉強食,弱者會被強者踐踏。野蠻的社會,強者高高在上,弱者沒有尊嚴。野蠻的社會,四處暗箱操作、上升通道關閉,弱者缺乏教育、醫療、養老等等最基本的社會保障。

而文明的社會,必然是一個福利的社會。弱者不僅有基本的社會保障,而且心安理得、不必感恩。弱勢羣體受到社會制度的照顧,不因生存而困頓。富人依法納稅,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沒有人因貧窮而飢餓,甚至放棄生命。也就是富人有安全,窮人有保障。

結語

總之,文明社會不等於高樓大廈,但也不是空中樓閣。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這個民族纔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註定沒有未來。

因此,唯先有一羣渴望文明的個人,纔會有文明制度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