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錦鯉之圍

1873年,法國作家都德寫過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叫做《柏林之圍》。

小說以1870年的普法戰爭爲背景。戰爭期間,一位忠誠法軍的老上校身患重病在巴黎的家中修養,在戰場上,法軍被普魯士打的節節敗退,但老上校的孫女擔心爺爺受不了前方敗報的打擊,於是編造出了一系列的謊言:我們打敗了普魯士人,我們攻進了德國境內,我們已經包圍了柏林……

等孫女編到“法軍包圍柏林”以後,她再也編不下去了,因爲普魯士軍隊已經攻進了巴黎城。孫女騙爺爺說那是法國凱旋的軍隊,等爺爺偷偷的一身戎裝準備迎接“凱旋”的法軍的時候,迎來的卻是普魯士軍隊,巨大打擊之下,老上校一命嗚呼了。

關於這篇小說的理解見仁見智,但我所知道的是,時下的中國的網民,現在正在全民陶醉於一場“錦鯉之圍”中。

錦鯉在古代,本來隱含有男歡女愛的意思,即使在近代,幾十年前送給新婚夫婦的臉盆上也多印有錦鯉,象徵着“多子多福”。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錦鯉變成了一種運氣的象徵,很多網民們希望通過動動手指,轉發一張幾KB的鯉魚圖片,來改變自己的運氣。

與錦鯉同時火起來的,還有桃子,佛像,玉石等等。後來楊超越、周立波等有着現實證明的爆棚運氣的人,當仁不讓的取代了錦鯉。

本來這也就是大家的一個玩笑,直到支付寶的超級錦鯉活動,一個“信小呆”把“錦鯉”的概念推成了全民熱點,又掀起了一波轉發熱潮。

全民娛樂,無傷大雅。直到前天的一則超級爆款誕生,讓這個“錦鯉”的玩笑變的不太好玩了——

這篇文章的作者講述了自己從小到大的“錦鯉”歷程——考試壓分數線,名次正好錄取,工作學習各種壓線飄過,老家地價飆升等等,總之就倆字:躺贏。

最後還總結了一下:身邊的人跟我說說話都能有好運氣,家裏都把我叫做福娃,我現在遇到什麼考驗都不慌張了呢!轉發這篇文章,你也能沾沾喜氣~

這篇文章發出來,效果是什麼樣的?

據作者自己說,兩天的閱讀已經突破了一千萬,光打賞就一萬多人……

這篇文章的爆紅,充分證明瞭一個道理:即使在8102年,哪怕乾坤反轉,陰陽逆行,傻子都比騙子多,智商稅你不收我不收,總會有人收!“錦鯉”已經脫離了最早的娛樂概念,開始有人收智商稅了!

有其他作者深扒了這篇漏洞百出的文章,指出作者說的很多“錦鯉”式的幸運完全是編造出來的。但我覺得糾結於這些細節並沒有必要。

就拿我來說,我出生那年,香港迴歸了,我算不算錦鯉?2009年我中考,本市重點中學統招分數線606分,我考了606.8分,我算不算錦鯉?2016年我考英語四級,425分及格,我考了427.我舍友考了426.我們倆難道是雙胞胎錦鯉???

如果想總結的話,我們每個人都能有幾處類似的經歷,就算沒有,我編出幾個故事來,你難道查我檔案考證去?

據說作者曾經是咪蒙的實習生,不知真假,不過這篇文章倒是深得咪蒙的真傳:不需要有真的故事,比如咪蒙口中的“我朋友”“我粉絲”“我實習生”,編個故事隨便按到什麼人身上都行。也不需要有什麼邏輯,我碰見了好事兒說明我運氣好,別人跟我說話他也能交好運,雖然沒有任何邏輯,但是咪蒙系的讀者完全不需要思考,他們只需要接受最後的一個觀點——轉發這篇文章,你就能成爲錦鯉!

一等的文章是原材料,把食材擺放好,讓你自己做菜,自己探索這些食材中的滋味,最後從中品出的苦辣酸甜都是你自己探索得出的,比如《紅樓夢》,曹雪芹本人是完全不對任何人任何事做出褒揚或貶低的。所以魯迅評價《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祕事”,無論你看見什麼,都是你自己探索得來的。《水滸傳》也屬於這個等級,都是作者沒有態度的文章。

二等的文章是一道大菜,像佛跳牆一樣,文章裏有作者自己的觀點,也有言外之意。讀時能與作家感情相通,讀罷之後細細品味,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在,回味無窮。優秀的作品,大多數停留在這個檔次。

三等的文章像川菜,作者有明顯的態度,或憤怒,或誇讚,態度明顯,孔老夫子的春秋筆法就是此類的典範。讀者讀來辣味無窮,但是讀過之後再想自己思考一下,很難,除了作者的態度之外,什麼也記不住。世面上能稱之爲“文章”的,大多數流於此類,優秀的網文也屬於此類,只不過網絡爽文就像是川菜裏下手最狠的廚子一樣。

最次一等的文章是什麼呢?就是咪蒙體,這類的“錦鯉”文章。

這類作品像什麼呢?像是一個人把東西嚼碎了,嚼成沫子,吐到讀者嘴裏的。不信你看一看這種文章,一千字的文章恨不得分成五百段,每段絕不超過三句話。

讀這種文章的人,不需要思考,不需要了解作者嘴裏嚼的是什麼,只需要喫就好了。

但是,那不叫喫飯,那叫填鴨。

不思考就接受觀點,就像不看是什麼東西就喫掉一樣,那是三歲孩子才幹的事情!

爲什麼要轉發錦鯉?

難道真的相信轉發了錦鯉就能交好運嗎?

如果說世界上有哪個地方最好統治的話,我首選舊西藏,天底下沒有任何地方比舊西藏更好統治了。

爲什麼?

因爲舊西藏有信仰。

舊西藏的農奴們,默認爲自己是低等人,奴隸主是高等人。即使奴隸主把他們稱爲“會說話的牲口”,上馬車都拿他們當腳墊,他們也毫無怨言。他們甚至會在靠近奴隸主時屏住呼吸,生怕自己呼吸污染了空氣,污染了奴隸主的純潔。

很難想象一個理性人是怎麼接受這樣的觀唸的,但是這是事實。因爲喇嘛教給了他們這樣做的源動力——人是有輪迴的,這輩子的苦是因爲上輩子造了孽,這輩子遭受的痛苦越多,下輩子越好過。

別看今生過的慘,轉世投胎有金山!

在這樣的邏輯下,西藏的農奴們幾乎不知反抗爲何物,他們將一切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命運輪迴上。

結果我們都知道,遭多大的罪都不能改變命運,奴隸主的孩子還會是奴隸主,農奴的孩子還會是農牧。西藏不解放的話,他們會在這個循環裏不斷過下去。當然如果你楞說奴隸主的孩子是農奴轉世的話,那麼你可以退出這個界面了。

從人類誕生以來,人類就將一些希望寄託於完全無關的事情上。中世紀的歐洲人買贖罪券,舊西藏的農奴們捐喇嘛的金身,祥林嫂買寺廟的門檻,現在的“送子觀音”依然香火不絕……

2018年,互聯網誕生了,人們開始轉發錦鯉了。

從本質上來講,轉發錦鯉這種行爲,跟買贖罪券,塑金身,捐門檻,沒有任何區別。

如果說有區別的話,就是成本大大減少了。農奴和祥林嫂會爲這種行爲花光一生的積蓄,而現代人只需要讓微博和朋友圈裏多一條轉發就能達到這個目的,也許這就是時代的進步吧?

中世紀的教會,靠着銷售贖罪券賺的盆滿鉢滿,主教們數錢數到手抽筋。舊西藏的喇嘛們,在農奴如牲口般的口糧裏,生生摳出了一座又一座的金碧輝煌的喇嘛廟。2018年的咪蒙們,在寫完一篇篇的“錦鯉爆款”之後,看着數以萬計的打賞和漲粉數,他們都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在他們的心中,各種語言從不同的年代匯成了一句話:

“你們真他媽蠢到家了!”

看到這,有朋友可能會說了——我也不相信錦鯉,可是我也沒啥損失,我就圖一樂,萬一呢?

冷靜一下,你真的覺得這種事情有萬一嗎?你認爲你朋友圈微博裏轉發一個瞎編的狗屁文章,真的就能改變命運嗎?

不會真的相信吧?

轉發這些東西,只有三個功效——讓咪蒙們竊笑,讓好友們反感,讓中國移動賺點流量錢。

僅此而已。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國際歌》

這篇文章之所以用了《柏林之圍》做開頭,其實只是爲了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人對世界的認知能太脫離現實,一旦想的和現實差別太大,要喫虧滴。

好了,現在我們說正題——

轉發這個大魚叉!插死你朋友圈裏所有的錦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