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三個孔子:做官和不做官的孔子,不是一個孔子

孔子從軸心時代投下的影子,橫亙東亞兩千多年,無論在道德、教育,還是國家治理、意識形態,乃至經濟結構上都留下了深遠影響。然而,歷朝歷代對孔子的尊崇,也使孔子的形象越來越模糊,甚至假的不能再假。

歷代尊奉的孔子,並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的孔子。真正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

《論語》中有一個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路和冉有主張強兵富國,公西華主張以禮治國,但孔子對他們三個都只是稍作點評。

而曾皙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顯然更接近老莊的逍遙遊,不同於孔子的積極入仕,孔子卻非常喜歡曾皙的做法。

他們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跟隨孔子學習多年,卻學出了三條不同的路線。爲何會這樣?因爲歷史長河上的孔子本來就有三個。

第一個孔子,是現實主義者。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孔子還說,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如果國君昏聵,咱就擺爛躺平,實在不行就去外國,不露臉、不說話。孔子對待亂世的態度很現實,同流合污他不肯。但挺身而出,他也不幹。

第二個孔子,是理想主義者。克己復禮、夢迴西周,通過禮治實現社會大同,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孔子思想的理想。可是,若君不君、父不父,又能怎麼辦?遺憾的是,孔子並未提出權力分立、相互制衡的解決之道,無論是以人推人的“仁”,還是以心及心的“恕”,歸根結底還是人治。

第三個孔子,是國家主義者。《論語》一書,從來不講謀生,一心一意是爲了做官拿俸祿。所以荀子作爲儒家的集大成者,竟然培養出的是法家代表人物。學而優則仕,這是孔子思想的遺產,也是儒家異化、儒法合流的根源。

孔子不是神,也不是聖,只是人,而且還是一個出身卑賤的人,不過他本人卻能以貴族精神爲立身標準。《論語》有一個優點,那就是直來直去,一點都不虛僞。書中人物,孔子也好,學生也罷,嬉笑怒罵、毫不遮掩。

誰說偉大導師就要永遠偉大、光榮、正確,聖門弟子就得身披光芒?孔子師生在一起,學生頂老師,老師罵學生,無拘無束、自由快活。

現實中的孔子,有學問、講道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滿腹道德學問,無權無勢,還敢批評當世權貴。

理想中的孔子,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他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禮,讓天下人各安其位。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是孔子的政治主張。

何謂周禮?一言以蔽之,宗法而已。據儒學大師王國維考證,周禮的宗法制度非常之全,遍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

權力通過禮法的等級分配,物化爲各個階層的生活方式。禮法,管天、管物、也管人,正如司馬遷所說,禮能宰執萬物、役使羣衆。在周禮這張有形之網的下面,透露的卻是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宗法倫理,這是周禮的實質。

所以當了官的孔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誅殺少正卯。因爲少正卯主張廢除周禮的奴隸制,實施依法治國。孔子毫不猶豫的誅殺少正卯,還給少正卯扣了5頂大帽子。這也是孔子的遺產,人類軸心時代唯一鉗制思想的萬世之惡例。

後世中的孔子,是至聖先師,就連他的學生都成了聖人。春秋戰國和秦代,孔子只是個普通人,名氣雖大,卻只是衆多學者和批評家中的一個。讓孔子真正走上神壇的是漢代的董仲舒。

因爲以禮治國、以德治國不管用,所以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禮崩樂壞的結果是法家做大、政刑繁苛。秦代政刑繁苛,結果是陳勝吳廣起義,項羽劉邦造反。

所以到了漢代,董仲舒異化了孔子,把孔子推上了神壇。不過,董仲舒尊孔,也只是拿孔子當意識形態的招牌。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一是爲了籠絡龐大的儒家信徒,通過統一思想,讓天下知識分子盡入彀中。二是利用儒家的等級制度,將其異化爲三綱五常,以此確立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

漢代尊孔,懂得包裝、重塑內核,更與法家狼狽爲奸,外儒內法、儒皮法骨。外皮是禮樂、是道德、是學問,內骨是刑罰。皇家有禮儀,百官靠道德,儒生做學問,而百姓只有刑罰。

雖然孔子成了聖人,但聖化往往就是妖化。最初孔子還是服務於政治,也就是治統,這是漢儒。後來擴大到社會道德,也就是道統,這是宋儒。最後竟然成了全民宗教,儒家成了禮教,孔子成了泥塑木雕,這就是明儒和清儒。

天大地大,不如儒家大。爹親孃親,不如孔子親。

孔子去世2000多年後,清代吳敬梓寫了一部《儒林外史》,裏面除了我們熟知的範進中舉之外,還刻畫了數十個儒教信徒。其中一位馬二先生,對孔子的認知頗爲到位,他認爲,孔子若是活在今天,也要學會做八股,不然也沒有官做。

只是不知孔子親自答辯論語,能不能中舉。因爲做了官的孔子,和不做官的孔子,不是一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