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何謂個人主義:真正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奴才建立起來的

“爲了多數人的利益”,這句口號,估計很多人都聽過。但有沒有細想過,這個“多數人”的含義是什麼?

在集體主義的敘事體系內,集體至高無上,多數人的利益至高無上,因此犧牲一個人成全九個人,是理所應當的行爲。

那麼反問一下,爲什麼九個人不自願犧牲,然後去成全一個人,莫非那九個人是自私鬼?莫非集體只是一羣自私鬼的合集?

所以很顯然,根本無法從善意的角度來解釋這句口號。多數人的利益、集體的利益,背後實際是滿滿的惡意,它的目的是以集體的名義爲可恥的行爲狡辯。

當今世界的根本問題,就是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這兩大原則之間的對立,它們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因此分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

個人主義認爲,每個人都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每個人都有生存權,而不是爲了集體的利益存在。

集體主義卻認爲,個人沒有任何權利,個人是爲了集體而存在,爲了集體的利益可以對個人進行任意處置。

追求自由是個人主義的典型特徵,它尋求的是個體的獨立與解放,是人之爲人的基本目標。西方歷史上,爲了追求自由而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爲西方社會掀開了光輝的一頁。

而歷史上同樣存在另一種觀念,那就是放棄自由來換取安全,這種觀唸的特點就是畏懼強權,融入集體才能獲得安全感。

集體主義的目標是爲了實現烏託邦式的社會大同,方法論是消滅個體意識。烏託邦的掘墓人哈耶克,就曾一陣見血的指出,要區分集體主義的目標和方法論。集體主義的大同社會是人類的共同願景,但集體主義的方法論卻錯得離譜。

勒龐的名著《烏合之衆》告訴我們:集體的意識很容易受到某種思想觀唸的蠱惑煽動,從而形成毫無理性的激情,最終讓集體被少數野心家利用。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也詳細論述了集體主義必然走向專制的底層邏輯。哈耶克發表《通往奴役之路》的目的之一,就是爲個人主義正名。

個人主義,起源於歐洲的文藝復興,後經自由主義之父約翰洛克闡釋,衆多啓蒙思想家演繹,讓個人主義既成爲了一種價值觀,又成爲了一種政治哲學的方法論。

個人主義主張對個人財產和自由等權利,予以認可和保護,對個人奮鬥的成就予以尊重和鼓勵,反對以國家、君主和上帝的名義對之進行侵害。

在古代,一個人的權利主要由他的集體身份決定。比如在古羅馬,有貴族階層和平民階層之分,貴族比平民擁有更多的權利,但階層的資格由先輩決定,再多的個人努力也無法改變這種權利劃分,而且這種價值觀和方法論統治了人類一千多年。

所以,儘管個人主義的信條十分簡單,但卻具有顛覆性。根據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所有個人都有作爲人的平等權利,不管你的身份如何,只要你不侵害他人的平等權利。

對個人主義原則最著名的闡釋,莫過於美國的《獨立宣言》:我們認爲下面這些真理不證自明,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了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在起草《獨立宣言》時,傑斐遜主要借鑑的就有洛克的學說。洛克在他的代表作《政府論》中說:個人權利是自由社會的基礎,從自我所有權開始。洛克認爲,政府由公民建立,公民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保護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這些個人主義的原則,現在被西方世界稱之爲社會支柱。

人們的權利不應該取決於他們在集體內的身份,這似乎不言而喻。然而在個人主義興起之前,這樣的觀點幾乎是聞所未聞,而且被污名化。

比如:有人把“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稱之爲個人主義,這種要比別人高一頭,把別人踩在腳底下的思想,只是功利主義而已。

還比如:有人認爲個人主義就是自私自利,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對立起來,認爲利己就會損害集體,而實際上,個人主義的前提就是不損害他人的平等權利,在這個基礎上利己就是利他。

哈耶克在《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一書中,還區分了兩種含義的個人主義,也就是真正的個人主義與虛假的個人主義。

真個人主義是從個體出發,最終歸結爲保護個人的權利。而假個人主義,強調的只是個性,最終又融入集體,成爲集體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

也就是說,假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近在咫尺,比如美國的LGBT現象,強調個體性別的重新認知,但LGBT組織卻又以集體的名義強調政治正確,肆意侵害他人的權利,結果就跌入了集體主義的泥淖。

二十世紀初,個人主義思潮傳入我國時,與“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大旗結合在一起,猛烈地衝擊了流傳兩千年的專制制度和臣民思想,短暫的掀起了一場思想啓蒙運動。

正如胡適在北大授課時所說:有人告訴你,犧牲你個人的自由去爭取國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訴你:爲個人爭自由,就是爲國家爭自由,爭取個人的人格就是爲社會爭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羣奴才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