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介紹一型來自日本的中型坦克,世界上第一種採用柴油機的坦克。由陸軍技術本部設計,大阪兵工廠生產的89式中型坦克。

和大部分西方國家一樣,日本陸軍的第一種坦克是來自法國的FT-17輕型坦克。但當時日本國力有限,進口的坦克數量少,因此主要編入輜重部隊,用於輔助步兵作戰。

1925年,日本陸軍成立了第一個裝甲單位,同年,大本營確定了研製國產坦克的計劃。1927年,由三菱重工生產的“試製一號坦克”就完成製造,但這輛坦克因爲重量超標而並未被採用。

1928年,陸軍技術本部開始研究一種10噸級坦克,當時日本陸軍對於坦克的劃分是10噸以下爲輕型坦克,20噸以下爲重型坦克。因此陸軍原計劃研究的是一種輕型坦克,1928年,新型坦克完成設計,1929年4月,大阪兵工廠完成了首輛樣車製造,樣車重9.8噸,搭載一門37毫米火炮。
1930年,新型坦克完成了550公里長距離機動測試,同年完成了火炮和防護性能測試。1930年底,新型坦克正式定型,被命名爲89式輕戰車(輕型坦克)。1935年,隨着日本陸軍的“豆戰車”(超輕型坦克)服役,坦克重量定位被重新修改,89式因此改名爲89式中型坦克。

89式中型坦克是典型的間戰期設計,其採用了早期坦克常見的鋼板懸掛,炮塔尾前置,動力艙後置,車組成員4人。

動力系統方面,89式中型坦克搭載一臺東京電力工業研製的直列6缸水冷汽油發動機,額定功率100馬力。從乙型開始更換爲三菱重工研製的A6120VD型6缸柴油發動機,額定功率提升到120馬力。但兩種型號的最大速度都爲25千米每小時,越野速度12千米每小時,作戰範圍則分別爲140公里(甲型)和170公里(乙型)。
火力配置方面,89式中型坦克的主武器爲一門57毫米90式戰車炮,該炮據稱是基於英國海軍的一種海軍炮研製而來(霍奇基斯6磅炮?),主力彈種爲92式穿甲榴彈,最大穿深21毫米,主要用於打擊敵方工事。後期日本陸軍爲其開發了3式破甲彈,最大穿深55毫米。

副武器方面,89式中型坦克搭載兩挺7.7毫米91式車載機槍,備彈2750發,採用彈匣供彈。該車沒有配備煙霧彈發射器。
防護方面,89式中型坦克全車由17毫米裝甲板製成,採用鉚接裝甲,炮塔側後方爲15毫米。在日本陸軍自己的測試中,該車可以防禦6.5毫米友坂步槍彈的直射,但在後來的侵華戰爭中,該車曾在近距離被國軍裝備的中正式步槍擊穿觀察窗。

火控方面,89式中型坦克配備光學瞄準鏡,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在加入日本陸軍服役後,89式中型坦克參加了侵華戰爭,日本入侵東南亞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早期部分戰役。

1932年,5輛89式中型坦克和日本海軍陸戰隊一起參加了淞滬會戰,1937年忻口會戰期間,一輛89式坦克被手榴彈命中起火,但車組成員依舊突破了國軍的防線,這也側面反映出國軍缺少反坦克武器。隨着從德國購買的37毫米PAK-37戰防炮投入前線,這種37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在任何距離上擊穿日軍的主力89式和95式坦克,同時從瑞士和德國訂購了一些20毫米防空炮也可以有效攻擊日軍坦克,但這兩種裝備的數量都太少,大部分情況下依然需要士兵用集束手榴彈或炸藥包攻擊敵軍坦克。
1939年,89式中型坦克和剛服役不久的97式中型坦克一起參加了諾門罕戰役,在面對蘇軍裝甲部隊時,這兩種坦克就只剩下被擊毀的份。自此以後,該車就逐漸退居二線,隨着美軍將M3輕型坦克和M4中型坦克部署到太平洋地區,89式中型坦克在1942年後就只被部署在中國,負責協助守備部隊鎮壓遊擊隊直到戰爭結束。

戰爭結束後,由於該車的型號過於老舊,因此並沒有被全部銷燬,一部分作爲教學車輛被新組建的陸上自衛隊接收,使用到50年代中期退役。目前作爲文物被陸上自衛隊保留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