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細節有點兒意思。

我跟田老師商量了一下,覺得還是有必要發出來跟大家稍微討論幾句。
大約是在十年前,某一次中華醫學會兒外科的年會,張金哲院士開場給大家講了接診學,我對當年這個演講的很多細節至今都記得,比如他的口音是把診(zhěn)讀作(zhēn),在這個演講中,老人家就提到過有些小孩兒確實害怕白大褂,那如果能讓患兒更好地配合查體,醫生暫時把白服脫了,也是應該的。

老人家對兒外科的重大貢獻就不多說了,專業內大家都清楚,他還得過丹尼斯·布朗金質獎章(兒外領域最高獎項),就解除兒童就醫恐懼的這個小小細節,老人家就多次在很多場合提到過。
比如在他主編的那部《張金哲小兒外科學》裏也有提及,還有,在北京兒童醫院的腫瘤外科病房裏,還有他毛筆手書的「無痛,無恐」,這是他老人家對兒童腫瘤外科治療的要求,就是不止要讓孩子活下來,還要儘量讓這個過程不那麼痛苦。
按照職業要求,醫生在出門診的時候必須要穿白服,不穿算違規,我實習的時候有一回趕上我的上級醫生劉老師從外面回來忽然趕上搶救,他當時沒穿白服,穿便裝就衝進了病房參與搶救。
後來搶救失敗,在向家屬交代病情的時候,他囑我回值班室給他取白服穿上,我那會兒就意識到原來白服這麼重要,即使生死攸關的搶救過後,交代病情的時候也得儘快穿好。
確實不會有哪家醫院在對年輕職工的入職教育中提到工作過程中可不可以脫白服的,因爲實際工作是紛繁複雜的,課本上學的,只能是最基本的條條框框,真幹活的時候,得學會因勢利導隨機應變,達到診療目的就好。
有人可能會說,我要脫了白服卻被另外的家長投訴工作期間未着裝怎麼辦?
對於根本就沒發生過的情形,不要自己嚇唬自己。
類似的,比如在火車上搶救病人,卻被要求出示執業證書,否則會被告非法行醫,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種事兒從來就沒發生過,這是有些情緒不穩定的醫生瞎編的都市聊齋,我說你們可少乾點煽動情緒的破事兒吧。
該出手時就出手,誰特麼喫飽撐的把執業證書隨身帶着?這個世界雖然不甚完美,但也沒有那麼不講道理。
前陣子有個新聞,算黃色新聞吧(就是毫無營養的喫蜻蜓一般的新聞),有個女人因爲被叫大姐就發飆,人羣當中就是有這種中華考試鉛筆式的人,你都不知道怎地,她就惱火了,這種人要是去看病,就得把醫護折磨夠嗆,她要當醫生,那早早就會被氣瘋了。
我30歲左右的時候,有回出門診,家長對孩子說,來,快讓醫生爺爺好好給咱看看。

我今年 45 歲我長這樣,我 30 出頭的時候咋看也不可能像爺爺吧。可孩子叫你爺爺也沒啥惡意,叫就叫唄。
後來發生一件事,更讓我對被叫爺爺釋懷了,某天早上上班,進住院部大樓迎面遇到一女同事,可能那天穿鍀得過於招搖了,她咔嚓用手機給我拍了一張照片:哎呀呀,嫂子怎麼能把你打扮成這樣,這不跟 20 歲小夥子似的,我趕緊給嫂子發個微信,可得讓她盯住了你。
等到臨下班,四五點鐘吧,有個術後的小盆友在走廊溜達,家長舉着點滴,小盆友看到我之後,非常有禮貌地說了一句:爺爺好!
我心想,醫生這工作有這麼摧殘人啊?早上8 點我還 20 呢,工作了一天,我怎麼就變成爺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