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長盛不衰的社會民主黨

可能與很多人想的不一樣,歷史最悠久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社會民主黨,而不是共產黨。社會民主黨作爲一種政治運動和政黨形式,起源於19世紀的歐洲工人運動,而共產黨成爲獨立的政治概念和組織形式,則是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從社會民主黨運動中分化出來的。

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成爲了工人運動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19世紀40年代的社會主義團體,可被認爲是社會民主黨的前身,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參與的共產主義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1848年他們發表了《共產黨宣言》,儘管名字中包含“共產黨”,但此時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共產黨組織。

到了19世紀70年代,許多國家開始正式成立以工人階級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爲基礎的政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於1875年,由全德工人聯合會和社會民主工黨合併而成,是世界上最早的社會民主黨。其他國家的社民黨隨後紛紛建立,包括挪威工黨(成立於1887年),奧地利社會民主工黨(成立於1889年)、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成立於1889年),英國工黨(成立於1900年),法國社會黨(成立於1905年)等。

1889年,各國社會民主黨在巴黎成立了第二國際,其正式名稱爲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其中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在第二國際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他主要成員還包括英國獨立工黨、法國社會黨、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等。第二國際作爲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協調機構,旨在團結全球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政黨。

第二國際的主要意識形態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強調國際工人階級的團結和革命鬥爭。它爲各國社會民主黨提供了國際合作的平臺,以求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達成共識,比如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爭取工人權利等。

馬克思本人對社會民主黨的態度則比較複雜,這主要取決於特定的社會民主黨、其所處的歷史時期,以及其政策和理論立場是否符合馬克思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認可社會民主黨作爲工人階級政治組織的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特別是在早期社會主義運動中,社會民主黨是推動工人階級解放的重要工具。馬克思認爲,工人階級必須形成獨立的政治組織,以對抗資產階級。社會民主黨在19世紀的歐洲工人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馬克思支持這一趨勢。例如,德國社會民主工黨(SDAP)在1869年成立時,馬克思及其合作者恩格斯表示了支持,並認爲這是德國工人運動的重要一步。

儘管馬克思更強調革命性,但他也認識到,參與議會鬥爭和民主選舉可以成爲工人階級積累力量的一種手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議會鬥爭。

但對於1875年全德工人聯合會(拉薩爾派)和社會民主工黨(馬克思主義派)合併成立德國社會民主黨時起草的《哥達綱領》,馬克思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著名的《哥達綱領批評》就是爲此而寫作的。

馬克思認爲該綱領過於妥協於拉薩爾派的思想,偏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原則。他特別批評綱領中對“自由國家”的表述,強調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無產階級專政是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必要形式,而不是一個“自由的人民國家”。他還批評綱領中對分配製度的表述,認爲“按勞分配”只適用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高級階段應實行“按需分配”。

馬克思反對拉薩爾對國家的過度依賴。拉薩爾主張通過國家援助來推動工人合作社的發展,而馬克思認爲,這種策略忽視了階級鬥爭的核心地位,是一種妥協和退讓。馬克思還批評拉薩爾派對關稅保護政策的支持,認爲這是對工人階級國際主義的背叛。

總之,馬克思不滿社會民主黨過關注議會鬥爭和漸進改革,在實踐中削弱了階級鬥爭的重要性,這可能導致其喪失革命性。

米塞斯對此有着深刻的洞見,他總結道:“(馬克思)始終認爲,通過政府或其他擁有同樣強制力的社會機構幹預資本主義體系是徒勞的,因爲不會帶來倡導者所期望的結果,反而會降低經濟的生產力。馬克思希望組織工人進行鬥爭以實現社會主義,而不是仍然在以私有制爲基礎的社會中爲獲得某些特權而鬥爭。他想要成立一個社會主義工人黨,而不是他所說的那種“小資產階級”政黨,進行零敲碎打的個別改革。”

《共產黨宣言》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共產黨”的概念,但此時“共產黨”更多是指一種思想和運動,而非現代意義上的獨立政黨。直到19世紀末,“共產黨”仍然是社會民主黨運動的一部分。

一戰期間,社會民主黨內部因戰爭政策出現嚴重分裂。許多社會民主黨支持各自國家的參戰政策,而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者則強烈反對戰爭,將其視爲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掠奪性衝突。這一分裂導致了更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尤其是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派)與社會民主黨溫和派之間的對立日益加劇。

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黨是最早明確採用“共產黨”作爲組織名稱的黨派之一。191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改名爲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以此表明他們與社會民主黨溫和派的分裂,同時也體現出他們堅持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實現社會主義的立場。

1919年,在列寧的倡導下,第三國際(共產國際)成立,主張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共產國際的成員黨被正式稱爲“共產黨”,以區別於第二國際中通過議會鬥爭推動改革的社會民主黨。

20世紀初,特別是俄國革命成功後,許多國家的激進社會主義者從社會民主黨分裂出來,建立了獨立的共產黨。例如:德國共產黨(KPD)在1919年由德國社會民主黨內部的左翼激進派(如羅莎·盧森堡)成立;法國共產黨(PCF)於1920年從法國社會黨分裂出來。英國共產黨(CPGB)於1920年成立。

此時,社會民主黨與共產黨在意識形態和實踐上的分歧日益明顯,前者主張通過民主和議會鬥爭實現漸進的社會改革,後者則主張通過革命手段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第二國際在一戰後因內部分裂而解體,其遺產被多個組織繼承,包括社會主義國際工人聯合會(維也納國際)和伯爾尼國際。1951年,這些組織的成員黨聯合成立了社會黨國際。社會黨國際是第二國際的延續與發展,總部位於英國倫敦。

社會黨國際目前包括來自全球的100多個成員黨,覆蓋了幾乎所有地區的社會民主黨和民主社會主義政黨。除了歐洲的社會民主黨外,日本社會民主黨、印度國民大會黨、智利社會黨、阿根廷正義黨、南非國民大會等也是其重要成員。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社民黨曾是社會黨國際的重要創始成員之一,並且長期以來是其最重要的成員黨之一。但2013年,德國社民黨決定退出社會黨國際,並積極推動成立了進步聯盟(Progressive Alliance),旨在替代社會黨國際。相比社會黨國際,進步聯盟更注重實際政策合作,而非社會黨國際那種傳統的象徵性活動,同時更強調全球化、氣候變化、性別平等等現代議題。

最早成功執政的社會民主黨之一是德國社會民主黨。1918年,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成爲了德國第一任總統,領導了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

同一時期奧匈帝國的瓦解,建立了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奧地利社會民主工黨(SDAP)迅速成爲政治舞臺上的重要力量。1918年,奧地利成立了由社會民主黨和基督教社會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卡爾·倫納(Karl Renner),社會民主黨的重要領導人,成爲第一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隨後也擔任過總統。他主導了臨時政府的過渡工作。

然而,這些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在帝國崩潰後突然掌握了國家權力,卻沒有充分的學識或管理能力,尤其是在處理複雜的國家經濟、外交和內政問題時表現無能。一戰後的德國和奧地利都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動盪。因其治理失敗,人們逐漸喪失了對民主的信心。這爲後來極右翼勢力,如德國的納粹黨和奧地利的法西斯勢力提供了機會,他們利用公衆對社會民主黨政府的失望情緒,聲稱只有他們才能恢復秩序和穩定。

如米塞斯所說:“實際上,代表民主國家的政治家很快讓民主在各地都變得荒謬可笑。舊政權的那些人至少在表面行爲上保持了某種貴族的尊嚴。而取代他們的新人,其行爲卻讓人可鄙。在德國和奧地利,沒什麼比帝國崩潰後上臺的社民黨領袖們表現出的空洞傲慢和無禮虛榮更損害民主的了。”

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SAP)在一戰後也迅速崛起。1917年SAP首次進入聯合政府,與自由黨合作執政。1920年,SAP的希爾馬·布蘭廷(Hjalmar Branting)成爲瑞典首位社會民主黨籍首相。自1932年起,SAP幾乎連續執政了四十餘年。通過其執政,瑞典建立了歐洲最具代表性的福利國家,實行了廣泛的社會改革,包括全民醫療保健、全民教育、住房政策以及收入再分配措施。瑞典的“社會民主主義模式”成爲全球社民黨的“樣板工程”。

此外,芬蘭、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挪威的社民黨也在一戰後單獨或聯合執掌了政府。

二戰剛剛結束,1945年,在資本主義的發源地英國,工黨在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大獲全勝,獲得了議會中的393個席位,而溫斯頓·丘吉爾領導的保守黨意外慘敗,僅獲得197個席位。工黨領袖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出任首相。工黨上臺後,推行全面福利國家政策,包括建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並實施大規模的國有化,包括國有化英格蘭銀行、煤礦、鐵路和電力行業等。

英國工黨的崛起,取代了原來的自由黨,成爲英國兩黨制中的一黨。此後曾多次擊敗保守黨執政。在2024年7月4日的議會下院選舉中,工黨贏得了過半數席位,時隔14年重新成爲執政黨。工黨領袖基爾·斯塔默(Keir Starmer)隨後被任命爲首相,組建了新一屆政府。

德國社會民主黨1945年二戰結束後重新合法化,成爲西德的主要政黨之一。1969年,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成爲首位社會民主黨籍總理。他任上大力實施福利政策,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並推動“東方政策”,緩解冷戰中的東西德緊張局勢。後來德國社民黨也曾多次執政。

在2021年9月的聯邦議院選舉中,德國社民黨以25.74%的得票率成爲第一大黨。隨後,德國社民黨與綠黨和自由民主黨(FDP)組成了“紅綠燈”聯盟政府。2021年12月8日,SPD的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正式就任德國總理,接替了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

在法國,1981年,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當選總統,這是法國社會黨首次全面執政。同樣,法國社會黨也實施財富再分配政策。初期推行部分國有化,但後來因經濟壓力轉向市場化改革。

法國社會黨最近一次執政是在2012年至2017年,由弗朗索瓦·奧朗德領導。奧朗德政府2013年通過《婚姻法案》,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這是社會黨的重要社會改革之一。另外一項引人注目的改革是對富人增稅,包括提議75%的超高收入稅率(後因憲法問題被修改爲公司稅形式)。而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在法國主導下達成,被視爲是奧朗德政府的重要國際成就。

雖然近年來,歐洲的各傳統社民黨遭遇了一些挑戰,但目前英法德三大主要國家中,社民黨掌握了三分之二,說其“長盛不衰”並非誇張。

此外,除了前面提到的北歐國家和奧地利外,在澳大利亞,工黨也是重要的政治力量。1945-1949年,工黨在戰後推動經濟恢復和社會改革。1972-1975年,工黨政府由高夫·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領導,實施教育和醫療改革。2007-2013年,凱文·拉德(Kevin Rudd)和朱莉婭·吉拉德(Julia Gillard)領導工黨執政,重點關注氣候變化和社會公平。2022年工黨再次贏得大選。

永遠不要忘記的一點是,社會民主黨雖然主要是通過議會選舉等民主手段進行鬥爭,但它們本質上是社會主義政黨,或者說,本質上是反資本主義的政黨。這體現在方方面面。

1. 實行國有化,消除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歐洲各國在二戰後都經歷了程度不同的國有化浪潮,有些雖然不是在社民黨執政時完成的,但都是在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進行的。時至今日,西歐國家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國有化,尤其在能源和交通等方面,而如瑞典和挪威等國,國有化主要體現在社會服務領域。

2. 實行福利制度,瓜分資本,破壞資本積累。所謂福利,就是強制性的財富再分配,就是把資本家積累的資本強制性地分掉用掉。資本主義是以大規模的資本積累和投資爲其特徵的,這一招可謂是釜底抽薪,甚至不需要經過公有化階段(也不用暴力革命)就直接在很大範圍很大程度上消滅了資本。

3. 支持工會,對抗資本家。社會民主黨最早都從工人運動中發展起來的,甚至可以說是工會聯盟,當然要支持工會與資本家作鬥爭。注意,我這裏說的是工會,而不是工人,因爲“在所謂的親勞工立法領域以及工會鬥爭中,無產階級的利益絕不完全一致。”而罷工、強制提高工資等“鬥爭方式”,固然不利於資本家,但獲利的也只是享有特權的部分工人。

4. 以LGBTQ等運動來反對資本主義的傳統規範和道德;以綠色新政等來反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生活模式。限於篇幅,就不展開了。

最後說一下美國的民主黨。傳統上,美國的民主黨並不屬於社會民主黨,而更傾向於被描述爲一箇中左翼的自由主義政黨。與歐洲的社會民主黨相比,民主黨並不明確認同或源自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也不主張全面的社會主義政策。

但是,近幾十年來,特別是奧巴馬“Change”運動以來,民主黨在意識形態方面大躍進,不但強化了對富人增稅實行社會福利等左翼政黨的“常規”動作,積極推進綠色新政,LGBTQ等進步綱領,更主打DEI等身份政治,大搞階級鬥爭,乃至於發展出“零元購”、“不捕不訴不判”、“開放邊境”等共產主義式“財富分配”新方法,讓人眼花繚亂,目瞪口呆,一舉超過社會主義歐洲,連根正苗紅的社民黨都感覺跟不上形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