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定位中國的肺癌篩查人羣,目前的專家共識是:
將中國肺癌高危人羣定義爲年齡≥40歲(Ⅱ類推薦),且具有下述任一危險因素者:
- 吸菸指數≥400年支(或20包年)(ⅠA類推薦);
- 環境或高危職業暴露史(如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ⅠB類推薦);
- 合併慢阻肺、瀰漫性肺纖維化或曾患肺結核者(ⅠB類推薦);
- 曾患惡性腫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一級親屬家族史(ⅠB類推薦)。
推薦每年採用胸部LDCT對肺癌高危人羣進行篩查(ⅠA類推薦)。
那麼,針對這個高危人羣進行篩查,獲益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曾有一個針對 5 萬 3 千名重度吸菸者進行的篩查對照試驗,隨訪 8 年以後發現:
通過篩查,每 1000 人中會有 3 人可避免死於肺癌(當你參與任何一項篩查的時候,不妨想想,你會不會贏得這小概率的受益?);
同時還有 13 人儘管早期篩出來了肺癌但還是會死於肺癌(怎麼理解這個結局?就是死期沒變,你只是提前拿到了死亡通知書,在最後的歲月裏,過早開始承受瀕死的恐懼,你要知道是這個結局,請問你還查麼?);
還有 233 個有待進一步檢查的假陽性結果(這部分就非常有可能接受不當的手術治療,就算沒做手術,也會經歷虛驚一場,從此長期揹負心理壓力,花錢添個大堵)。
就這,還是有證據能讓人羣獲益的情況呢,如果對那些根本不符合篩查指徵的人羣進行隨訪觀察,那結果只會讓人更覺得遺憾。
很多人對獲益的理解是:只要我查了,我就不能死,而且也不會被過度治療。很可惜,真實的情形遠沒有這麼理想。
參考證據: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1;365:395-409.
如果不是不必要的肺 CT 做得過多,本來大部分人根本就沒必要知道肺結節的存在。
在最有可能獲益的人羣中進行篩查,也就是一千人中僅有 3 人能避免死於肺癌,你要覺得這個概率對自己來說非常重要,那就去篩,但如果真心想降低死於肺癌的概率,那麼目前看來最有效的手段,還是立刻戒菸。

一邊拒不改變害人害己的重度吸菸習慣,一邊積極參加體檢希望提早發現肺癌免於一死……這種行爲怎麼講呢,有點兒像皮鞭蘸碘伏,邊打邊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