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孫若桐:跟我battle的,不是我的敵人,是我的舞伴

嘉賓:孫若桐

畫家/紋身師/舞者/奇卡諾文化推廣者

雖然記憶力爲零,讓我大多數看起來像老年癡呆,但我八成不會真老年癡呆,最近我發現自己好奇心實在太強了。

嘻哈文化,很長時間以來,對我來說一直是屬於時尚圈,跟我的世界不咋交融。但這一年來,我卻對這種文化着迷起來。

心路歷程是這樣的,採訪了丹鎮北京的黃碩,讓我重新對說唱肅然起敬。知道滿街的嘰歪說唱、討好說唱和紅歌說唱之外,純正的街頭說唱依然在主流視線之外生機勃勃。

採訪了王波後,對中文說唱歷史,具體到北方說唱歷史有了瞭解後,發現不僅僅是說唱這麼簡單,街舞、塗鴉、紋身等等嘻哈文化中的一切元素都在當代中國有着自己的興起和發展的脈絡。不管後來如何被商業化,市場的聲量如何華麗,與之並行的始終另有一條更加具有生命力的暗線。那些把自己熱衷的文化當信仰的藝術家,原教旨主義般的忠誠的藝術家,更加令人尊敬和着迷。

孫若桐就是其中一位。

認識孫若桐是在SECTION6的即興說唱比賽現場,朋友介紹他是嘻哈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以爲是個單純的活動組織者、文化推廣者,沒想到第一次去他家,就被滿牆的畫作給震撼到了。原來他是身體力行的創作者。

牆上的畫作,初一看,西海岸風格,細一看,裏面的主視覺卻是中國傳統形象,滿滿中國元素融在奇卡諾風格的藝術品裏,毫不違和。奇卡諾的世界裏,孫若桐尋找並擁有了自己獨特的符號。

孫若桐不僅在紙上作畫,也在皮膚上作畫——他是國內知名的紋身師。他擁有的不僅僅是精細的針功,更擁有非同一般的原創能力。許多人慕名而來,就是信任他的設計能力。還有人信任到不提需求不做溝通,眼一閉:“桐哥,你隨便紋,紋什麼我都認領。”

孫若桐不僅是出色的紋身設計師,還是一位優秀的B-boy,他所屬的三十六房街舞團體,曾參加國內首檔街舞類綜藝“舞力覺醒”,並一路殺到冠亞軍決賽。

但比賽結束後,他卻退出了街舞圈。退圈是因爲他對街舞的精神核心有着自己的深邃理解。聽完他的解說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只知其二,不知另外其二——街舞不止主張peace and love,還有更重要的unity and having fun。而每一個詞所蘊含的都不只是表面的意思那麼簡單。

可以說,孫若桐整個人都是浸泡在嘻哈文化中的,更是奇卡諾文化的擁躉和推廣者,塗鴉、街舞、改裝自行車、跳跳車(Low Rider),無所不涉,玩得精彩,活得盡興。同時還和同道們做了一個藝術品牌叫C.A.C,以推廣奇卡諾藝術,很多藝術展上都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

奇卡諾文化是他的文化趣味,但他並不被這種形式所捆綁,進一步說,他不爲任何藝術形式所捆綁,不讓任何標籤來框定自己,所有藝術形式,都是他表達自我的通道,都是他實現自我的工具。在這點上,他是通達而自由的。

說回街舞。雖然退圈,但他卻沒有讓舞蹈離開自己的身體。他說,跳舞是他伴隨終生的融入骨血的律動,每一個階段,對舞蹈都有着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知。或者說,對聲音與肢體律動之間的關係,對肢體表達的認識和體察,都比上一個階段更深入。他不以舞者的身份示人,但卻經常和朋友們一起跳舞,一起切磋,任何時間任何場地,沒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就是尊從身體發出的信號。這種去表演化的舞蹈,簡直太純粹了。因爲純粹而迷人。

我就喫這一套,就是喜歡真實的不做作的東西,喜歡赤子之心。

我好像一個收集器,收集爲數不多的真人,那些真實的魅力彌足珍貴。每一個真人,都是一個獨特而博大的精神世界,總是會帶給我力量。

桐桐老師就是其中一個。

時間軸:

07:20 我喜歡的是它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內容

10:48 現在找我的客人,基本上都是奔着我來的

12:33 早期幹紋身的這些老前輩很少有會畫畫的

25:09 Battle是作爲我們認識的手段

29:33 街舞已經不街頭了,現在是舞蹈室舞

33:13 現在這些形式都是反的,小孩的認知都是反的

39:05 現在宣揚的就是peace and love,缺少了unity and having fun

46:56 我可以選擇不與時俱進

56:15 在文化裏real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