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原來發過一次,但很快被刪除。在那前後被刪的其實還有一篇。前幾天把那篇試着改了一下,發出來沒問題。我現在知道問題在哪了。所以把這篇也改了一下,估計也沒問題了。因前些天一直有朋友說當時沒有保存,索要原稿,乾脆在這裏重發一下吧】
有人曾經對中國經濟做出一個有意思的判斷:看似表象疲軟,實則科技飛騰。
2024年5 月 22 日《紐約時報》報道:中國掌控全球八成清潔能源的供應鏈,而美國掌控幾乎爲零。
6 月 22 日《經濟學人》報道:中國太陽能產量自從 2021 年以來已增加三倍,目前是全球其他國家總量的 5 倍。
2024年6 月 8 日《經濟學人》報道:今年四月,中國成爲全球政府覈准量產飛行車(電動垂直起降機 eVTOL)的第一個國家。其全球模式種類,中國佔五成,美國佔一成八,德國佔百分之八。
2024年6 月 25 日,嫦娥六號宇宙飛船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並採樣岩土返回地球,此乃人類創舉。
2024年年 6 月 15 日《經濟學人》發表封面文章,題爲《中國科學的崛起:西方該歡迎或憂心》,宣告中國已成爲科技的超級強國。
2024年9月,美國重要科技政策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在美國國會大廈舉辦了一場報告發佈會,公佈了在對中國11個高科技行業創新能力進行超過20個月的調研後的調查結論:
報告指出,中國在覈電和電動汽車(含電池技術)領域領先,機器人技術、顯示技術、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接近領先,而在化學制品、機牀、半導體和生物醫藥領域則相對落後,半導體行業因出口管制而發展受阻。報告發布方指出,該報告旨在糾正西方對中國創新能力的偏見,強調美國在科技競爭中的勝出並非必然。
該報告指出,儘管中國企業和行業的創新能力尚未完全達到西方國家水平,但正在迅速追趕,且規模巨大。這就像海面上看似平靜,實則數百家強大、創新、低成本的中國企業正像海嘯般湧來,準備奪取全球市場份額。
報告警告說,中國製造正在通過“低成本”繼續向發展中國家和失去先進製造能力的發達國家推廣,最終實現全球技術經濟權力中心的轉移——幾十年內,可能會是中國對美實施出口管制。
我們先假定這兩個事實都是大體成立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大體也能感受到這一點。
最近德銀髮表報告,報告指,中國DeepSeek的崛起,更像是人工智能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實際上,最近一段時間,不少西方機構和媒體都在講的中國新斯普特尼克時刻,他們將DeepSeek、高超音速武器、華爲芯片突破和六代戰機的研發等作爲其標誌。
但經濟的疲弱,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一點毋庸贅述。在這方面,人們的體感比數字要更爲明顯。
2024年7月,我發表過一篇文章,《兩個脫節:歷史給人們的一段教訓》。文中指出:
蘇聯的經歷對我們也是一個啓示。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同一年,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在蘇聯試射成功,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遨遊太空,成爲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但你知道蘇聯是什麼時候生產出第一卷手紙的嗎?是1969年的年末,而且,其設備還是從英國購買的。也就是說,在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12年後,才生產出第一卷上廁所用的手紙。這說明什麼問題: 科技與經濟是脫節的,經濟與民生是脫節的。 兩個脫節造成的最後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就此而言,我們現在的經濟模式要好於當年的蘇聯。
上面提及的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報告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點:中國經濟正在開始形成“創新-市場變現”的閉環,而信奉“向科技無盡探索”的歐美國家卻沒有做到這一點。 報告指出,正因爲如此,至少數百家在中國“卷殺”出的強勢企業正意圖“佔領”全球市場,有望在十年內趕上西方領先國家。
假如與當年蘇聯的經濟模式相比,我們也許可以得到兩個基本的結論:
第一,中國經濟沒有陷入科技與經濟的脫節,形成了“創新-市場變現”的閉環。
第二,但我們還沒有解決經濟與民生的脫節,還沒有形成“創新-市場變現-民生”的閉環。 這也是伴隨科技創新的產業升級不得不依賴出口,依賴世界市場的原因之所在。 未來真正的挑戰,是形成“創新-市場變現-民生”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