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開始“降量保價”後,外界意外地看到,來寶馬4S店看車的顧客反而變多了。隨後,奔馳、奧迪也被傳退出價格戰。但從BBA目前的銷量走勢看,這一波價格調整,最大的贏家不是寶馬,而是奔馳。
奔馳殺了一波回馬槍
德系豪車“三劍客”之間的相惜和爭鬥,最近又出現了新劇情。
7月中旬,多家媒體報道,因價格戰導致門店虧損嚴重,寶馬將從7月起,通過減少銷售量來穩定價格,緩解門店的經營壓力。
很快,關於“寶馬中國打算退出價格戰”的話題衝上熱搜。隨後,寶馬中國表示,下半年寶馬在中國市場將重點關注業務質量,支持經銷商穩紮穩打。
雖說此番回應未直接給出肯定答案,但每人Auto從多名寶馬銷售處獲悉,7月份開始,寶馬各系車型價格均有所回調,漲幅不一。更讓外界意外的是,消息出來後,來寶馬4S店看車的顧客反而變多了。

眼見不一定爲實,但有數據爲證。據第三方機構統計,不包含進口車,寶馬(華晨寶馬)7月8日-7月14日的周銷量爲10530輛,但7月15日-7月21日的周銷量上漲到12321輛。又過了一週(7月22日-7月28日),該品牌周銷量小幅增長至12581輛。
有業內人士將此現象歸結爲消費者“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但這也從側面看出寶馬作爲德系豪華品牌之一,在高手雲集的中國汽車市場仍有着不可小覷的地位。
不過,每人Auto在對比了近期奔馳、奧迪的周銷量後發現,寶馬這次漲價似乎爲他人做了嫁衣。
據車fans消息,7月22日-7月28日,奔馳單週新增訂單接近2萬輛。車fans創始人孫少軍更是直言“寶馬漲價後,目前來看最大的贏家是奔馳”。
據易車App統計,7月8日-7月28日,在這三週裏,不包含進口車,奔馳(北京奔馳+福建奔馳)的單週銷量從9573輛漲至1.46萬輛。
其中,奔馳E級(燃油車)的周銷量從2261輛漲至3903輛;奔馳GLC從2333輛躍升至4083輛;奔馳C級和GLB的周銷量,也都出現了明顯增長。

不光是奔馳全面開花,奧迪也笑納了寶馬送來的“大禮”。
7月8日-7月28日,奧迪(一汽奧迪+上汽奧迪)的周銷量從9184輛上升到1.33萬輛。
其中,奧迪A6L的周銷量從2337輛增至3452輛;奧迪Q5L從單週的2403輛,上漲至3447輛;奧迪A4L則從1771輛,提升至2731輛。
林欣就是從寶馬轉投奔馳懷抱的車主。
此前,她一直心儀新款寶馬5系,從今年5月起就在關注價格走勢。6月底,林欣所在的江蘇地區,經銷商給出了該車的價格低點,但當時的她因爲一些個人原因,沒能及時訂車。
本以爲只能等到年底車企衝業績時,或許還有優惠,結果7月初她砍完價,銷售答應也能給到6月時的價格。“當時覺得挺划算,加上也是剛需就訂了一輛,沒想到後來寶馬來了這麼一齣——臨時漲價,比我當時訂車的價格多出近3萬元。”
林欣很生氣,轉頭走進了旁邊的奔馳4S店。本來她也是賭氣,想隨便轉轉,沒想到奔馳E級的優惠力度也很大,“談了兩次價格之後就買了,現在車已經提了。”
寶馬被奔馳坑了?
在寶馬停止“降價保量”的市場策略後,奔馳和奧迪也被傳出即將退出中國車市價格戰,轉向“降量保價”。
7月中旬,來自重慶、北京等地的奧迪銷售告訴過每人Auto,其所在門店車型漲價幅度從幾千到上萬元不等。也有奔馳銷售在當時預測“接下來奔馳也會漲價”。
坊間消息傳得熱鬧,說BBA都要退出價格戰了,但奔馳、奧迪官方均未出面回應過。
鑑於BBA目前的銷量走勢,一些業內人士調侃道,寶馬或許被奔馳、奧迪“坑”了。“前幾天都說BBA要退出價格戰,但是實際真漲價的只有寶馬。”
每人Auto注意到,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國產還是進口,目前寶馬不少車型的價格出現了2萬~8萬元不等的漲幅。相比寶馬對價格全面收緊,奔馳和奧迪在燃油車上的優惠力度並沒有出現比較明顯的變化。目前,奔馳和奧迪的主銷車型價格只是略有上漲,漲幅遠小於寶馬。
以寶馬3係爲例,一位江蘇準車主表示,近期的落地價格比6月底上漲了2.5萬元左右。廣東車主也告訴每人Auto,該車售價比6月份高了大約2萬元,有點後悔當時沒有在價格低點下手。

而作爲寶馬3系的直接對手,奔馳C級和奧迪A4L依然保持着與6月份基本相同的優惠力度。據不同地區和經銷商反饋,這兩款車向上浮動範圍在幾千元至1萬元左右。
“我下手慢了,落地價比6月時貴了大概5000元左右,但也比2023年年底時便宜了1萬多元。具體看你怎麼和銷售談了,最近奔馳C級賣得很好,不行就換一家店再談。”來自廣東的奔馳C級車主說。
浙江的奧迪A4L車主表示,她的銷售說最近價格只上調了一個點,“大概3000元左右,我看車友羣裏說其他店有漲了小1萬元的。”
在寶馬5系的級別上,像林欣這樣轉投奔馳E級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北京市海淀區的奔馳4S店銷售人員表示,目前奔馳E級的落地價相比6月時,只高出了1萬元左右。“對於一輛40萬多萬的車來說,1萬元的價格波動客戶都能接受。最近展廳裏都沒有E級的燃油車的展車了,現車都訂出去了,我們只能在展廳裏擺個E級掛綠牌的插混車。”

單純從價格上看,同樣是漲價,寶馬在奔馳和奧迪面前不佔優勢。尤其對比相愛相殺多年的奔馳,寶馬的3系/i3、5系/i5.甚至進口的旗艦轎車7系,目前的價格幾乎全線高於對應的奔馳C級、E級和S級。
奧迪則由於A4L、A6L、Q5L等主銷車型在未來1至2年將迎來全面換代,考慮到清倉,部分車型也給出了誠意優惠。
據每人Auto觀察,“寶馬給他人做嫁衣”的背後,也不能全怪奔馳、奧迪太有“心機”。實際上,調整價格本無可厚非,但寶馬經銷商在具體執行和整個購買體驗上,沒有照顧好一些已經訂車的消費者,傷了人心。
林欣之所以轉投奔馳懷抱,是因爲被寶馬4S店氣壞了。當時她知道寶馬要漲價,但考慮到自己已經和4S店確定了車輛價格,並且也簽署了《新車訂購單》,覺得不會受影響。沒想到卻被銷售告知,之前談的價格作廢了。

重慶車主韓曉的遭遇也一樣。他在6月初定購了一輛寶馬i3.合同中標明瞭該車的型號、顏色、裸車價格、贈送的裝飾禮品,以及購車方式(分期)和交付時間。但在7月將要提車時,卻被銷售告知,要在此前價格上加3萬元纔可以提車。
“(跟4S店)扯皮了很長的時間,經理說都停產了,沒有車了。”後來,直到“多地寶馬加價提車”的詞條登上熱搜,韓曉纔拿到4S店退還的定金,並獲得全車車衣和貼膜的賠償。
漲價,寶馬值得嗎?
都說富貴險中求,只是估計寶馬也沒想到,自己的這次冒險,會撐大競爭對手的腰包。
面對BBA之間的較量,業內爭論的焦點卻是車企通過減少產量、降低銷量預期,以及上調終端價格的這份冒險,到底值不值。
或許對寶馬來說,相比亮眼的銷售數據,能揣在兜裏的真金白銀才最實在。
寶馬集團2024上半年財報顯示,其在全球市場共交付121.3萬輛BMW、MINI和勞斯萊斯品牌汽車,與2023年大體持平。BMW品牌在上半年銷售109.6萬輛汽車,同比增長2.3%。其中,BMW品牌純電動車型全球交付17.95萬輛,同比增長34%。
但在中國市場,寶馬今年上半年共交付了37.64萬輛新車,同比下滑了4.3%,是全球下滑幅度最多的細分市場。

雖然銷量數字還算穩定,但寶馬的利潤卻明顯下滑,其第二季度息稅前利潤38.8億歐元,同比減少10.7%。而整個上半年,寶馬的息稅前利潤爲79.31億歐元,同比下滑了18.4%。
對於利潤的降低,寶馬方面給出了“生產成本、研發支出高於2023年”的解釋。但也有業內人士覺得,這其中不乏以價換量的影響。
舉例來看,官方指導價34.99萬元的寶馬325Li M運動套裝版,2023年6月時,全款裸車價可優惠至29.6萬元左右。自從價格戰進入白熱化之後,2024年6月的全款裸車價已降到約25萬元,有些經銷商給出的價格甚至更低。
據第三方機構統計,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寶馬3繫累計賣出超15萬輛的車。如果按此銷量粗略計算,僅在這款車上,就能讓寶馬比之前少賺幾十億元。
一場價格戰打下來,不只是寶馬,奔馳、奧迪在華的日子也不好過。2024上半年,這兩家車企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分別出現了5.8%和2%的下滑,全球市場的盈利能力也在承壓。
2024上半年財報顯示,奔馳的息稅前利潤,從去年同期的104.9億歐元下降至79億歐元,同比下滑24.7%。奧迪的稅前利潤,從去年同期的42.97億歐元下降至27.65億歐元,同比下滑35.7%。

如果從減少虧損、維護盈利的角度看,寶馬值得冒險。同時,站在整個行業視角,寶馬漲價也給正處於卷生卷死的中國車企帶來了些許變化。
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曾表示,現在汽車市場的價格競爭主要是直接突破原有價格的下限,而不是“增配不降價”的模式,這對短期的銷量促進作用實際並不明顯,尤其是在價格不穩的情況下,消費者觀望情緒特別濃重。
而自寶馬宣佈“不玩了”之後,近期車市價格戰開始有趨緩態勢。
“部分廠家意識到了價格戰沒有可持續性,但是沒有誰會主動回收,因爲沒有一個體制控制各家政策步驟,所以價格戰前期只會繼續打下去。下半年的價格戰可能會出現趨緩的現象。”崔東樹說。
他認爲,經過上半年的激烈競爭,市場可能會逐漸形成新的價格平衡點。車企持續的單車虧損不是長久之計,車企在經過一輪價格戰後,可能會重新評估其價格策略,尋求更加穩健的盈利模式,“目前來看,最快捷降庫存的方式就是減產穩定體系。”
此次寶馬漲價,無論是喫肥了奔馳,還是便宜了奧迪,對中國汽車市場來說,風向可能要變了。
“寶馬退出價格戰,影響的不僅僅是價格。這也預示着大規模的價格戰可能迎來拐點。”在部分行業人士看來,其他車企會觀望退出價格戰之後,BBA的市場表現,比如客流量,成交量,利潤率,市佔率都有什麼變化。
如果大家發現漲價後,車企銷量數據都在提升,有些一線品牌可能會慢慢回調價格,一旦主流品牌形成規模性的回調,那麼價格戰估計很快會結束。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坦言,之所以這段時間奔馳、奧迪周銷量超過寶馬,是因爲他倆的漲價幅度沒有寶馬高。換言之,這是另一個維度上的“價格戰”。
豪車通過保持價格體系的穩定,對於維護品牌形象和消費者信心是個辦法。但寶馬接下來是繼續漲價,還是與奔馳、奧迪看齊,後面的仗到底該怎麼打?
需要注意的是,BBA三家目前還都沒有完成電動化轉型,全新電動平臺的新車型預計會在2025年或2026年纔開始陸續向市場投放。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說到底,一切還得靠優質產品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