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邁凱倫F1以逼近400km/時的驚人極速刷新了世人對“超級跑車”這一詞的認知和定義,2012年,搭載混合動力系統的P1更是將汽車工業的金字塔頂端拔高到了“Hypercar”這一領域。到今天,F1已經問世了超過30年,而在邁凱倫首次贏得F1冠軍的50週年之際,當家旗艦的繼任者——W1也正式與我們見面。



McLaren W1 採用新研發的雙渦輪增壓 4.0 升 V8 引擎,在混動系統的加持下能夠輸出高達1.258馬力,其中內燃機輸出達到了915匹,僅需 2.7 秒便能完成0-60英里、時的加速,最高時速則和P1一樣,被電子限制在 217 英里/小時,但和如今大部分擁抱混動科技的超跑不同,邁凱倫W1並沒有將ta的前軸放置驅動電機,而是選擇把所有動力,通過一臺新研發的8速雙離合變速箱全部輸送至後輪,帶來最爲純粹的駕馭體驗。


W1的設計研發有相當一部分來自F1.考慮到邁凱倫最近在F1的不錯戰績,“與F1同源”爲其出色的性能做了保證。並且沒有了FiA的種種規則限制,邁凱倫的工程師們得以在空氣動力學(柔性尾翼doge)上大展拳腳,能夠在時速 174 英里時產生高達2.205磅的下壓力,這一數字超過了Senna的1800磅,甚至接近了阿斯頓馬丁Valkyrie的2425磅。主動前翼和主動尾翼的設計在今天已經屢見不鮮,但W1所搭載的主動尾翼能夠伸出車尾30釐米,被稱爲“Active Long Tail”主動長尾設計,稍微翻翻邁凱倫族譜就能發現,這一設計的靈感來自於當年傳奇的F1 GTR 的長尾車身設計。

不僅如此,W1的前懸架也有助於增強下壓力和剎車冷卻。集成推杆、扭杆彈簧和內置減震的雙叉臂懸掛和F1高度相似。擺臂和立柱由 3D 打印鈦合金製成,下襬臂被安裝在高處並呈翼型形狀,以增加整體下壓力。這也是邁凱倫第一款使用推杆的公路車。
此外,W1沒有副車架,前懸架直接被固定在車架上,帶來了更順暢的車底氣流。由於沒有了副車架,W1不得不在碳盆下部開孔以便轉向齒條通過,但這樣的結果是懸掛幾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好。


爲了不在轉向手感上做出妥協,邁凱倫在2024年仍然堅持使用液壓助力,保證了最純粹的駕駛感受。制動則是使用了一套前後390mm,前六後四的碳陶剎車。並且有與F1相似的通風管道和氣動輪轂設計附件來優化散熱。這使得W1可以在100米內從200公里/小時的速度剎停。

作爲一臺混動超跑,W1的乾重只有1399公斤,只比自家的750S重了一點,在這個所有車都越大越重的時代無疑是極少數的存在。在邁凱倫努力做減法的同時,W1也採用了許多當今最頂尖的技術和概念。ta的馬力可能“僅”比 P1多300多馬力,但成績應該會有不小的突破。

儘管動力數據表現不錯,值得提一嘴的是這臺車的造型設計。W1的設計乍一眼看hypercar氣質很足,但細看就會發現一種頭側尾互不相關的感覺,主要原因可能源於車頭的設計過於“零碎”。在大型面上邁凱輪想通過簡化設計來營造更強的科技感,所以基本上只有上下色塊的區分,前蓋被切分成兩面。但他們在每一塊大面上都堆滿了細節,各種開孔與貫穿線條直接破壞了整體車頭節奏感,這種過度設計給人一種濃濃的“中東超跑味”,配合上極其接近塞納的側面特徵和與P1十分相似的車尾,能否在日後成爲一個時代的新hypercar文化符號仍有待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