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總覺得華爲非要打敗蘋果的人,其實是自己狹隘的意淫和幻想罷了

1

這兩個品牌的用戶羣體,是同一個用戶羣體中的兩個不同的細分羣體。

所謂同一個用戶羣體,它們瞄準的都是有錢人——

它們每年新機的起步價都是5000起(今年6000),主流銷售機型都是6000到8000之間,爲維護高端形象定位的高溢價系列都超萬元。

這些都不是普通中國老百姓能消費的起的產品,比如農民農民工、外賣和快遞小哥、數億在各種工廠一天工作12小時或三班倒的人。

所謂兩個不同的細分羣體,蘋果手機瞄準的是年輕羣體裏面的有錢人,科技公司尤其互聯網公司的年輕人,外企、跨國公司的白領和高管一般都用蘋果。

而華爲瞄準的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企中高層,企業主、大大小小的老闆,一般都會選擇華爲。而且是這個羣體中的中老年羣體的有錢人——

80後中已經幾乎100%的都在35歲以上了,這算是中老年羣體了吧?!

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這個羣體基本就是80後和70後羣體的先鋒羣體,也是中國人口占比最大的兩個年齡段羣體,不靠幹體力活生存了。

華爲知道它的名字太陽剛,所以高端產品又分mate和P系列,前者針對的是這個羣體中的男性,後者是針對這個羣體中的女性。

2

再就是使用這兩種品牌手機的用戶動機也是不一樣的。

使用蘋果手機的用戶羣體心理動機基本有兩個:

一個是喜歡,真喜歡這個產品,喜歡蘋果的產品。還有一個是炫耀、虛榮心理,現在這已是少部分羣體的心理。

而使用華爲的用戶羣體,心理動機只有一個,感覺自豪,有身份,尤其使用華爲高端系列產品的用戶。某種程度也是一種情感訴求的暗示。

華爲有自己的不同於明確的品牌定位和目標用戶定位,不去爭奪蘋果特定的用戶羣體,而是搶佔了黨政羣團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國企高管和一些傳統民企中的土老闆,這些羣體中的高端收入人羣。

華爲在營銷層面和蘋果沒有那麼對立、看齊,只是人都喜歡在大街上湊熱鬧,媒體都喜歡搞大新聞。

總覺得華爲會對蘋果形成衝擊只不過是很多自媒體的一種意淫和幻想罷了。總喜歡用慫人的標題把華爲和蘋果捏到一起,好像華爲非要搞(死)蘋果。

其實現在對於華爲這個後起之秀來說,能經常能被拿來來蘋果對標就是一種成功了。畢竟華爲手機在內的整個消費者業務一年的營收,都不到蘋果一年利潤的二分之一。

中國高端機市場規模足夠大,足夠同時容得下蘋果和華爲。

3

一個產品的成功,就在於其品牌形象和用戶情感訴求之間能有共振或形成共鳴,從這一點上看,只有華爲和蘋果成功了。

蘋果主打科技與藝術,既是高科技產品又是藝術品,它只做自己,它確實做到了。華爲主打的是人的身份,覺得自己是有身份的人,它也做到了。

至於使用小米、藍廠和綠廠手機的用戶羣體,基本都沒有什麼情感訴求:那就是一部手機。它們換手機基本也是在這幾個品牌之間換來換去——消費層次決定的。

蘋果的今天是實打實的巨資投入換來的。以芯片爲例,一代一代的升級蘋果帶着它的供應商在研發上花了超千億美元。

從 4 納米到 3 納米僅臺積電的新投入就超過 200 億美元。國內手機品牌沒有做自己芯片的,這塊就省了多少錢?!

即使材質方面,也是copy蘋果。從外殼到邊框到工藝,蘋果用什麼它們就用什麼。改改模具參數就可以了——模具都不用投入巨資開發。

華爲本來的品牌策略中,是用榮耀品牌打擊小米等品牌的產品,中低端市場和年輕人羣體。

而小米的策略則是希望紅米能對佔領整個中低端市場,然後用用小米不斷往上走去搶佔高端。只是走得很艱難。

現在看,只要國內手機品牌旗艦款定價超過iPhone每年新機的入門款,它就大概率會失敗。

現在華爲mate和p系列真正衝擊的是小米、oppo和vivo的定位高端系列的產品,而且會覺得他們他們痛不欲生。

只是華爲的營銷策略飽受爭議,華爲有意或無意上升到道德層面(愛國)的營銷策略——

個人覺得華爲應該是無意的,從任正非後來的多次講話中能看出,老爺子也反對用華爲就是愛國這種狹隘的意識。

華爲這種營銷策略,傷害最大的還是國內友商。在華爲高潮迭起的2020年,雷軍滿腔憤懣,百思不得其解:華爲是民族品牌,小米難道不是嗎?

說小米是組裝機,如果華爲不是,爲什麼美國人一制裁它就生產不了手機了呢?這說明華爲的一些核心部件不也是在用外國的嗎?

如果一般的部件國內很快能找到替代,它會兩年多時間無法生產手機嗎?

一度,雷布斯甚至在媒體交流會上爆粗口,後來也就有了繼“Are you Ok?之後的另一經典金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4

一個品牌在營銷方面上升到道德層面,自己也很容易被反噬。上升到人的情感層面就可以了。

你畢竟是商業產品,不是激發人精神層面的宗教和情緒層面的政治。

而蘋果一開始就是靜靜地做自己的產品,有明確的品牌和用戶定位,這決定了國內品牌手機混戰中,他就是圍觀者、喫瓜羣衆:

靜靜地看你們拼個你死我活,我自巋然不動。

因爲蘋果明白,它這種起價就五六千的電子消費品,不能像捲紙紙巾這類日用快消品一樣以最廣大的人民羣衆作爲服務對象,需要有自己的特定的目標羣體。

日用快消品唯一的競爭方式只有價格戰。拼多多爲什麼會把卷紙紙巾這個品類作爲起家的法寶,也正因如此。

因爲它就是服務最廣大的人民羣衆的,人人都用而且天天用。

蘋果這樣的五六千起價的電子產品,雖然也是日用品,但它清楚價格戰永遠不能是它們的營銷策略。

它可以對自己的競爭對手不是很清楚,但是它對自己必須很清楚。

所以它有資格以上帝視角,俯視中華大地上的手機一直存在的內卷、混戰,誰活了下來或誰死去,都不會影響它的存在。

今天華爲的成功是走了屬於自己的道路,不是像其他品牌那樣貼着蘋果走。

現在反觀那些一開始做ji就總是對標甚至模仿蘋果的,叫囂超越蘋果的,要麼不死不活,要麼早已銷聲匿跡。

小品火熱的那個年代,模仿趙本山、小瀋陽的人那麼多,有多少人超越了他們的模仿對象?連被人記住名字的都沒有。

5

品牌的成功,低緯度層面是建立信任,高緯度層面是能與人的情感產生共鳴。

不是精神共鳴、思想共鳴。所有高高在上的信仰,需要人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甚至犧牲自己的自由和生命,用死來成就它的,最終都會被拋棄: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求死的嗎?是gw自己套上一層層枷鎖的嗎?

戰爭意味着你隨時都會死去,政治則意味着你如果參與其中,要放棄更多的自由,看看外國各個總統、首相是不是?!言談舉止遠沒有普通百姓有更多的自由。

商業不是戰爭,不是政治,商業最大的忌諱就是非要你死我活。非要整死對方、對手,而不是不斷開發、升級自己的產品。

很多人可能早已熟悉了這兩個概念:

有限的遊戲,是以搞死對方爲最大目的;無限的遊戲,是以讓遊戲可以無限持續下去爲最大目的。

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所誕生的各種生存遊戲中,戰爭、傳統政治都是有限的遊戲,只有商業纔是無限的遊戲——

不但可以所有人都可以參與進來,無關身份、出身等,而且所有人共同制定修正遊戲法則,讓遊戲可以無限持續下去。

這纔是商業真正的偉大之處,成就自己成就別人,而不是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更不是犧gao牲si別人,成就自己。

生命是用來(去)創造的,不是動不動用來犧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