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一個鼻祖級人物,把震驚體,兩情敘事,情緒宣泄和焦慮變現做到了極致,就是咪蒙,年入過億,公衆號估值過十億。
也就是這個人把寫文章真真正正做成了大生意,在12至18那個黃金年代差一點完成了資本化,但由於綜合原因,被國家直接按在地上,大廈崩塌,而被封殺這件事兒本身成了他最後一個作品,完完全全的出圈,完成了在行業內封神的最後一步。
咪蒙養活了一批人,罵咪蒙又能養活一羣人,中文互聯網的特點就是你不罵他,那你就是喜歡她,那你就支持她的價值觀,那我們就得罵你。
但我覺得現在討論價值觀視野還是略顯狹窄,很多人認爲她錯誤的價值觀,或者說團隊錯誤的價值觀,引導起輿論的反噬。
但背後其是激進的擁抱流量的內核,相比較起那些批判價值觀的人,我這還是拉到上帝視角,我們把寫文章當成一個生意,觀點和文筆又當成生意的一部分,按照這個邏輯,也是咪蒙團隊的邏輯,來複盤當時的利弊。
70後的咪蒙,也就是馬凌,出生於四川南充的一個普通家庭,但她熱衷於寫作和文字,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和你們知道的咪蒙完全相反。
現實中的馬凌在我看來是一個有文學天賦,且選擇走正道的人,當然是在變成咪蒙之前,02年碩士畢業之後,馬凌進了南方都市報,然後在南方都市報工作了13年,從最基層做到了首席編輯。
我知道大家可能對南方系還有一些爭議,但是那句話,不聊價值觀,無論你喜不喜歡,都不影響從資本市角的覆盤。
如果只是從那時候開始覆盤,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畢業進了行業內的頭部機構,並且待了13年做到了首席編輯,她本應該是一個人生贏家的劇本,即使是在這一刻,馬凌達到的成就已經遠超普通人了,只是命運的女神不會讓你那麼順利。
我們把咪蒙這個個案放在歷史的長河裏,還是那句話,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時代車輪的滾滾紅流,但是你選擇了一條逆着歷史趨勢的路,即使你在這條路上再順,這條路也走不通了,你自身再優秀也沒轍。
而當時歷史的紅流走到哪1級呢?
2G變3G,3G變4G,互聯網技術和基建的爆炸,不但造就了上面我說的電商和淘系的歷史機遇,還有就是在硬件兒基建上的軟件爆發,其中爲代表的就是內容平臺APP的大量湧現,字節系和騰訊系的地盤不斷擴大,但是這些東西,對於紙媒來說,都是一個接一格的打擊。
當然了,紙媒在這個時代還有它的意義,並且一定不會完全死亡,只可以問問現在的彈幕多少人還在每天看報紙?
咪蒙在紙媒這條路上做的非常好,雖然後面歷史車輪不斷蠶食紙媒的市場份額,看似咪蒙的路越走越窄,但是這十幾年的寫作經歷,其實給她自己買下了一手蓋牌,甚至她自己當時都不知道自己的蓋牌這麼牛逼。
14年咪蒙下定決心開始自己折騰,爲什麼我現在管這個叫折騰而不叫創業呢?因爲當時咪蒙做的第一件事兒實在跨度太大,完全沒有用上自己的優勢,也就創立了影視傳媒公司,十個月燒光了啓動資金還欠了債。
這事兒對她本人打擊也很大,當然了,媒體人的轉型,從來都是痛苦的,能減輕這個痛苦的手段,就直接做幾個擅長的事兒。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咪蒙開始回到寫作這個賽道上,搭上了公衆號時期的快速列車,在這個領域其實一句話就能總結,也就是咪蒙自己的原話,我的寫作史就是一部打臉史,作爲一個科班出身,然後在紙媒工作了13年的人,咪蒙在公衆號的表現完全是另外一個極端,這也不難理解,爲什麼關於咪蒙的評價,幾乎一面倒都是負面的。
咪蒙在公衆號寫作這條路上的一些微小成就,《致賤人》《致low逼》《有些人活到25歲就可以了》《做到這五點,讓馬雲主動加你好友》《說來慚愧,我助理月薪才5萬》
而網上也有人總結了咪蒙和民營團隊的一些爆款文章標題,反正這個味兒就是早期公衆號混沌時期典型激情派玩法,語不驚人死不休。
咪蒙主張你的觀點必須能顛覆常識,或者用我們說的話講,逆着輿論往往有更好的流量,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任何時代的意見領袖都是特別偏激的,偏激的觀點它具有煽動性。
而自己的原話還說,以前非常鄙視雞湯,後來發現被賤人傷害的時候,都需要一碗雞湯,雞湯纔是剛需。
看到這些可能你們纔會回到我的思路上,全網都批判咪蒙的價值觀,比如大家常罵的關於兩性對立的問題,關於割韭菜,關於販賣焦慮等等等等,都是老生常談了。
但我覺得批判價值觀沒有什麼意義。
舉個例子,我們在評價政治家的時候,很多都圍繞他背後的政治綱領,比如某議員是鷹派,崇尚打擊和對抗,有的議員是鴿派,主張和平演變,你從價值觀上去批判他,那你其實批判的是打擊和對抗,或者是批判和平演變。
但如果有一個人什麼流量大就是什麼派,那你批判他的政治綱領就沒有意義了,而在文字網紅這個領域,流量觀和商業觀確實要比有統一的價值觀更重要。
商業模式決定生存,生存模式決定思維模式,部分公衆號寫手們其實商業化做的比較好的,也就手裏賬號比較多的,甚至做成大號的,都有這個困局。
比如你很喜歡某個公衆號作者,然後一直看他的文章,然後突然發現另一個價值觀相反的公衆號也是這個人,或者這個團隊寫的,然後你感覺被騙了。
但這也沒辦法,寫文章就是得靠觀點變現,商業化方式決定了上層建築,公衆號寫手也得喫飯,咪蒙更大統一的價值觀就是一切爲流量服務,閱讀量上去了,整個團隊就歡呼雀躍,閱讀量下去了,整個團隊就面如死灰,也不知道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
這個時候咪蒙的蓋牌就顯示出了巨大無比的威力,也就是自己積累了20年的寫作能力,一股腦的全爆發在這條路上,又是那句車軲轆,一個人的成功,都是在順着時代脈絡下完成的。
圖文時代的崛起,公衆號的崛起和一個人的厚積薄發寫作能力再加上劍走偏鋒,流量滾滾而來,剛寫了兩個月,粉絲量達到了40萬,再寫了兩個月爆款文章接連而生2000萬粉絲,而這條路上伴隨而來就是無休無息的脣槍舌戰,每一次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觀點,都引發激進的討論,甚至可以說是對罵。
整個16年,因爲這些網上無聊的罵戰,咪蒙至少出圈了十次以上,所以經常有一些荒誕的場面,就是第1天咪蒙寫了一篇文章罵了一件事,然後第2天就有上百篇罵咪蒙的。
但還就有一羣人樂意看來來回回無休無止,可以說咪蒙養活了一羣人,罵咪蒙又能養活一羣人。
而當罵咪蒙成了當時的社會熱潮,大家就創造了一個詞兒叫含咪量,其實就是看你微信好友裏面有多少人關注咪蒙的公衆號,然後再除以你的好友總數,這個指標是來衡量好友的質量,當然了這是一個非常戲劇的吐槽方式。
但是咪蒙團隊的商業化或者說資本化,卻大大受益於這些事件,或許這就是他們從一開始就想要,就是在這樣的術之下,咪蒙一直處於強曝光之中,那直接帶來的就是廣告收益的水漲船高。
16年已經做到每個月廣告收入300至500萬,2018年頭條刊例80萬,這個當然不比視頻頭部網紅,但是在文字領域依舊是巔峯了,最重要的是行業的人評價她說咪蒙的號就是轉化率最高的,秒殺其他家的那種。
咪蒙不但寫文章還寫劇,電視劇《極品家丁》的編劇就是咪蒙,主演陳赫,豆瓣評分4.4.
人紅了心態也會變化,17年舉辦了咪蒙品牌發佈會,宣佈進軍知識付費領域,上線付費音頻課程,咪蒙教你月薪5萬。
若聽課人員三年後加薪不超過50%,則可申請全額退款,全場譁然,又是一波語不驚人死不休,如果說怎麼評價,其實賣課倒沒什麼,當時知識付費的邏輯還在,你的課裏有乾貨就行。
但是加薪不過50%則全額退款,就是純純的熊氏老方的“保生男孩,不靈退款了”大量的廣告收入,高頻次的更新,團隊不斷擴大,賬號矩陣開始鋪開。
比如她最著名的兩個助理,號稱當時月薪5萬,整個團隊化身文章製造機,這裏沒有公開資料,但根據他們當時的刊例,把所有的矩陣賬號的廣告收入和知識付費,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收入都加起來,整個團隊年入過億下,你要非說估值過十億也說的過去。
或者說因爲自己太賺錢了,又或者說因爲賺錢太快了,去翻了翻咪蒙相關的一些公司實體,已經註銷了四個,還有四個存續,但都沒有公開的融資或者資本市場的操作。
可以肯定的是,在它火爆的這段時間裏,肯定有很多投資者找上門,但是俗話說,如果是真賺錢,在不考慮批量化和壟斷的前提下,誰願意把利潤分給外部股東。
然而命運不會一直順風順水,咪蒙成也團隊,敗也團隊,19年1月29號,命運女神拋棄了咪蒙,咪蒙團隊才華有限青年公號中,一篇名爲《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爆了,講述了一名出身貧寒後考入名校的市裏科狀元從高中到患病的去世經歷,大家紛紛表示淚目,並且大量轉發。
當然這文章太出圈了,開始被細心的人扒皮,發現文章存在諸多疑點,內容疑似虛構,紛紛表示自己被騙了。
運營團隊回應說,這就是非虛構寫作,裏面就是有很多編的成分,但是編的有底線和有善意,但是這篇文章爲什麼火呢?
一個出生於寒門的狀元,但是面對無情的現實,凸顯了堅守理想人格格的生存之間,而這些生活中的艱難,又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再加之主人公的不幸,賺足了公衆的眼淚。
而由這篇文章引發的討論,慢慢又變成了對咪蒙的聲討,其實咪蒙的回應還算邏輯自洽,但咪蒙不知道的是,這篇文章只是大家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至於這最後一根稻草到底質量怎麼樣,其實根本不是重點,積怨已久纔是重點。
最後輿論徹底爆炸,在各個平臺上都衝上了熱搜,然後就是官媒出面,把這件事蓋棺定論了,人民日報俠客島等賬號點名批評,也就這個時候,咪蒙才發現,自己的文字流量路線,所積累的民憤已經超乎想象,一旦一起被爆發出來,是一擊斃命的。
咪蒙害怕了,並且在慌亂之下企圖矇混過關,咪蒙發佈公告稱自己團隊開始反省,永久關閉微博公號停更兩個月,這個公告什麼意思呢?
就是想留下公號這個賺錢的工具,以退爲進,企圖偷偷保留住飯碗,等事態平息後繼續賺錢,但是這個留得青山在的計劃被官方識破。
上午9點發的公告又蹭了一下上了熱搜,這個時候下午人民日報就回應,將咪蒙團隊定性爲精神傳銷毒雞湯,並且要求必須錨定健康的價值座標,各平臺都徹底封殺了。
而這又反映另外一個事實,任何一個IP包括你上升到明星層面,無論你有多強的擁護,無論你有多大的粉絲羣體,無論你的粉絲羣體粘性多高,都無法對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而這段時間對於咪蒙的記憶討論,其討論量是之前每次口水戰都沒有達到的一個量級,討論之廣泛,參與的自媒體媒體的賬號之多,官媒的迅速反應和下場點評,都讓咪蒙在自己的圖文生涯最後一刻來到了高光時刻,也是流量最爆炸的1天。諷刺的是,咪蒙一直追求的高流量的巔峯,竟是封殺的前夜。
這兒我爲什麼要限定於她的圖文生涯呢?
覆盤咪蒙團隊的操作,在驗證了這條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毒雞湯道路可以賺大錢之後,就一定程度上的把輿論風險當做成本給付出了,即使是在輿論環境越來越惡劣的情況下,逆着大衆的輿論,並且還不斷加碼,並且希望在網紅窗口期內更多的崛起利潤。
如果只是從商業的眼光上看,這個策略其實反而是對的,但是不斷挑戰公衆輿論的行爲,也反映了團隊低估了社會容忍空間。
在被全網封殺之後,咪蒙註銷了幾個公司,並且解散團隊,在解散團隊的時候,依舊不忘整了個活就是給咪蒙員工發了一個畢業證,大概意思就獲得了咪蒙的培養,並且完成了牛逼的KPI,祝你們今後的發展前途光明。
畢竟團隊成員們都是非常懂爆款文章邏輯的,而且加上咪蒙畢業證的認證,其實大家沒有網傳那麼慘,而且還有去向非常不錯的。
坊間傳聞,咪蒙的前副主編,在19年九月加盟問答平臺知乎,並且交叉驗證了一下,感覺不像是造謠,所以即使說大廈崩塌,你在行業之前做出的成就,行業內還是認可你的。
咪蒙也曾經藉助一些渠道發聲,或許是試探復出,或許是計劃付出的一部分,比如之前和咪蒙團隊關係很好的公衆號發佈過一個文章,叫《咪蒙不再製造咪蒙》,然後被全網羣嘲,說是地基洗白文,然後這篇文章也被刪了。
裏面大概是想說當初那篇東窗事發的文章是適當虛構,然後稿件和咪蒙沒有關係,只是咪蒙想保護作者,也就是他的助理,然後這個作者還背刺了咪蒙,然後描述了咪蒙是一個好老闆,並且說咪蒙開始僅僅短視頻,只是收益不高。
這兒就提到了咪蒙之後再做的事,又回到那一個大邏輯,每個人的成功都要搭上時代的列車。
咪蒙也非常清楚,下一個時代的列車就是視頻了,而新公司雖然沒有露出咪蒙的信息,但新公司老闆千絲萬縷的合夥人,加之公司招聘信息裏的格式和郵箱,暴露了咪蒙新的努力方向。
而旗下的賬號其實做的也還不錯,大多數以情感和搞笑爲主,並且已經有了千萬粉絲的大號。
還是嚴謹一點,我們保守估計,不是咪蒙原班人馬開始打造短視頻,而且在視頻這個領域不是咪蒙所擅長,加上咪蒙本人也不能出鏡,那咪蒙所佔的利益比例就不能和巔峯時期同日而語。
而新機構的收入和估值其實比我們想的都要好很多,廣告加帶貨數據也可圈可點,果然就是有能力的人,放到哪都會發光的。
所以這兒有另外一個思考,無論是圖文時代還是視頻時代,只要是懂內容的人,不管以什麼形式展現內容,其實都可以東山再起的,而進入了短視頻賽道的咪蒙能不能再次走上資本化的道路,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