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記不清說過多少次比特幣是“通貨緊縮”的。但是,就像酒鬼終於承認自己有問題一樣,這件事到此結束。
這其實是懶惰的表現。大多數人都明白“通貨緊縮”是什麼意思,所以這是我能快速抓住並拋出的最接近、最簡單的詞。問題是,這並不是真的。雖然有人可能會說比特幣具有一些通貨緊縮——甚至是通貨膨脹——的特徵,但事實並非如此。
那麼,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它究竟是什麼呢?
好吧,如果我僅僅提供正確的詞語,它可能沒有多大意義,就像我最初沒有理解一樣。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方法是先看看它不是什麼。我們需要以一種不需要冗長、枯燥、複雜的經濟學課程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
因爲沒人喜歡那些。
比特幣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我們都知道,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通常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上漲。當然,有時某些商品的價格會下降,但這通常是由於技術變化造成的。
例如,我在 1998 年花了 800 英鎊購買了我的第一臺 DVD 播放機,但到了 DVD 時代結束時,超市裏卻免費贈送 DVD。雖然從這筆荒謬的購買行爲可以看出,我當時是一個可支配收入過多的年輕人,但我也忽略了一個小細節,那就是當時幾乎不可能買到或租到 DVD。
結果,我的新寶貝被放在電視機下面好幾個星期才被使用。
幾周後,我終於以驚人的 75 英鎊的價格購買了我的第一部電影《空軍一號》,是第一代 DVD 格式的。當時還沒有雙層光盤,你必須在電影中途站起來才能翻轉光盤。當然,我看了好幾遍,以確保物有所值,儘管我並不是那麼喜歡它。
關鍵是,技術和價格都發生了變化,這一例外是全球性的、一致的。然而,對於其他一切,情況或多或少並非如此。
你雜貨店裏的東西和十年前一樣貴嗎?你的煤氣費怎麼樣?買車?買房?這些東西現在可能比“過去”貴得多。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涉及供需經濟學,我們大多數人至少對此有基本的瞭解。然而,還有另一個因素——法定貨幣。
我們的貨幣被稱爲“法定貨幣”(源於拉丁語“順其自然”),因爲它們沒有任何支撐,只是相信別人會接受和你一樣的紙幣。或者,換一種說法,也許更諷刺一點,我們的紙幣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爲持槍者說它有價值。
但這意味着,如果你的貨幣沒有任何實體支持,那麼有什麼可以阻止中央機構在需要時創造更多的貨幣呢?答案很簡單,當然是什麼都沒有。
這正是過去幾十年來所發生的事情。
其結果非常明顯。供求規律告訴我們,某種東西(比如貨幣)越多,其稀缺性就越小,因此其價值就越低。我們將這種影響視爲“通貨膨脹”,這實際上是我們爲該貨幣政策付出的代價。
但讓我們公平一點——部分準備金制度和整個法定貨幣體系近年來爲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增長和經濟繁榮,否則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擁有這樣的繁榮,那麼與之相比,一點通貨膨脹又算得了什麼呢?但有了法定貨幣,你的生產量就沒有限制了。
另一方面,比特幣的總供應量固定爲約 21.000.000 枚,順便說一句,這個供應量直到 2140 年都無法完全供應。比特幣永遠不會再多,但肯定會少——至少有 300 萬或 400 萬枚已經永遠丟失,大部分是在早期它們沒有什麼價值的時候。
因此,如果你擁有一枚比特幣,那麼你就擁有了世界上僅有的 21.000.000 枚比特幣中的一枚,儘管目前它們仍在按照特定的時間表鑄造。如果你擁有一美元,那麼它只是 25 萬億、26 萬億、27 萬億中的一枚……它變化得太快了。
你明白了。
比特幣不是通貨緊縮的
這時,我們很容易簡單地說“如果比特幣不存在通貨膨脹,那麼它就是反通貨膨脹的”。
這很誘人,但從技術上來說這並不正確。
有人可能會說,與法定貨幣直接比較時,它似乎出現了通貨緊縮的現象,但這實際上是由於後者擴張速度過快而造成的假象,以下是支持這一觀點的數據:
自最近的減半事件以來,從總供應量中釋放出來的新比特幣數量意味着,1.8% 的年通脹率可以相當準確地用來描述新幣的發行。這一數字目前低於黃金供應量(通常每年約 2.5%)和 2020 年迄今爲止的全球年通脹率 3.56%(估計)。(來源:statista.com)
當然,這意味着,目前,世界上的比特幣數量實際上仍在增加——目前每天增加 900 個——並且將繼續增加,直到達到 21.000.000 這個神奇的數字。因此,從表面上看,似乎存在通貨膨脹的因素。然而,確實存在一個硬性限制。這是對有限資產的受控部署,而不是無限制的大規模鑄造,這兩者之間有很大區別。
通貨緊縮效應很簡單,當價值下降時就會發生,包括投資、房地產,甚至在極少數情況下,法定貨幣本身。有時更容易將其視爲通貨膨脹,但以負數表示,即我們不時在新聞中看到的通貨膨脹數字旁邊有一個負數。
通貨緊縮對經濟的破壞力可能與猖獗的通貨膨脹一樣大,但原因不同。如果商品和服務的價值相對於銀行賬戶中的資金正在下降,那麼我們中的許多人會推遲購買,以便以後獲得更好的交易,這是有道理的。既然下週你可以以 9.500 美元的價格買到一輛汽車,爲什麼現在要花 10.000 美元買呢?
將此推論到整個經濟,就會出現問題——消費者支出放緩。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庫存增加,價格被大幅削減以彌補庫存。循環再次開始。
當然,這一切都與比特幣無關。雖然比特幣的法定價值可能會定期波動,但比特幣的供應量無論是絕對供應量還是新增供應量都是完全恆定的,這意味着它不會通貨緊縮。
但我想對此做一個有趣的註腳。在 2140 年,當所有比特幣最終被開採出來,我們處理的是 Satoshi(比特幣的分數),而不是完整的單位本身,比特幣仍然不可避免地會因爲某個過程中的人爲錯誤而丟失。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從技術上說,比特幣在總供應量方面是通貨緊縮的。
我是說,如果我們真的想這麼做的話。
比特幣確實具有通貨緊縮作用
奇怪的是,這個詞甚至在 Medium 上都無法識別,儘管它能夠很好地識別“通貨緊縮”和“非通貨緊縮”這兩個詞,但它在這個詞下面畫了一條波浪形的紅線。
通貨緊縮資產(從現在開始插入連字符以避免出現紅色波浪線)是指通貨膨脹率下降的資產,至少是嚴格遵循枯燥的技術定義。
然而,在實踐中,它最常用於總供應量也有限制的情況,即使總供應量未知。我甚至想進一步指出,當正在生產的資產新單位與尚未生產的剩餘單位之間存在關係時,它也經常使用,或者至少看起來最合適使用。
用一個我們都熟悉的現實世界例子很容易就能解釋這句難懂的話——我們所知的貴金屬——黃金。
黃金是一種典型的反通脹資產。我們確信世界上的黃金數量是有限的,但我們並不知道確切數量。我們只知道我們一直在尋找黃金,開採過程非常困難,因此黃金的價值得以保留。
但還有另一種思考方式:從理論上講,每開採出一盎司黃金,就更難開採下一盎司。現在,我們可能需要挖得更深,可能需要更大或更專業的設備來實現這一點。換句話說,開採下一盎司黃金更加困難,成本也更高,而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趨勢還會繼續。當然,這適用於所有天然貴金屬。
比特幣是這一問題的完美數學模型。新幣的鑄造遵循非常具體的時間尺度和處理能力輸入,由算法管理,該算法可以絕對控制該過程,並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減少該過程。
現在鑄造一個完整的比特幣只需要幾分鐘(事實上每 10 分鐘的區塊交易就會產生一個以上的比特幣),但鑄造最後一個完整的比特幣需要 40 年的時間,即 2100 年至 2140 年之間。
因此,如果您認爲今天獲得一整個比特幣很困難,那麼請等到您的孫子去嘗試一下吧。
那麼,爲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
純粹而簡單,因爲這是正確的用詞!我們中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談論比特幣時,已經懶惰地使用“de”這個詞太久了,我們應該確保我們做得對。這至少是一種職業禮儀。
有些人可能會認爲乍一看這個詞就很迂腐、沒有必要,但希望本文已經解釋了爲什麼它並非如此,即使 Medium 堅決拒絕承認這個詞本身。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在聚會上用來交談的好詞。
嗯,當然假設裏面都是經濟學家。
原文:https://medium.com/original-crypto-guy/no-bitcoin-is-not-deflationary-e0d0a3e3d4a4
作者:Jason De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