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工作中,我們經常能看見這樣一個現象:同樣一個團隊,換了一個領導,就脫胎換骨,像是變了一個團隊,前後表現截然不同。
爲什麼?因爲一個團隊的成敗,往往取決於領導者的能力和素質。沒有帶不好的團隊,只有管理不善的領導。
真正一流的領導,從來不會觸碰以下9大管理禁忌。
01. 靠處罰培養自覺
在一個團隊裏,一定有自驅的人,但大多數人是不自驅的,怎麼辦呢?
有些人靠抽鞭子,處罰員工,來培養他們的自覺。事實上,這種做法往往事與願違。處罰或許能在短期內產生一定的威懾力,讓員工因懼怕後果而遵守規則。但從長遠來看,它並不能真正培養出員工的自覺。
因爲,自覺源於內心的認同和責任感,而不是外部的壓力。當員工僅僅是因爲害怕處罰而行動時,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會被壓抑,工作變成了一種無奈的應付。
所以,那些一流的領導懂得激發員工的內在動力。通過明確的目標設定和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讓員工看到努力的方向和價值。給予及時的認可和激勵,讓員工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看到和尊重,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那,什麼時候要處罰員工?就是當他違背了我們共同約定的準則和規矩的時候。
切記,處罰的目的僅僅是守護底線,而達成目標要靠正向激勵。
02. 越級管理,越權做事
有些領導一旦收到了一個不理想的結果,就會直接插手,越過下面的管理者,找事件的當事人親自解決。這麼做看似解決了問題,但實際上是管理中的大忌。
心理學上一個薩蓋定律:戴一塊表的人知道準確的時間,戴兩塊表的人便不確定是幾點了。
管理也是如此,如果一個領導總是越級管理,越權做事,就會出現管理的錯位,導致團隊出現多頭領導的情況。
對基層來說,一個山頭兩個大王,他就會很迷茫,不知道到底該聽命於誰。對組織而言,越級管理破壞了一個組織正常的指揮體系和信息鏈條,令工作和職責的劃分出現混亂和模糊,從而影響組織運行的效率。
而被越過的那一級會有被架空的感覺,除了有情緒和牴觸之外,他們身上的責任感和積極性也會減弱。
因此,你不能有權任性,而是要清楚自己定位,明確管理職責和權限,合理界定自己的工作範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做好定位,才能不缺位,不越位。
03. 鞭打快牛不添草
有些領導喜歡“鞭打快牛”,越是態度好、能力強的人,就越拼命地壓榨他們。
能力強的人,你可以讓他有更大的貢獻,但也要給予相應的激勵,你不能鞭打快牛,既要它耕田犁地,又不給它喫草。因爲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快牛”要麼因爲疲勞最終變成了“慢牛”,要麼因爲不堪重負而憤蹄離開。
能者多勞,也要多獎。一流的領導,不會讓強者受委屈,讓弱者佔便宜。
那麼,怎麼做呢?核心要做兩件事:
第一個,建立起公正、客觀的績效考覈制度。通過績效評估,讓分配結果向貢獻者傾斜,對得起好的人,對不起不好的人。
讓貢獻大的人,拿到更多;讓不勞而獲的人,沒有後路,要麼他將自己改造,向優秀者看齊,要麼離開這個再也沒有“免費午餐”可享用的團隊。
第二個,實施科學、合理的競爭和淘汰機制。通過良性的競爭機制,讓“慢牛”變爲“快牛”,讓“快牛”變爲更快的牛。而那些給了機會,始終不肯改變的“慢牛”,則要堅決地將其淘汰出局。
04. 雨露均霑
做領導,最忌諱的就是雨露均霑,把自己時間和精力平等分配給每一個人。
樊登老師在《可複製的領導力2》中說的一句話,讓我大受震撼。他說,現在環境變了,過去是勞動密集型,現在是知識生產型,所以我們要從讓80%的人做到80分,到讓10%的人做到10000分。
用10%的頭部人才,去撬動團隊剩餘的人才,進而引領組織的成功。深以爲然。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你要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有最大價值的人的身上,產出最大的結果。
我之前也講過,最值得花時間的,恰恰是“不需要”你的人。所謂的“不需要”,並不是真的不需要,而是他不用你操心,自己就能把事情幹好。
這類人,是埋頭苦幹的貢獻者,只要你能夠多花些時間在他們身上,他們往往能夠創造10倍、100倍的價值。
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說,把時間花在這些人身上,遠比花在那些能力很差,總有各種問題,需要你幫助的人身上要划算得多。
會做取捨,盡力去幫助10%的強者,讓強者愈強,再鼓勵剩下的90%的人向強者看齊,這纔是優秀管理者的制勝之道。
05. 功二賞,錯二罰
評價工作時,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賞罰分明。
有些領導雖然能做到有賞有罰,但做不到“分明”,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賞罰十分隨意。比如,下屬事情辦的漂亮,就今天獎一下,明天獎一下,下屬倒是高興了,但是其他的人不滿意了:“領導,爲啥我上次就沒有這樣的獎賞?”
罰也是這樣的,事情沒有做好,領導重重處罰一下,哪天心情不好了,又處罰一下,而其他人犯了同樣的錯,處罰的標準又不一樣了。
賞罰要有公平性,一個行爲,只能有一個賞罰標準,一功不二賞,錯不二罰。
除了公平性,賞罰還要有時效性。所謂“賞不逾時,罰不遷列”,有人做了貢獻了,領導者磨磨唧唧,推三阻四的兌現不了獎勵;有人搞了破壞,領導者猶豫不決,撇不開人情,下不了手。這樣做,只會讓做了貢獻的人寒心,讓搞了破壞的人心存僥倖。
沒有獎賞,人性中好的一面就得不到激發;沒有懲罰,人性中惡的一面就得不到抑制。只有賞罰分明,才能帶好團隊。
06. 重視融洽而非富有成效的爭論
有些領導一味地追求團隊的和諧、融洽,害怕和下屬出現衝突,無論下屬怎麼做,永遠都說“好好好”,無論下屬提什麼要求,都答應。
如果你懼怕衝突,一味的隱忍和退讓,那麼下屬對你沒有敬畏,自然就不會有人聽你的,你更不可能管好團隊。
有衝突不是一件壞事,反而非常有利於做出正確決策。如果你在做決策的時候,所有人都全部舉手擁護你,這樣的答案就不可能是正確答案。
因爲沒有反對意見,所有人都說好,都讚美你,其實並不是你的決策質量有多好,而是他們有不同意見,但不說出來而已。而那些好的決策,往往都是爭吵出來的。
所以,我在做決策的時候,如果沒有反對意見,就不會做決策。
在團隊裏,不能允許存在謾罵、攻擊這樣的破壞性衝突,但一定要有建設性衝突的文化,鼓勵大家說出不同的意見,說出來後,也不用害怕打擊和報復。
當在這個團隊裏,人人都能說真話,敢說真話,這個團隊纔會變得開放,才能激發出更多的創意和點子。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壞團隊一團和氣,好團隊爭論不休。
07. 用人唯親不唯才
在用人上,有些領導喜歡以個人的好惡、親疏、關係爲依據,任人唯親。他知道誰是真正幹活的人,也知道誰的工作能力強,但他一看,發現不是他山頭的人,所以就會排擠對方,通過搞小圈子,用排擠外人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地位。
任人唯親,是無能領導的一大特徵。一流領導,在選人用人時,會保持客觀性和公平性。具體說來,就是: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
什麼意思?即讓有能力的人擔當要職,讓能力平庸的人下崗、離開,讓能力一般的人退位讓賢。
通用電氣前CEO斯隆就是這樣做的,他總是把自己孤立起來,在工作中不與下屬過分親近。斯隆說:“假如我跟這些和我共事的人有交情,自然會有好惡之分。但是,我拿公司的薪水就不該這麼做。”
領導和下屬可以在生活中講交情,但在工作中一定要任人唯賢,給能幹的人機會。如果用的全是沒有能力的親信,業務就會走下坡路,自己千方百計想要保住的位置也會岌岌可危。
所以,作爲領導,一定要德配位,任人唯纔不唯親。
08. 過程無控制,結果無考覈
有些領導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別和我說過程,我只看結果”。
當目標往下落的時候,他在佈置了任務後,對過程就不管不顧了,做起了“甩手掌櫃”,什麼都不過問。
要知道人性中有懶惰的一面,人們不會做你希望的,只會做你檢查的東西。所以,你要去檢查,做好過程管理。
以銷售爲例,你怎麼做好銷售團隊的過程控制呢?核心就是五個抓:
首先,抓狀態,狀態決定了生產力;狀態沒問題,你再抓員工的工作習慣,因爲習慣決定了工作效率;然後,你再抓工作流程,確保他按照標準流程走;流程沒問題,再抓他的工作技能;最後,抓他的工具。
過程等於結果,過程好了,結果也不會太差。
而對於結果,你一定要有考覈。考覈不是爲了挑錯,而是爲了發現員工的閃光點和潛力。對於表現出色的員工,及時給予獎勵和認可,激發他們創造更高的績效。而對於未達標的員工,考覈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通過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促使他們改進和成長。
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沒有考覈,就沒有管理”。
09. 責權利不對等
責任、權力、利益,是管理三角形的三個邊,是相等的。幾乎所有管理出問題,都是因爲責權利的不對等。
責任大於權力,容易誘發不作爲;權力大於利益,會導致濫用權力,甚至滋生腐敗;利益大於責任,會出現鬥爭、衝突。
所以,當你交代下屬做某件事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責權利對等”。什麼意思?就是你要讓一個人承擔責任,那麼就要授予對應的權力,並且給到對應的利益。
很多時候,你驅動不了員工,是因爲你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如果你不關心他想要什麼,他就會認爲那是你的目標,跟他沒關係。
因此,一定要明確利益分配,要讓下屬知道,做好這個事情時,他能得到什麼好處。
最後,我想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沒有不好的團隊,只有不好的領導。當你帶團隊時,一定要避開管理中的這些禁忌,不斷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引領團隊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