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看到我老婆手裏的橘朵,突然想起了這個品牌。查了下,活得還真不錯,母公司去年營收摸到30億了。
嘖嘖嘖,就很有趣。這意味着當年同時起家但聲名不如完美日記的橘朵,不僅僅多年連續盈利,而且還在營收上也接近了完美日記。關鍵是他們還沒燒多少錢就做到了這一切。
其實,不是他們不想燒錢,而是當初沒融到大錢,投資機構都追着投完美日記去了。有趣的是,橘朵活得好,恰恰因爲拿錢少。
2
沒看錯,就是因爲拿錢少。因爲拿錢少,因爲投資機構第一選擇不是他們,所以沒錢燒,所以當年沒有得第一,所以今天活的還行。看起來很荒謬,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因爲【第一】這件事兒,是沒有回頭路的。古人都講的很明白。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橘朵起步時間和完美日記幾乎一致,2016年-2017年。起家單品也一樣,都是眼影。打法也是一樣,都是種草,都是去找kol,都是發現了新的流量窪地猛薅。唯一的差別是,橘朵衝得沒那麼猛。
再說一遍,不是他們不想,主要還是資本賦能不夠。
資本不喜歡雪中送炭,喜歡錦上添花,總是看那個最耀眼的。完美日記表現太好,所以吸引了大多數人的注意。
光是2020年,完美日記就融了2.4億美金,投資方也都有頭有臉。拿了大錢的完美日記又砸錢去做增長。增長越快,拿錢越多。拿錢越多,增長就越猛。
橘朵,相比之下就黯淡很多。融資了嗎?融了。跟完美日記一比,那就差太遠了。
早期基本沒啥大機構入局。打個比方,橘朵和完美日記,在融資上的表現,大概就相當於我和吳彥祖在顏值上的差距。
拿錢和拿錢是不一樣的。大機構給錢痛快事兒少,小機構事兒多。很多小基金給你的錢,跟貸款沒啥區別。要你身家性命都擔保上。相比完美日記,四捨五入,甚至可以認爲橘朵沒拿錢。
3
這時候,巧了。資本瘋狂砸新消費,是期望復刻互利網行業的紅利。但消費品這個行業,和互聯網行業差別很大。
搞互聯網平臺,活下來的唯一方法就是儘可能拿到最多的錢,再用錢燒死競爭對手。但消費品不這樣。
消費品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產品不差,就會有復購和轉介紹。盤子轉起來,渠道維護好,老客沉下來,就能活下來。
但問題又來了,你產品做再好,也有天花板。需要錢嗎?需要。
但融資不是必須,不是根本。威馬當年融的錢比蔚小理多。
消費品的好處就是不燒錢也能活下去,壞處是燒錢也燒不死競爭對手。元氣森林夠猛了,可口可樂、娃哈哈和農夫山泉死了嗎?活得更好了。
錢多是好處,錢太多就不一定了。尤其你這個錢,還是別人給的。
4
新消費被資本相中的原因就是增速太快了,所以才能一輪輪地拿錢。
但流量窪地是很快會被填平的。出現一個新的,立馬就有一堆美妝牌子撲上去。
那就只是個窗口期。那就只是個紅利期。客觀規律就是,增長早晚都會停滯的。哪有那麼多流量窪地啊。
但資本的錢已經拿太多了。金主爸爸的錢是很燙手的。
融了,就要花出去。
融了,就要把市場份額做上來。
融了,就要去不斷拓展新客。
融了,就要去從競爭對手手裏搶別人的忠實客戶。
資本不傻,在那個節點,他們要的就是增長。
可以虧損,但是增長不能停。
強擼不一定灰飛煙滅。但是強要增長,一定會。
甚至資本也知道你這個增長快沒了,但是無所謂,你拿着我們的錢繼續燒出來,也算。有接盤的也行,增長神話不破就行。故事別破就行。那爲了讓這個故事繼續講下去,接下來,所有的動作也都是圍繞着增長開展。
產品要不要更好,不要緊。市場是不是需要更好更便宜的東西,不要緊。目前的成本結構不夠好,不是最要緊。只要能拿下這個大主播,只要能拿下這個新渠道,只要能有新的增量,就夠了。
增長!增長!增長!
大家玩的已經不是產品渠道那套傳統邏輯了,而是擊鼓傳花邏輯。
5
這時候,企業也難受。手裏錢太多了,就開始燙手了。
看過《硅谷》的朋友,肯定對這個印象深刻。有個公司最大的問題不是錢拿少了,而是估值太高,錢拿太多,最後被資本的增長慾望綁架了動作變形了,最後一場空。創始人最後也懊惱自己不該拿這麼多錢要這麼高估值的。
再說一遍,手裏錢太多,資本是不能容忍這些錢在賬上偷懶的。看過《西虹市首富》吧,花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資本會逼着你花錢的。
你開店去,你招人去,你聯名去,你投廣告去,你併購去。反正錢必須要花出去,不要在意成本。但做公司不是玩遊戲,一切操作不是簡單的投錢,還有巨大的管理成本。
別說實體商品了,就過去幾年,自媒體同行都有大量拿了投資招人換辦公室擴張領域組建矩陣的。到了今年,那真的是一地雞毛。
這時候看橘朵,當年因爲融資沒那麼多,而且很多融資是有限制的,花錢就要謹慎很多。報銷會卡死,招個人估計也更費勁兒,買個流量更是會摳摳搜搜。結果倒逼他們只能老老實實做本分的化妝品生意,結果沒想到過的反而沒那麼大壓力,這幾年越過越好了。
只能說,我愛這個魔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