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至今流傳着一個說法:武大有三寶,櫻花、老圖書館、劉道玉。可見武大師生對當年老校長劉道玉的尊敬程度。
劉道玉生於1933年,是土生土長的湖北人,也是畢業於武大的校園。
1977年他出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對高教戰線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高考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7年8月4日至8日,鄧小平支持的科教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鄧小平要求,從中國科學院系統和教育部所屬大學各挑選15名有一定聲望的學者參加會議。這個會議,就是劉道玉負責籌辦的。包括錢三強、周培源、張光鬥、蘇步青、吳文俊、汪猷、溫元凱在內的大咖們出席了座談會。私底下,劉道玉與他圈定的15名高校代表之一、武漢大學代表查全性談到了恢復統一高考的問題。
8月8日是會議的最後一天,查全性開始了可以進入中國高考史冊的發言:“從今年就開始改進招生辦法,今年能辦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辦。”
當年,關閉了11年的考場大門正式打開,570萬中國人放下犁耬鋤耙,離開巷道車間,走進了考場,最終27.3萬人走進高校的大門。
1981年至1988年,他擔任武漢大學校長。在任期間,他倡導平等、自由、民主、開放的校風,對教育方法和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武漢珞珈山成爲了全國高校和學生的“嚮往之地”。
他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開路者,被稱爲“當代蔡元培”。
他至今都是武大最有聲望的校長,沒有之一。
1988年3月6日,劉道玉被國家教委幹部局負責人奉命宣佈免去武漢大學校長職務。免職通知下達後,教育部本想將他平調至廈門大學任校長。劉道玉不接受上級的調任,拂袖而去。
從那以後,中國的大學,少了一個深邃的靈魂人物。
38年前的罷座事件
——以下內容源自劉道玉《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
1986年8月9日,我帶領空間物理系梁百先教授等5人,到北京向國家教委、國家科委和國家計委彙報工作,爭取在武漢大學建立空間物理重點(國家級)實驗室。我和75歲的梁教授買的是軟臥票,票號是13號和15號,均爲下鋪。我們按規定驗票進了站,辦了換牌手續,按照我們的票號被分在4號包房,放好行李後我們已安歇了。
不一會,一位女列車員對我們說:“請你們二位先把東西搬出來,這個房另有安排。”
我說:“這兩個鋪位是我們訂購的,而且老教授75歲,高度近視,搬動很不方便,我們不願搬。”
可是,那列車員苦苦哀求說:“求求你們了,你們先搬出來 ,等車開動以後,我負責給你調出兩個位子。希望你們一定成全我,否則我會倒黴的,輕者我會被調離這趟特快車,重者我會失去工作的。”
她說的確實令人同情,我正欲問清緣由時,突然出現了兩個公安幹警,他們態度很兇蠻地說:“少跟他囉嗦,搬也得搬,不搬也得搬,反正他們不能用這兩個鋪位!”他們一邊說,一邊把我們的行李搬到過道上去了。
火車鳴笛了。這時,湖北省新任省長一行十多人上車了,是他的隨從取代了我們的座位。據說,他們是到美國訪問的。自不必說,他們在車上享受特殊供應,西瓜、冷飲不停端送,特製飲食送到房間,這一切當然都是免費的。
列車徐徐地啓動了,直到駛離漢口以後,列車員才把我和梁教授安排到洗漱室隔壁的一號房。現在,我才明白換房的原因,他們要離廁所和洗漱室遠一些。到了1號房後,給我們一個下鋪一個上鋪,自然我選了上鋪,把下鋪讓給老教授了。
這一事件,後來被香港媒體報道。香港一家報紙在同年的10月9號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爲《官貴民賤》。報道中這樣寫道:
“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來京辦事。他購的是軟席臥鋪票。上了火車以後,依照規定辦理換牌手續。在火車即將開動時,突然有幾個公安幹警趕他離開鋪位。劉道玉據理力辯,申明他的鋪號沒錯,公安幹警說:不管你錯不錯,總之你不能用這個鋪位!正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位大學校長終於被真的趕到別處去了。不一會兒,一位年輕的大幹部被恭引進去。劉道玉事後向列車員打聽,才知那位大幹部是湖北省新省長。他知胳膊擰不過大腿,只好強吞下一口氣。”
這種“境外媒體”的“抹黑報道”自然給國家聲譽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中央看到這篇報道之後非常生氣,責令湖北省委對此次事件進行調查,並如實上報。
湖北省委給劉道玉校長下達指示,希望他能“支持工作”,出面“澄清”此事,就說港媒的報道純粹“子虛烏有”。
然而劉道玉爲人剛正,不願與官僚沆瀣一氣,對上級指示拒不服從。
於是省委裏有人告劉道玉的刁狀,說此事一定是劉道玉向境外媒體泄露,這算是泄露黨的機密,是對黨和國家的“背叛”。
省委排出調查組前往武漢大學,對劉道玉的財務問題和他出差時的差旅費進行一一調查覈實,但沒有查出什麼結果。
劉道玉的爲人,在同行和校園裏,被衆人交口稱讚。調查組沒有拿到任何不利於他的證據,便訓斥幾句,回到了省委。事情不了了之。
後來有自媒體報道,說因爲劉道玉把領導霸座的事兒給捅出去,被免去了校長職務,從此中國少了一位優秀的大學校長。事實並不是這樣。劉道玉自己也認爲,他被免職的原因是多重的:改革理念的分歧,“功高蓋主”引起的嫉妒,他的所作所爲對某些領導人的權威提出的挑戰……
生不願封萬戶侯,武大“永遠的校長”
劉道玉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已經與中國40年的教育改革畫上了等號,“人們肯定劉道玉,其實是肯定改革;懷念劉道玉,其實是呼喚改革。改革是沒有‘任期’的。惟其如此,劉道玉才成爲了‘永遠的校長’。” (易中天)
武漢大學校園裏至今沒有劉道玉一個題字,也沒有一座建築、一條道路冠上他的名字。然而世所公認:他的生命歷程、改革歷程,早已與武大、與中國教育血脈相連。
作爲改革家,他大膽創新、甘冒風險;作爲教育家,他慧眼識珠、成就斐然;作爲良師益友,他愛才如命、義薄雲天;作爲知識分子,他剛直不阿,不慕權位……
離任武大校長後,劉道玉“生不願封萬戶侯”——拒絕了擔任某部部長的仕途安排,也拒絕了國外諸多名校請其擔任校長的邀請。三十年來潛心研究教育、公益和中國的改革命運,並不斷有新的文章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