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喫飯可以沒有主食,但是不能沒有撲克牌。
第一次參與進他們飯局的人,根本分不清自己是來喫飯的還是來打牌的。
一旦踏入了江蘇地界,遇到的當地朋友都會告訴你:飯前不摜蛋,等於沒喫飯。
沒聽過這句話,江蘇基本算是白去了。
在江蘇人心裏,摜蛋是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喫飯遠不如摜蛋過癮。
疲於遊走在各大景點之間的遊客總是打卡式拍照,但江蘇人民足夠體貼,他們經常會把真正的地方特色直接送到你面前。
首先要知道摜蛋在江蘇是神聖的,它可以讓人擁有良好的時間觀念,江蘇的朋友們經常提前一兩個小時就到達聚餐地點,催你快點來也不是急着喫飯,而是摜蛋三缺一。
作爲一種必要的餐前儀式,同時承擔了部分開胃的責任,你們這局沒打完,服務員上菜都得慢點。
江蘇的飯店裏包間不管大小,都放着一張小桌子,就是專門用來摜蛋的。
要是實在人手不夠,他們還會喊飯店老闆或者服務員來頂一頂,不然飯都喫不香。
“每次去江蘇出差,都是摜蛋拉近我和客戶之間距離,這種遊戲吸納了各種玩法的優點,類似用玩鬥地主的方式打升級。”
參加江蘇人的聚會,兩局摜蛋就能和他們稱兄道弟。
在這裏從來不需要爲選擇娛樂項目而煩惱,可以上午喝茶,下午摜蛋,晚上喝酒,喝完了繼續摜蛋,一直循環下去。
當然,他們喝茶的時候還是在摜蛋,飯前摜蛋爲了等人,飯後摜蛋爲了解酒。
跟幾個江蘇朋友出去玩,你會發現在KTV里根本沒人搶話筒,唱歌只是這間包房的附贈服務。
等到聚會臨近結束的時候,江蘇朋友會盛情邀請你一起去泡個澡,洗掉一身的疲憊。
隨後他們將帶着你在池子裏繼續摜蛋。

你可以把這看作一種對你的最高禮遇,就像潮汕人要喝茶,四川人要打麻將,在江蘇人眼中不會摜蛋,跟不會喫飯是一個道理。
他們顯然已經將撲克進化爲某種自己的延伸器官,基本達到了人人可以出演賭神的技術水平。
對於江蘇人來說,陪領導喫飯,不如陪領導摜蛋。
我有個江蘇朋友買車都是首選MPV車型,就是因爲後面可以坐得下四個人,方便摜蛋。
根據這位江蘇朋友的說法,只要有江蘇人的地方,就有摜蛋的歡聲笑語。
或者說只要有個摸得着的平面,他們就能摜蛋。
四個江蘇人一旦出現在同一場合,隨手掏出兩幅撲克的動作跟呼吸一樣自然。
這導致能抓住任何事情的間隙打兩把,仍然屬於常規操作的範疇。
對於足夠狂熱的人來說,不管到了哪裏,都只是換了個地方摜蛋而已。
“有一年去海南旅遊,一路從三亞摜到興隆、再到大東海、再到西島沙灘,最終摜蛋摜到了天涯海角。”
很難說清楚他們到底有多愛這種紙牌遊戲,但可以確定這是在當地必備的生活技能。
“自從同事發現我摜蛋技術特別爛,我辛苦維持的高冷形象一下子崩塌了。”
也曾有位淮安的朋友表示自己因爲不會摜蛋被老丈人嫌棄,談了七年的戀愛就這麼吹了。

它同樣也是外地學子要面臨的第一道社交關卡,不然在宿舍的娛樂活動中只能負責給別人加油。
畢竟當地的孩子從小學就開始接受薰陶了。
有時候大學老師上課都會拿摜蛋舉例子,就差帶着大家打兩把。
“審計學老師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說想學好審計必須要有摜蛋思維。”
“昨晚老師找我們到辦公室面談話,估計是這學期最後一面了,還在期待說些什麼,結果一進去就開始摜蛋,持續了四個半小時。”
據說當地大學裏經常舉辦摜蛋比賽,外地同學一般很難拿到名次。
當然,安徽人除外。
同樣作爲摜蛋重鎮,以上所有內容均可以無縫套在安徽人身上。
要知道,也只有安徽人才能和江蘇人角逐摜蛋王的名號了。
摜蛋起源於江蘇淮安,1960年當地人將“爭上游”、“八十分”、“打夯”等玩法相結合,創造出這種新的紙牌遊戲,現在僅蘇皖兩省摜蛋愛好者至少有兩三千萬人。
可以說蘇皖地區已經把摜蛋這種紙牌遊戲拉進了更高維度的語境裏,甚至擁有了文化輸出的屬性。
2014年6月,摜蛋被淮安市政府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江蘇省社體中心還制定了統一的摜蛋規則,並開始組織各種比賽。
也就是說學會摜蛋,除了掌握一門非遺技能,還能進入競技體育的領域。
到了今年,他們都搞出人工智能的摜蛋大賽了,正式把摜蛋這一傳統項目帶入賽博領域。
有位淮安朋友告訴我,打好摜蛋的訣竅在於不管牌好不好,氣勢一定要到位。
在他們那裏喜歡一個女孩,就跟她組隊摜蛋,讓飛機大炮都衝你一人來,相當能展示誠意。
“上家出對3.你就直接炸,摔牌一定要有風,桌子有多大,牌就摔多遠。”
他說自己享受的從來不是輸贏,而是每當拿到一副全新的牌,都要絞盡腦汁快速走完,就像人生一樣。
無論是江蘇人還是安徽人,在外地相遇的時候很大概率會自然形成一個圓圈。
一旦那個圈圍起來,他們就已經離家更近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