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進口藥“消失”,患者越來越難買到的話題,可謂越炒越熱,其中,一篇講述家長帶孩子看支原體肺炎卻無法如願用到進口阿奇黴素的文章,引起諸多共鳴。
對於這個話題,各方反應不一,有人認爲,進口藥的質量和藥效比國產藥好,所以,進口藥難買,對於患者不利,剝奪了患者選擇權。
有人則反駁,國產藥如今質量和藥效與進口藥已非常接近,所以,患者沒有必要迷信進口藥,而應信賴國產藥。
我多年前就開始關注醫藥領域,對於這個問題還是一些研究心得的。
平心而論,隨着監管的完善,尤其是國產仿製藥自從實行一致性評價制度以來,國產仿製藥的質量和藥效已大爲改觀,典型的就是一些化學仿製藥,如常用的乙肝口服抗病毒藥物(恩替卡韋、替諾福韋),效果跟進口原研藥差別不大。
不過,有些國產仿製藥和國外原研藥依然存在一些差距,比如一些生物製劑的仿製藥,由於技術含量更高,合成工藝複雜,要想仿製成原研藥同樣的效果,是比較困難的。此外,一些抗生素,品牌之間的差異依然不小,這點差距絕不容小覷,在搶救危重患者時可謂人命關天。
換言之,國產仿製藥的進步雖然顯而易見,但並不意味着,國產仿製藥可以完全取代進口原研藥。即便那些極力爲國產仿製藥辯護的專家也承認,國產仿製藥可以滿足百分之八九十患者的需求。
那麼剩下的百分之一二十的患者該怎麼辦呢?他們的合理的用藥權利該如何保證?
我注意到媒體報道提到的一個細節,嚴格來說,許多進口藥並未消失,如進口阿奇黴素在浙江等26個省份正常掛網銷售,醫療機構可自主採購臨牀所需的進口阿奇黴素注射液。但實際上,一線城市只有在兒童專科醫院才能開出阿奇黴素注射劑。
患者有用進口原研藥的需求,醫院也可自主採購,爲何進口原研藥卻依然買不到?
其中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由於藥品帶量集採,醫院必須先完成集採中選藥品的用量,醫院爲了完成任務,當然會把採購集採中選的低價藥(主要是國產藥),作爲首要任務,至於進口原研藥,自然遭到冷落。
二是醫保控費的政策在執行層面出現了扭曲,一些醫院爲避免成爲醫保控費的差生,大幅度收縮醫生使用昂貴進口原研藥的權限,有的醫院甚至要先層層審批,進口原研藥於是變得奇貨可居。
進口原研藥的命運,再次驗證了那句老話:一放就亂,一收就死。
之前,在以藥養醫的制度驅使下,醫院是爲了從藥品種賺錢,拼命給患者用貴的藥,進口藥。而今,在醫保控費的大背景下,醫院又拼命追逐考覈指標,甚至乾脆一刀切用國產藥取代進口藥,罔顧患者利益。
毫無疑問,這無疑走了兩個極端。
醫生爲患者開藥治病,考慮的應當是哪種藥對患者最合適,而不是要考慮的藥的品牌和和價格,但在兩個極端之下,醫生都被迫爲考覈目標服務,而不是首先爲患者着想。
那麼,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說到底,還是醫藥不分的弊病。在國外,醫院是不賣藥的,醫生開藥,患者拿着醫生的處方去外面的藥店去買藥,這種情況下,患者就有着充分選擇權,需要原研藥買原研藥,需要仿製藥買原研藥。
而藥店之間的充分競爭,也決定了,患者有需求,藥店就會大力採購,進口藥缺貨的問題不可能存在。此外,藥品價格由市場決定,藥品銷售也難以出現暴利,蠶食患者的利益。
所以,進口藥“消失”背後的真相,其實是市場機制的失效。
只有早日終結醫藥不分,充分利用市場化之手,來推動藥品降價和醫保控費,進口藥才能走出“被消失”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