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硬件,無處不在
AI 硬件圈補貨的速度從來不讓我失望。
上半年,一家深圳公司推出一款能貼在 iPhone 背面的「AI 卡片錄音機」,堪稱 GPT 版錄音「物理外掛」,甫一發布便狂攬 20 萬用戶,銷售額輕鬆破億。
而現在,這家公司又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可穿戴錄音 AI 硬件——NotePin。
顧名思義,這是一款集成了 AI 錄音和轉錄技術的可穿戴設備,目標是通過多種佩戴方式和多語言轉錄,幫助用戶高效記錄和整理日常對話。
當錄音、AI、可穿戴、硬件這些詞彙湊在一塊時,老生常談的調侃也直衝天靈蓋:
不是 AI 無處不在,而是 AI 可穿戴設備無處不在。
你的工作,可能就差一個可穿戴錄音 AI 硬件
你的可穿戴 AI 記憶膠囊。
Plaud NotePin 官網上的這句文案形象地凸顯了它的作用,那就是即時記錄用戶的對話,並通過大模型來轉錄整理音頻內容。
靈感往往稍縱即逝,但 NotePin 起手式異常簡單,僅需按壓 NotePin 中部,然後即可輕鬆激活錄音功能。
中文、英語、法語,韓語…… 官方介紹稱,NotePin 支持多達 59 種語言,覆蓋地球上絕大多數地區,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準確轉錄之後,還差一個整理環節,給 NotePin 留個說話的氣口,它便能支持自動分段整理錄音,還附上時間戳。
整理過程中,用戶可以從 20 多個專家設計的模板裏選定一個合適的,生成個性化摘要,堪稱打工人負責會議轉錄總結的天選 AI 神器。
拿不準主意,也可以聽取來自 AI 的溫馨提示。
AI 會根據用戶的具體需求和上下文信息,從知識圖譜中提取相關信息,然後推薦最合適的模板。
這背後用到的 AI 模型既可以是 GPT-4o,也可以是 Claude 3.5 Sonnet,主打一個哪個厲害就用哪個。
他強任他強,「套殼」拂山崗。
內容太長沒耐心看,你還可以在「內存膠囊」裏搜索和檢索所需信息,讓結果一步到位。
比如上週四討論的項目下一步將採取什麼措施?別急,只需向 NotePin 提出這個問題,然後它便能迅速整理出帶有結構性的答案。
用 Plaud 的話來說,「我們專注於 AI,你可以專注於結果。」
那誰最適合使用 NotePin 呢,官方也給出了錨定的用戶畫像。
銷售人員可以記錄與客戶交談的詳細情況,深入理解各自的需求和偏好,老師可以花時間回顧課堂上的互動,改進教學策略;醫生也能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等等。
簡單來說,如果你是那些需要快速捕捉、記錄和整理靈感、信息和關鍵數據的專業人士或者日常用戶,那麼入手 Plaud 或許不虧。
語音備忘錄 + ChatGPT = 1763 元人民幣
乍一看, NotePin 的外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經典的小米手環 1 代。
NotePin 擁有圓潤而柔和的膠囊形設計,尺寸小巧,僅爲 51x21x11 mm,重量輕至 25 克。
在佩戴的方式上,NotePin 極爲靈活,可以作爲項鍊、腕帶、夾子或通過磁吸方式佩戴。
並且,NotePin 提供三種時尚配色:宇宙灰、月銀、日落紫。
NotePin 的續航功能也是一大亮點,待機時間長達 40 小時,能夠連續錄音 20 小時,電量耗盡時,也能通過有線充電方式快速補充電量。
甚至 NotePin 還配備了兩個高保真麥克風,採用波束成形技術捕捉聲音時儘可能保留原始聲音的質量和細節,減少失真。
不是 AI 幻覺、也不是 AI 青澀,AI 硬件落地推廣的頭道難關而是隱私問題。
Plaud 官方解釋過,NotePin 這款產品的核心 AI 功能主要是在雲端進行處理的。
具體來說,語音轉錄的工作是由常見的 Whisper 技術來完成的,而對於內容摘要和其他高級功能等更復雜的任務,則是通過雲服務來處理的。
處理完成後,這些信息會展示在 Plaud 的應用程序或者網頁上,供用戶查看。
並且,爲了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和隱私,Plaud 採用了專門設計的雲服務 Plaud Privacy Cloud(PPC)。
通過與雲服務提供商合作,NotePin 採用端到端加密技術,只有發送方和接收方可以解密和閱讀信息,從而在源頭上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截獲或篡改的可能性。
現在,Plaud NotePin 已經在官網開放預訂,售價爲 169 美元,預計將於九月下旬開始發貨。
基礎版 AI 功能已經包含在內,但如果你想要更高級的功能,比如摘要模板和發言人標籤,你可以選擇每年額外支付 79 美元的費用,合起來換算一下,也就是 1763 元人民幣。
AI 不是產品,而是功能,對也不對
回顧近兩年的 AI 硬件史,可以說是一部「高開低走」的連續劇。
每當有 AI 硬件新面孔亮相,總是伴隨着震耳欲聾的宣傳聲浪,但要麼死於媒體評測解禁那天,要麼發貨後遭遇集體的口碑崩盤。
NotePin 值得好評的一點是,它沒有一上來就嚷嚷要成爲 iPhone 殺手,甚至打着改變下一代的交互方式的旗號,而是聚焦於實際生活中的口述場景。
此外,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的作用不侷限於檢測身體的各項指標,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讓我們更深刻地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也就是說,不論是 Ai Pin、Rabbit R1.還是最新發布的 NotePin,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邏輯——它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滿足用戶的需求,提升用戶的生活或工作質量。
只是,NotePin 面臨的一個問題在於,它未能說服用戶爲何要花「冤枉錢」來伺候一個新的 AI 硬件。就像智能手機整合了固定電話、照相機、計算器、遊戲機等多種功能,NotePin 似乎打一開始就註定要被 AI Phone 所取代。
一個典型的例證是,雖然 NotePin 可以獨立完成音頻錄製,但轉錄、摘要和其他 AI 功能還得用到 Plaud 應用程序或者網頁端。
在這個過程中,智能手機依然還是一個補充品,而非替代品。
至於價格方面,語音備忘錄 + ChatGPT = 1763 元人民幣,而在淘寶上,100 塊不到的錄音筆設備比比皆是,續航 60 小時不在話下,甚至也能提供 AI 轉寫服務。
而且 AI 幻覺問題也是這類工具推廣開來的最大攔路虎。
想象一下,你滿懷期待地對着它滔滔不絕,但要是在轉錄過程中,它冷不丁在關鍵信息上埋坑,全然信任的你也會被 AI 幻覺矇在鼓裏。
在固有的消費習慣中,哪怕有沒有 AI,用戶都會願意爲一個硬件掏腰包,但在 AI 尚未成爲成熟可靠的生產力工具之前,用戶顯然更傾向於爲當下的表現買單,而不是爲未來的價值買單。
對於 NotePin 的到來,外媒 The Verge 一針見血地指出:
每個人都突然開始構建硬件來記錄會議,但軟件纔是真正的訣竅。
從功能上看,NotePin 其實很容易讓人想起錘子手機在 2017 年推出的的閃念膠囊功能。
長按 Home 鍵,或者耳機線控的中間按鍵,就能開始語音輸入,記錄你一閃而過的想法,文字和錄音都會保存下來,你還能再編輯文本。記錄下的「膠囊」,可以拖拽到便籤、插入微信輸入框、變成待辦事項….
這類轉錄工具與當下的一種觀點也遙相呼應,即 AI 不是產品,而是功能。
只是,這句話對也不對。
在多數情況下,各種傳統硬件產品借 AI「還魂」,作爲一種增強功能存在。比如智能家居設備、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它們都可能包含 AI 功能,如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預測分析等,以提升用戶體驗和產品性能。
在這種情境下,AI 是作爲產品的一個零部件,而不是獨立產品。
而隨着 AI 技術的發展,一些 AI 功能因其強大的處理能力和獨特的服務,選擇被包裝成獨立的產品。例如,專門的 AI 芯片、獨立的語音助手設備、AI 驅動的機器人等。
至少表面上看,NotePin 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
作爲消費者,我們樂於在 AI 硬件領域看到更多的硬件。
1988 年,Mark Weiser 提出了普適計算的思想,並預測計算模式會發展爲普適計算。普適計算的支持者認爲嵌入到環境或日常工具中去的計算能夠使人更自然地和計算機交互。
當時 Mark Weiser 提出基礎的普適計算的設備有: tabs, pads 和 boards。
- Tabs: 可穿戴釐米大小設備
- Pads: 可持設備
- Boards: 米級別的可顯示交互設備
從形態上,NotePin 符合可穿戴釐米大小設備的標準,但這還是顯得有些過時,也許有一天,當你對着空氣喃喃自語時,AI 就已經在默默記錄並分析你的想法了。
到那時,我們會回過頭來懷念現在還需要佩戴 NotePin 的日子。
一個弔詭的情況是,當 AI 產品與傳統硬件的界限越是模糊,它們取代傳統硬件的概率就越強。畢竟拋開 AI 的噱頭,只有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產品的使用頻率才能大幅提升。
而當未來的 AI 硬件的佩戴時長動輒三五個小時起步,那麼這個 AI 硬件或許才真正具備發展潛力。
所以如果你問我,會支持什麼樣的 AI 硬件?
我會告訴你,一臺短期內最理想的 AI 硬件此刻正放在我口袋裏,而它的名字叫做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