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玩過AR眼鏡嗎?
最近,Meta公司推出了一款號稱“地表最強”的AR眼鏡——Meta Orion。

與虛擬現實(VR)頭顯不同,AR眼鏡是對現實世界的增強,而不是隔絕你與它的聯繫。它提供的數字體驗不受限於智能手機或頭顯顯示屏,因此能帶來全新的體驗。那麼,Meta Orion憑什麼敢自稱“地表最強”呢?

Meta Orion的三大組件
Meta Orion由三部分組成:配備MicroLED投影的眼鏡、一款人機交互腕帶、以及負責計算的外部小盒子。

當Apple Vision Pro發佈時,許多人曾質疑爲何算力不能外置。當時的解釋大多集中在優化圖像和操作延遲上。而Meta Orion這次則果斷地將算力外置,使用無線傳輸的方式,使得整套設備的重量僅爲Apple Vision Pro的六分之一。

這就是它和Apple Vision Pro等產品最大的不同:它看起來更像普通的眼鏡。鏡框採用輕盈的鎂材質,比鋁更輕,整副眼鏡的重量僅爲98克,雖然仍比一般的眼鏡略重,但與Apple Vision Pro相比顯得輕便許多。

優化散熱與設計
除了重量的減少,散熱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鎂材料本身就有很好的散熱性能,Orion的許多組件設計也圍繞散熱進行,比如節能的微型uLED投影儀、定製的無線組件(去掉了線纜)、以及定製硅片,這些都幫助Orion在運行AI、機器感知和圖形算法時實現節能優化。更重要的是,戴上之後並不會顯得突兀。

馬克·扎克伯格戴上它展示了一下,效果相當自然,甚至讓他看起來少了幾分“蜥蜴人”的感覺。


而英偉達的老黃也來爲其站臺,不過老黃戴上後似乎顯得有些不太像“好人”了。

Meta Orion的優勢
Meta公司表示,Orion以迄今最小的AR眼鏡形態實現了最大的視野。從多任務窗口到真人大小的全息圖像,所有的數字內容都可以無縫融入你所看到的物理世界。這正是它打算徹底取代手機應用的野心。

Orion不需要連接手機或筆記本電腦就能工作,擁有70度的視野,具備6DOF(六自由度)、圖像識別、眼動追蹤、手動追蹤、深度追蹤等多項能力,這些能力往往是典型的VR或MR設備才具備的,


市面上的大多數AR產品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這正是Orion敢稱“地表最強”的底氣所在——它就像是功能更強的HoloLens 2.或者採用光學透視路線的Apple Vision Pro,甚至是它們兩者的結合體。

創新的人機交互方式
Orion鏡框中內置的7個攝像頭用於將虛擬物體定位在現實空間中,同時輔助眼部和手部的追蹤,並幫助Meta的AI助手理解你在看什麼。

而這次Orion套裝中的EMG腕帶則採用了編織材質,主要用於交互。

腕帶內側配備了多個傳感器來檢測肌電信息,將其轉換爲電信號進行操作,支持多種手勢動作,比如手指的捏合、握拳、拇指點擊等。


小扎還展示了用腕帶進行操作的效果:當有人發來消息時,你可以看到全息圖,而無需掏出手機,只需一個微小的手勢就能不分心地回覆。




此外,如果你想“和遠方的人在一起”,對方可以以全息影像的形式“傳送”到你的客廳裏。

他們還展示了一款雙人“乒乓球”應用,通過掃描桌上的二維碼進行定位,兩個人佩戴Orion眼鏡就能看到遊戲界面,並用手在虛擬環境中互動。這種交互方式不僅新穎,還極具未來感。

Orion的AI能力
AI也是Orion的一大亮點。Meta推出了首個開源多模態模型Llama 3.2.扎克伯格在Orion上展示了兩個AI場景:一個是通過文字生成圖片,另一個是直接識別場景中的物體並進行解析。

比如,當眼鏡識別到桌面上擺放的食材時,可以自動爲用戶提供一個適合的菜譜,並且在菜譜生成後還提供料理的詳細步驟。

想象一下,如果這部分功能移植到機器人上,或許我們很快就能擁有會做飯的機器人了。
開發與未來規劃
小扎透露,Meta在Orion上投入了50億美元(約合351億元人民幣),每副Orion的製作成本高達10000美元。然而,對於這款首代產品,小扎自己也並不完全滿意,因此僅僅生產了1000副,並且不會對外發售。

至於下一代產品何時能推出,何時上市,Meta給出的回答是:未來的智能眼鏡產品線將覆蓋高、中、低三檔價位,提供無顯示屏、平視顯示屏和全息顯示三種選擇。如果能實現這些規劃,那確實相當令人期待。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表示,Meta的內部產品路線顯示,Orion最早將於2027年量產。也就是說,小扎還有大約兩年半的時間繼續打磨。
老羅對扎克伯格這次產品的評價也很高。在接受採訪時,扎克伯格直接將蘋果稱爲Meta的“主要競爭對手”,並將兩家公司的競爭視爲“開源與閉源發展理念的意識形態衝突”。小扎表示,Meta代表的是蘋果的對立面,他們喜歡快速迭代,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推出優秀的產品。

未來展望
你覺得,未來Orion有可能取代手機嗎?Meta能有機會超越蘋果,成爲科技行業的領軍者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