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那個受傷的小女孩一直在你的心裏

我今天走在街上,看到一個小女孩跌倒了,小女孩放聲大哭,哭泣的聲音很尖銳,吸引周圍的路人皺眉看過去。

衆人的目光有一股無形的壓力,讓慌張跑上前的女孩母親生氣地指責女孩:“不許哭!”

可是這樣指責後,女孩的哭聲就更大了,而接下來她的母親蹲下來抱住她,輕輕撫摸她的背,安撫着她,女孩的哭聲漸漸平息下來。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畫面,但是突然讓我想到現在許多人在受到內心創傷後,會選擇刻意無視那段不好的經歷,誰知越無視越難過,那些痛苦時不時會像狂風呼嘯一樣在耳邊轟鳴。

我覺得就像上文一樣跌倒的小女孩一樣,每個飽受痛苦的人都是因爲曾經那個受到傷害的自己還在原地哭泣,那個小女孩或者小男孩摔得鼻青臉腫,嚎啕大哭是因爲自己很疼,時光過去了許多年但被置之不理的傷口依舊還在流血。

所以我很反感一些論調將人的情感一刀切,彷彿每個人身上有的是機器按鈕,按一下紅鍵,快樂、勵志的情緒可以憑空而起,按一下綠鍵,強大的精神力量就可以天外飛來。

但是傷口一直還在,因爲你一直沒有及時像上文的母親一樣去花時間安撫,而由此產生的情緒不管是以什麼形式產生,暴怒焦躁也好、悲觀消極也好、彷徨不安也好,都是因爲你沒有好好療傷而產生的自我保護機制。

或許是因爲你就像上文那些聽到哭聲而皺眉的路人一樣,下意識認爲如果自己嚎啕大哭會引來別人的反感,因爲沒有人天生會喜歡尖銳的哭聲,哭聲很容易引來厭煩,而笑聲會討人喜歡。

所以我看到許多人在受傷後,明明心裏想的、行爲上時不時表現的都是很難過,但表面上卻硬撐着說自己不在乎,用這種隔絕的方式來自我保護。

然而就像醫學上的“脫靶效應”,以爲對負面情緒置之不理、漠不關心就可以讓自己更強大,然而由於脫靶效應的延遲表現,副作用很難在一開始表現出來,但會在之後的五年、十年表現出來。

就像搭積木一樣,在人體這座巨大的積木城堡裏用力抽調了一根,會讓城堡會很容易坍塌。

就像《輕易你的名字呼喚我》裏,發現兒子失戀有的父親開始勸慰他:

“你經歷了一段美妙的友誼,也許不只是友誼。爲了更快痊癒,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

以至於人到而立之年,感情就已經乾涸,之後每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所投入的心力都越發微薄。

如果爲了避免爲情所困,就封閉自己的所有情感,這是何等的浪費。”

“永遠不要拒絕去感受,無論是好的是壞的,是驚喜的或悲傷的。”

而我在想,那一羣看到孩子摔倒而皺眉的路人,他們給出的反應是如此的步調一致,而這種一致的反應本身會讓部分人迫於壓力也做出一致的反應,哪怕他們並不想,他們用一種很扭曲怪異的姿勢加入了這場“凝視大會”。

就像一些內心受傷的人把別人的措施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又或者被強制按到自己身上,而這樣做同樣會產生脫靶效應。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節奏,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鼓勵更多人按自己的步調生活。

教導大家不應該不斷把照顧自己的任務給忽視,從而寄託到別人身上,以至於一直在尋找一種有一種的關係來來作爲精神寄託,通過不斷照顧別人來忽視自己。

而且不斷療愈自己的過程中不能心存僥倖,這個心靈持久戰需要一生去慢慢完成。

一個壞消息是,做這件事情只能靠自己一個人。

一個好消息是,可以靠自己來完成這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