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人生四大根本困境,克服它,你就無敵了

一句話總結,人生四大根本困境:

一、你我本質是孤獨的

二、我們需要自由,卻害怕自由

三、我們追求意義,但實際人生無意義

四、你我終有一死

這四大人生困境,是由非常厲害的一位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提出來的。

我們遇到的所有苦逼事:

工作、戀愛、生活、家庭

它們的根源都離不開,這四大困境。

如果你能在這些困境面前,微微一笑。

那,一切生活問題都會變成弟弟。

想不想看看,你到底能跨越其中的幾大困境呢?

今天我會跟你一起討論這些困境。

每個困境的結尾,我都會給出一個可操作的心理學小工具,幫你更好地面對它們。

01 你我本質上是孤獨的

你有過不想結婚的念頭嗎?

你會經常感覺,雖然身處人羣,但所有人都和自己無關嗎?

孤獨,是現代人更容易體會到的情緒。

歐文亞隆把我們日常感受到的孤獨分成3類。

1、人際孤獨:

缺少朋友,缺少關愛。

沒有人真正走入你的心,你也沒法走入別人的心。

2、心理孤獨:

你不但無法走入別人,你也無法走入自我。

你對真正的自己是誰,感到陌生。

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3、存在孤獨:

這是一種更核心的孤獨。

本質上,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保護你。

很多事,你最終要一個人面對。

生時,你在一個黑洞洞的世界裏,你無法預知你的母親是誰。

死時,即使再多人圍在你身邊,你也要獨自走入那黑夜。

不知道你孤獨時會想做什麼?

你最渴望什麼?

我的答案是,

我最渴望愛。

應該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渴望通過一段關係,一個他人,來緩解孤獨。

比如,最常見的,通過家人和伴侶。

有人即使捲入了一段消耗的感情,也不願意提分手。

原因只是,擔心自己一個人。

有人期待遇到一個知心伴侶,理解自己,陪伴自己,拯救自己。

但事實是,有研究表明,伴侶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只在剛結婚時有增強,後續會持續下降,直至和婚前持平。

因爲當你離一個人越近,你們越會出現矛盾、爭吵、疏離;你越容易發現,愛情,婚姻,什麼也辦不到。

當你打算用一段關係緩解孤獨時,你其實是把對方當作你生活的工具。

你會對對方要求過多,依賴過多,控制過多。

反而,你會把對方越推越遠。

那我們該怎麼應對孤獨呢?

答案是,徹底的,根本的,放棄,用任何關係,緩解孤獨的企圖。

接納孤獨的不可擺脫。

當你無所求地,認識真實的對方,無所求地,呈現真實的自我。

你們纔會發生,真實的聯結。

這樣反而,你的孤獨會緩解。

它緩解的方式不是說,我終於可以不孤獨了。

而是意識到,所有人都和你一樣脆弱,都一樣承受着不可擺脫的孤獨。

房間裏有幾個人

那麼,如何和別人建立真實的聯結呢?

我們可以做這個:

房間裏有幾個人的遊戲。

小明和小紅在房間裏對話,問,房間裏一共有幾個人。

答8個。

小明希望小紅看到的小明

小紅希望小明看到的小紅

小明眼裏的小紅

小紅眼裏的小明

小紅眼裏的小紅

小明眼裏的小明

小紅和小明本體。

這麼多人擠在一起,哪裏還有空間留給真實的溝通呢?

下次和別人對話時,問問自己,房間裏有幾個人?

我有把我的幻想投射在對方身上嗎?

我有通過他人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嗎?

我是在和他的本體對話,還是在和房間裏的那些幽靈對話?

02 我們需要自由,卻害怕自由

乍一看,你可能會疑惑——

我多渴望自由呀,我怎麼可能害怕自由呢?

我現在的問題,就是太不自由了好吧?

不是這樣的。

比如,拖延。

我這篇視頻本來要上週五發,但我花2天時間刷完了《夏日重現》。

我跟自己說:

沒辦法呀。

現在的劇就是故意做成這樣的,他們就是要用這種洗腦的手段,吸引觀衆。

比如,和父母不和:

我們說:

性格都是童年造成的,我已經被塑造了。

誰讓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呢。

比如,陷入消耗性工作。

我們說,

老闆太傻逼了,我根本不可能在工作上做出什麼成果。

但我又不敢辭職,因爲沒錢太可怕了。

我什麼也幹不了。

自由意味着什麼?

責任。

當你意識到其實你可以選擇,其實可以做點什麼的時候,同時代表着,你目前的狀況,有你自己的原因。

你對它負有責任。

爲什麼我們會逃避自由呢?

因爲我們害怕承擔責任。

所以,我們會僞裝成被動者與受害者。

把責任轉嫁給環境和他人。

薩特對於自由的看法更爲極端。

比如,咱們現在正在看視頻。

看視頻時,世界的另一端有很多人在忍受飢餓。

薩特會說,我對饑荒負有責任。

你肯定反駁了:

“我怎麼知道那裏發生了饑荒。我又能做些什麼呢?”

但薩特認爲,是我們選擇了讓自己不知道。

也是我們決定在此時此刻看視頻,而不是和這些悲劇發生關聯。

薩特這麼說,不是說,我們就要對饑荒採取行動,也不是讓我們自我PUA。

而是說,我們其實對世界發生的所有東西,對所有這一切,都負有責任,我們都有選擇做或不做的自由。

我們要意識到,我們是這個世界的創造者,而不是這個世界被動的接受者,受害者。

我曾有一個非常小,但是印象很深刻的逃避自由的經歷。

就是我高中數學不好。

我很清楚,正確做法應該是,花更多時間在數學上。

但我每一次做作業,我都會把數學作業放到最後。

這樣我就可以說,不是我不想學數學,是我沒有時間。

越到高考,這種強迫症就越嚴重。

我媽就問我,那你爲什麼不調整一下順序,先做數學作業呢?

我知道她說得對,但我還是沒有調整。

因爲我調整了,就意味着,我本來可以調整。

我本來可以早早地就開始認真學數學,而我卻浪費了這麼多時間。

原來,這些都是我造成的。

我不願承擔這種責任和內疚。

責任手環

壞消息是:長期逃避自由,容易習得性無助,這樣最終會走向抑鬱。

好消息是:光是意識到,我對此事負有責任,我可以選擇,就能改變我們的精神面貌。

所以,責任手環可以幫助你。

比如,你可以戴一個手環,或者一個戒指,你把“我對此負責”的意念放在這個手環裏。

遇到事情時,你看到這個手環,想到這個意念:

你就會提醒自己:

我是我生活的創造者。

但意識到,我對某事負有責任,和真正有行動力地去做,並不完全對等。

它還要經過一個,責任-願望-意志-行動的鏈條。

因爲時間關係我就不多說了。

03 無意義

無意義這個感受其實——

等等,我爲什麼要說這句話?

我爲什麼要坐在這裏錄視頻?

我講這個主題,是爲了獲得什麼?

自我滿足嗎?

這種滿足真實存在嗎?

也許明天,大家會把你說的話都忘掉?

可是我又爲什麼希望別人記得呢?

反正最後,所有人都會被忘掉。

這一切有意義嗎?

不錄了,我走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無意義追問。

無意義的根源來自於頭頂,宇宙。

太陽啊,連太陽都會消失,這一切還有什麼意義?

無意義在我們的生活裏,非常常見,以下3種行爲都和無意義有關。

(1)十字軍主義:

盲目地想要投身理想或者大事件,但卻不問大事件的內容是什麼?

比如有些國家的青年,他會莫名其妙地渴望戰爭。

它渴望動盪,渴望爲大義獻身。

因爲在這個過程中,我好像有機會參與或者見證什麼牛逼的大事,我是在過一種崇高的人生。

十字軍主義有時也反映在網絡上,比如打着正義旗號的網絡審判,很多人享受這種審判。

(2)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經常會僞裝成人間清醒和成熟的姿態。

人間不值得,一切都是空。

反正愛誰誰,我先躺爲敬

(3)強迫性活躍:

我要好好工作,我要當人上人。

我要買大房子,要婚姻,要生一個優秀的孩子。

因爲沒有意義,所以把社會塞給自己的意義當作是意義。

卻從沒問過,我到底想不想要?

關於意義這個話題,我之前出了一篇視頻專門講:

爲什麼現代青年人容易感到無意義?

創造性的永恆

這次不是一個操作小工具,而是一個理念。

你要意識到:創造性過去的永恆性。

你看過《阿飛正傳》沒?

電影裏有非常裝逼的一段話,阿飛給蘇麗珍說:

“1960年4月16號下午3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爲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爲已經過去了。”

因爲已經過去了,所以它是永恆的,所以你改變不了。

比如你談了一場戀愛,儘管最後分手了。

但你們一起的快樂,不會消失。

你們曾經有過的回憶,不會消失。

你們經歷過的一切,都真實地,線性地,存在於這個宇宙的時空。

即使有一天地球毀滅,宇宙消失,也無法改變:

2022年10月17日中午12:00.你被她的話打動的事實。

你所創造的生活,都是永恆的,所以,去創造它

04 人是必死的

也許看這個視頻的你很年輕,但我相信,

你一定,不止一次地,感受過,或思考過,死亡。

心理學家曾統計,有60%的兒童,對死亡懷有憂慮。

我最早的死亡體驗是小學。

我家樓下有個鄰居去世了,他們在小區裏搭了個靈棚。

我當時不懂事,特別好奇,我就鑽到靈棚裏看。

棚子後面有個冰櫃,櫃裏就是死人。

我就趴在玻璃罩上往下瞅,那個人一動不動。

那天晚上,我突然很害怕——

我想,要是有一天,我也被放在冰櫃裏了,那可咋辦?

我不能玩,不能上學。我父母,朋友,我愛的所有東西,都沒了。

然後我就覺得喘不上氣,使勁哭。

死亡焦慮的核心內涵是:

我再也不能有任何經歷了。

我所有的計劃和構想都結束了。

那是一種絕對的無,徹底的空。

到現在,我也經常想到死,沒有徵兆。

好像走在一條大道上,它隨時出來踹你一腳。

這種感受雖然有點奇怪,但我相信,我不是一個人。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話,請在彈幕裏告訴我。

有人會說,誒,你不說這是人生核心困境嗎?

我怎麼平時,很少感受到死亡焦慮呀?

其實你有。

因爲死亡焦慮太痛苦了,我們根本應對不了,所以我們把它轉換成了別的問題。

我們通過處理別的問題,來間接處理死亡焦慮。

比如,你也許在生活會見到有一種人——

他特別追求進步。

他要求並相信自己的人生一定會更好。

如果哪天,他進步的速度,趕不上他衰老的速度,他就會恐慌。

其實,我就是這種人。

我們妄想用進步來抵消時間流逝的痛苦。

我們害怕衰敗,下坡,因爲這代表死亡。

再比如,有人會有囤積癖。

我見過有收集用完的筆芯的,收集票據的。

我還見過一個男的,特別神奇。

他終身未婚,但他特別喜歡收集和女生的合照。

每認識一個女生,他都要和這個女生拍一張照片。

到了年底,再把這些照片全部拼成一張大圖,發一條朋友圈。

這其實也是在應對死亡焦慮。

我們通過收集來間接凝固時間,摸着這些照片和票據,就好像過去的時間並沒有消失。

死亡焦慮還有非常多的變種,我就不詳細展開了。

不願與家庭或母親分離,過分追求與他人融合,依附他人

(別人可以保護我,讓我免於死亡)

過分自戀,追求自己的獨特性

(我跟他人不一樣,我不會死)

……

那,既然我們想了這麼多方法,我們最後成功應對死亡焦慮了嗎?

答案是沒有。

不可能。

四大人生根本困境,之所以叫根本困境,就是因爲,很多時候,它無法應對。

你收集了再多相冊,哪怕堆滿整個房間,等你死時,它們也不過是一縷輕煙。

有可能你收集得東西越多,你死的時候,你越覺得自己這一生都在追逐幻光。

那該怎麼辦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死亡焦慮轉換成人生動力。

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裏,

主人公皮埃爾因爲貴族生活感到空虛,他前半生都在渾渾噩噩。

轉折點發生在,皮埃爾被拿破崙逮捕並判決死刑的時候。

6人站成一排,前5人被處死,結果在最後一刻,皮埃爾被暫緩死刑。

這徹底改變了他,他開始充滿熱情地生活。

死亡焦慮,其實是在幫助我們,演練死亡。

每一個感受到死亡焦慮的時刻,都是老天給你開的天眼。

它是在向你發問,你是否在真實地生活呢?

死亡焦慮強迫我們,鞭笞我們,讓我們去思考——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是誰

當死亡來臨時,你會發現,很多你在意的東西,都是沒必要的。

而真正重要的東西,你反而忽視了。

我是誰這個遊戲,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找到,最重要的東西。

詢問自己:我是誰?

在卡片上寫下,8個關鍵詞——

示例:

  • 追求體驗的人
  • 家人和伴侶的愛人
  • 自由職業者
  • 熱愛讀書的人
  • 渴望自我成就的人
  • 狗寶的媽媽
  • 厭惡強權的人
  • 真誠的人

然後按重要程度,去掉一個卡片,再去掉一個。

直到剩下最後一個,再問問自己,這個是否也可以去掉?

大家可以暫停下,做一下這個遊戲,然後分享你的答案。

可怕的不是死,而是我們沒有爲真正重要的東西活過。

好了,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

這四大人生困境,你能跨越幾個呢?

如果你能在每個問題前都堅定地說,是的,我知道你的存在,我敢直視你的眼睛。

那麼最後,你就會獲得勇氣和意志。

這四大困境比一般的生活困惑,顯得更絕望,更難跨越。

它像是把人拉到懸崖邊思考問題。

但尼采說:

凡不能毀滅我的,必將使我強大。

今天我們可以一起補充一句:

毀滅者越強大,我越強大。

參考書目:《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歐文亞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