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他們不懂社交技巧,沒有突出的能力,甚至不主動,
但是,就是人緣很好?
他們能從家人、愛人、朋友那裏,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支持。
而我呢?只能靠自己。
有人覺得人緣好是技巧,或者取決於性格。
心理學家薩提亞,被譽爲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位心理治療師之一。
她給出了更本質的答案。
你人際關係的質量,從根本上取決於,你的處世觀念。
今天我想從薩提亞的4類基本處世觀入手,聊一聊:
如何建立高質量的社交關係?
從中獲得能量,不是被它消耗?
01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4種基本處世觀到底是什麼。
第一種:討好
我有一個鑑別討好的粗暴指標,
就是看這個人有沒有罵過人!
討好型人會考慮所有人的感受,甚至傷害他的人。
他不喜歡錶達負面情緒。
生活中遇到問題了,討好型人傾向於:
凡事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生活窘迫,是我能力差。
被分手,是我性格差。
這種歸因方式讓人覺得內省,但其實深層是,他們認爲:
目前的我,沒有獲得愛與尊重的正當性。
換言之,我之所以遭遇痛苦,
是因爲我配不上美好。
第二種:責備型
如果說討好是怪自己,那責備就是怪世界。
我們見過很多責備型家庭。
收入少,怪伴侶沒出息。
情緒差,怪孩子不聽話。
有時,責備型的人並不爆發。
只是遇事,他們會在心底隱隱認爲,
錯的不是我,是世界。
第三種:超理智
超理智的人看起來很聰明。
他們沒有感受,只有理性。
做一件事,不問想不想,只問對不對。
他們在意性價比,永遠不做對結果無意義的事。
遇到痛苦,他們也會用理智解決。
如果一個超理智的人分手,他會用概率論算出自己一生獲得摯愛的可能性,並告訴自己,沒事,你還有1.258%的機會碰到下一個。
第四種:打岔
你跟他講生活痛苦,他說,你餓不餓,我下面給你喫啊!
打岔型的人擅長用梗消解一切。
管他洪水滔天,老子先瘋爲敬。
他們會給身邊人帶來很多快樂。
大家會覺得他們開朗,活躍。
但同時,也會覺得:
你永遠無法走入他的內心。
如果遭遇分手,打岔型人會先打開九轉大腸,然後去碼頭整點薯條。
這四種處世觀,不知道你和哪一種最能共情?
我感覺我屬於30%討好+30%責備+40%超理智。
4種類型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它有時會交替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我們一開始可能想通過討好獲得別人的喜愛。
沒有收到想象中的回應後,我們變得憤怒,傾向於責備。
後來發現,憤怒也會傷害自己,於是開始動用超理智,隔絕情緒。
而這樣的事發生多次後,我們會徹底地感到無力,開始打岔。
02
如果你剛剛和我說的某一種處世觀,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共情。
那麼大概率,你會經常在社交中感到疲憊。
你也許會像我一樣,在社交之後,需要狠狠睡上幾個小時,補充能量。
爲什麼說這4種處世觀,會導致社交消耗呢?
這4種觀念看起來非常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這些處世觀背後都不約而同藏着一個無助小人。
討好責備背後,是一個想要被愛的小人。
討好的人,從小就有一種被拋棄感。
他的生活環境也許充滿苛責。
他找不到缺愛的原因,只能把原因歸於自己。
我只有不斷付出,才能得到喜愛。
而責備型人無法接受一個不全能,不強大的自己。
他們擔心,如果一切不是怪別人,而是我自己的錯;
如果我沒有那麼正確,那這樣的我,還值得被愛嗎?
超理智和打岔背後,是一個害怕被傷害的小人。
超理智的人,也許曾經表露過感情,但收到的卻是指責。
就像小時候父母發現了你日記本上的傾訴,他沒有回應你的煩惱,而是告訴你不要整天想東想西。
超理智的人沒有感受過情感流動。
世界給他的是一個冷漠的背臉。
他感到孤獨脆弱,於是給自己套上了理性的盔甲。
而打岔型人,面對巨大痛苦,他們感到無力。
於是,只能暫時不去想它,用幽默消解一切。
對於打岔的人來說,越是悲傷,越是戲謔。
你會發現,不管是渴望被愛的小人,還是害怕被傷的小人,一直以來的生活環境,都讓我們認爲:世界是嚴厲的,冷漠的;而我是孤獨的,無助的。
於是,我們發展出4種處世觀來保護自己。
帶着這樣的身體記憶,與別人交往時,我們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
別人的任何一個眼神,語氣,都好像暗藏攻擊,
等着擊潰我們。
我們像暴露在非洲草原上的兔子,面對危險,時刻準備啓動戰逃模式。
社交對我來說,是一場應激反應。
我所做的一切,不是自信與他人建立聯結,
而是改造、保護、隔絕、和僞裝自己。
換句話說,
我們想用真實的面貌示人,
但我們不敢,不信,甚至覺得,不配。
03
說到這裏,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畢竟,如果能有一個溫暖可靠的社交網,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好處。
從根本上講,如果把我們以前的處世認知,畫成一幅畫,它會是這樣的:
我們要做的是:
給它增添一些元素,讓它變成這樣。
解決社交消耗的根本方法是:
增強自我效能感。
即,自我肯定。
關於肯定,我之前出過一個天賦異稟系列。
感興趣的股東可以看看。
今天我想介紹2個操作性的建議。
首先,第一個,不要過分在意情商技巧。
《無限超越班》裏的趙櫻子和薛凱琪是一個有趣的對照組。
即使一個人擅長技巧,顯得社牛,如果她不肯定自我,她也只能獲得利益上的朋友。
別人願意蹭她熱度,但不會尊重她。
反之,一個人就算不用技巧,她只是堅定地站在那裏,平靜地表達內心想法,也可以獲得喜愛。
在沒有自我肯定前,學技巧無異於加重自我PUA。
這會給人一個暗示,你之所以沒有朋友,是因爲你技巧不行。
其實,你什麼都不用學。
要知道,憨憨也是有人愛的。
其次,第二,內心os。
這是我從薩提亞溝通模式裏提煉出來的一種方法。
這個方法親測有效,且有四兩撥千斤的威力。
就是,說出你的內心感受。
比如有些人社恐,害怕與人相處。
他可以直接告訴別人:
我有點緊張,不太擅長跟人說話。
聚會的時候,他感到不適。
他可以說:
人一多我心裏就很亂。
你們開心就行,我就在旁邊看着。
當你感到臉紅,就表達臉紅。
感到壓迫,就表達不爽。
感到什麼,就用溫柔堅定的方式,把它說出來。
等你說出來時,你發現,你可以接納你的感受了。
更驚喜的是,你發現,外界並不會討厭真實的你。
初次見面的人,會覺得你坦誠。
和你熟悉的人,會漸漸瞭解你,知道你的性格,順應你的行爲。
甚至可能會有人因此憐愛你,想要在社交場合更多地照顧你。
當你接納自己時,別人也會接納你。
當你堅定地接納自己時,別人也許會反思,是不是他原本的想法過於狹隘?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男朋友回家晚了,我很憤怒。
我指責他不守約。
明明說好8點,爲什麼讓我白等了1個多小時。
他解釋自己有意外,不是故意的。
我們吵了一會兒後,我突然意識到:
我正在使用責備型社交呀。
我生氣的不是他晚回來這件事。
而是我因爲他沒按時回來,感到焦慮。
焦慮導致我在那1個小時裏,除了等他,沒法做其他事。
令我真正生氣的是,我不能調節自己的情緒。
於是我告訴他:
你的行爲,讓我不得不面對,那個控制不了情緒的自己。
我只是想通過指責你,告訴我自己,我的焦慮都怪你。
我說出來的時候,矛盾瞬間消失了。
他沒有覺得我自私,反而笑了。
爲什麼內心os的溝通方式能夠奏效?
那是因爲你不再害怕,而是勇敢地用真實的自我,去觸碰對方。
同時,對方也深知,每個人都不完美。
都有脆弱,膽小,邪惡的時候。
他接納你,等於是在接納他自己。
好了,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內容。
學會的股東們扣個我悟了。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這兩幅畫,
其實,你還是你。
世界還是世界。
唯一不同的是,
你告訴自己,不用害怕。
你開始愛這一切。
參考書目:《與人聯結》
書非常輕巧易讀,薩提亞的核心理念比較簡單,比較值得關注的是薩提亞在家庭治療中富有創造性的實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