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日子,一個短視頻在網絡上火了起來。
學校組織了一次郊遊,一個小男孩的父親因爲某些原因拒絕了他參加。
孩子沒有吵鬧,只是靜靜地坐着,拿着報紙,眼淚默默地流淌了近一個小時。
那淚水掛在他的小臉蛋上,止不住地流淌,最終父親看着他如此可憐,心軟了,答應了他的請求。
孩子本可以開心地去玩耍,但在哭過一頓之後,去與不去似乎已經沒有區別了。
這一幕不僅讓人心疼,也引發了深思。
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正確回應,他們的內心需求漸漸消失了。
這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在《五猖會》中的一段描述:
他想去觀看期待已久的賽會,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魯迅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但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不得不先完成父親佈置的各種任務。
當他最終完成時,期待已久的五猖會活動已經結束,留給他的只有失落和無奈。
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可能會在孩子的心裏留下長久的陰影。
我們常說,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則是在這張白紙上作畫的畫家。可是我們是否真的意識到,每一筆一畫,都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了什麼痕跡?
我們總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但有時候,那些出自我們“爲你好”的舉動,可能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的一片歡笑。
我們用自己的尺度來衡量孩子的需求,卻忘了停下腳步,輕輕問一句:“你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
孩子的成長需要被愛和自由的空氣環繞,需要陽光般溫暖的關懷,更需要我們真心地去呵護,傾聽他們的聲音,尊重他們的感受。
作爲父母,我們的角色不是控制者,而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支持者和嚮導。我們更希望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他們能感受到我們的愛和支持,而不是壓力和束縛。
02
再來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1995年,張炘煬出生於遼寧省盤錦市。
兩歲時,他便能在幾個月內認得兩千多個漢字,在同齡小孩們或許連動畫片都看不懂的時候,他已經能夠閱讀報紙。
天資聰穎的張炘煬瘋狂跳級,四歲的他就讀於長徵小學一年級。
六歲,從三年級直接升入五年級;
八歲,從初一跳到初三;
九歲,直接念高三。
十歲的張炘煬踏上了高考考場,成績出來時只有505分,他渴望復讀,希望能夠進入更好的大學,但他的父母卻不同意。
16歲的他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再次刷新紀錄,成爲最年輕的博士生。
16歲那年,他觀察到北京房市的低迷,提出利用家庭積蓄與個人獎學金共同投資一套房產。
然而,他的父母並不支持購買,而是租了一套房子來誤導他,使得他的投資夢想再次破滅。
張炘煬的父親對他的教育近乎苛刻,會扼殺張炘煬對學習之外的興趣。
小時候,張炘煬喜歡看《西遊記》,父親便偷偷把這本書藏了起來。
父親不僅對孩子嚴格,對自己和妻子也如此。
十幾年裏,但凡張炘煬在家,夫妻倆都不會看電視,即使關掉聲音看無聲電視也不行。
母親曾抱怨:“我們的生活以孩子爲中心了,沒有自己的生活了。”
但父親不以爲意,他以教育張炘煬爲樂趣。
如今,28歲的張炘煬在完成博士學業後選擇了放棄抗爭,決定躺平。
03
當平庸的父母在孩子有了權利時,無法掌控別的事情,只能在孩子身上感受到掌控的快感。
他們擅長把生活中小事變成打壓孩子的灰暗時刻。
當父母帶給你的不是溫暖和愛,而是悲觀、冷漠、自我厭棄,同時還告訴孩子:“我是爲你好。”
表面爲了孩子好,實質卻摧毀了孩子的精神信念。
有時候,孩子人生中最爛的一張牌,不是家裏有多窮,也不是不夠漂亮不夠優秀,真正的爛牌是生活在一個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
這樣的家庭,使得我更願意作爲留守兒童自由自在地向上生長。
只願你看到這篇文章時,我們都能努力不做這樣的父母。